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漳平市过去五年取得辉煌业绩

日期:2011/12/29        来源:网上来稿:漳平市老促会        点击数:

漳平市过去五年取得辉煌业绩

 

过去五年,漳平市在省委、省政府和龙岩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漳平生态工贸城市为目标,持续“拼命抓项目、狠心造环境”和坚持“解放思想争上游、狠抓项目促跨越”工作主题,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使漳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这五年是漳平市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是发展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五年,更是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的五年。具体体现在:

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6年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个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个指标实现翻两番以上;外贸出口总值实现翻四番以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实现漳平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超过90亿元”的奋斗目标,年均增长14.8%,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时期。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3.3亿元,每年持续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4亿美元,年均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9284元提高到16930元,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4561元提高到7900元,年均增长11.6%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1.4:31.7:46.9调整为14:45.8:40.2工业做大做强。工业总产值是2006年的3.9倍,年均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2006年的4.6倍,年均增长28.1%;规模以上和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分别为189家、20家,比2006年增加101家和17家;工业占GDP比重达37.7%,比2006年提高12.1个百分点;非资源型工业与资源型工业比例由2006年的26.5:73.5调整为30.1:69.9;市本级规模工业比重由2006年的64.2%提高到89%。建材、能源、农产品加工产业年产值均超20亿元;轻纺、矿冶产业年产值均超10亿元;化工、机械产业年产值均超5亿元。培育了红狮、木村、正盛等产业龙头企业;建立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个,龙岩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正盛公司被命名为中国硅化物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总产值比2006年增长25.7%。五年完成林改276.8万亩,造林绿化39.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4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5.8%,竹业、花卉、茶叶种植面积分别达37.4万亩、2.4万亩、10.2万亩;相继获得“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福建十大产茶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标准化县”、“中国特色竹乡”称号,注册了“漳平水仙茶”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农业加工企业135家、产值实现25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37家、增长6倍,其中龙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占龙岩市的17.4%。农民专业合作社13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旅游开发成效显现。旅游人数达105万人次、总收入4.4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4倍、11.4倍,九鹏溪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永福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点,香寮村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开发建设万成、凯源、九龙桂冠、大景城等房地产项目,五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117万平方米、销售额28.5亿元。新华都、米兰春天等知名连锁超市入驻漳平市。品牌创建取得成效。拥有白炭黑“正”字牌等省名牌产品8个、木村“美丽家园”等省著名商标17件,龙岩市知名商标24件,取得有机食品标志1家、绿色食品标志8家、QS认证42家。

三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策划生成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发电等项目215个,经龙岩市评审入库69个。引进市外项目187个、总投资336亿元。实施重点项目建设174个,完成投资136.4亿元。其中,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项目——总投资71.5亿元、年产200万吨优质钢棒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特钢铸造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4亿元的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的漳平火电“上大压小”5号机组建成发电,年产400万吨的红狮水泥一、二期投产。省级漳平工业园区面积由2006年的1平方公里扩展到17.8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5.3平方公里,累计投入10亿元;入驻企业110家,投产78家,分别比2006年增加69家和4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亿元、税收收入1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5倍和10倍。发展要素保障有力。利用荒坡地发展工业,五年完成林地报批1.6万亩、建设项目用地1.1万亩;重点项目建设财政支出16.5亿元。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工作初见成效。完成“一县一公司”供电改制,220千伏登榜变电站和110千伏大深、双洋、富山、永福变电站及其配套电网建成使用,累计投入7666万元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金融机构各项存款61亿元、贷款59.4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倍和2.8倍,民泰村镇银行、海峡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开业。多渠道帮助企业招工累计8500人。

四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建设加快推进。五年投入45亿元实施城市建设项目50个。城市建成区由2006年的6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2006年的39.2%提高到48.1%;投入6.5亿元建设万亩工贸新区;完成火车站新站房及站前广场改造、汽车客运中心、东山公园、东门步行桥、城区夜景工程等项目建设,2个临时停车场建成使用。永福镇被列入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乡镇,西园中心镇被列入龙岩市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乡镇,赤水香寮等5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不断夯实。五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3亿元,其中“双永”高速完成投资21亿元,占工程总量的72%;投资3.4亿元完成省道208线路面重铺、省道203线改造46公里,省道308线改造开工建设;投资1.5亿元完成县604线、桂月线改造工程;投资4655万元完成渡改桥7座,危桥改造54座;完成农村公路硬化636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车辆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60九龙江流域(漳平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三个省控监测断面水质稳定, IIII类水质比例和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共关闭禁养区养殖场4930户、拆除面积36.4万平方米完成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31个。城区环境监控分中心、城市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投入使用。投入3676万元实施永福、溪南、象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永福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赤水镇成为“省级生态乡镇”、西山村及岭兜村成为“省级生态村”。

五是对台合作不断加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创业园管委会确定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制定出台了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组建了高山茶茶叶研究所、闽台缘茶叶专业合作社,选聘台湾专才担任管委会副主任。率先在全国成立创业园调解委员会、台商维权审判合议庭等机构,开展茶树抵押贷款等金融业务。积极参加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大会、两岸乡村座谈会、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及农业博览会。累计接洽前来考察、旅游的台商达1.2万人次。投入5.5亿元完善创业园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台缘山庄一、二期建成使用,2.2公里主干道贯通。已落户台资企业59家、总投资5亿多元,常住台商490多人,其中高山茶企业48家、种植面积5万亩,成为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地,永福高山茶列入“故宫贡茶”,永福镇成为台商个体投资最密集的乡镇,“大陆阿里山”成为两岸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胡锦涛总书记给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商重要回信,高度肯定了创业园的发展成果。

六是民生保障全面推进。民生项目投资力度加大。五年完成投资8.3亿元,实施农村路网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城市绿地及公厕等为民办实事项目66项。投资1.8亿元,实施九龙江北溪(漳平段)防洪工程,已建防洪堤28.3公里,超额完成“六千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投资1.2亿元完成廉租房一、二、三期建设900套,完成廉租房配租配售281户,发放租赁补贴223户,廉租房四期开工建设。健全农村“六大员”管理制度。建成农村敬老院10个、村级骨灰堂65个。惠农政策有效落实。累计发放国家购机补贴1082万元,家电下乡补贴1013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957万元。“造福工程”搬迁3597人。库区移民后期扶持7801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教育投入7.9亿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双高普九”优质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连续6次通过国家科技部考核。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项重大公共项目顺利实施。新建了市疾控中心、市第二医院,完成14个乡镇卫生院提升工程。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有效开展,实现无重大疫情目标。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成果继续巩固,政策符合率为95.4%。城镇职工及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全面实行,新农保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有序实施社会医疗及养老实现全覆盖。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奇和洞古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博物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嘉亿电影城建成使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42处、乡镇文化站15个、农家书屋138个。成功举办全国少儿举重比赛、全省少儿游泳比赛等大型赛事。成立民间绘画院。举办撤县设市20周年纪念活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安全生产及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持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有效化解,成功调处各类民间纠纷9437件。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有效打击。城乡高清电子监控系统投入使用,道路交通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防灾减灾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获国家级表彰。“平安漳平”建设三率测评居龙岩市前列。

七是执政水平明显提高。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审议、决议、决定,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752件全部办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五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率先在龙岩市实现所有行政审批部门入驻中心,审批服务事项累计收件11.77万件、办结11.68万件、办结率99.3%;率先在龙岩市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项目661宗,实现交易总额6.5亿元,节约资金3812.2万元,土地增收7305万元。行政服务中心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岗”称号。推行政务公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行政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显著提高,办理市长信箱来信168件。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效能嘉奖135个单位次、359人次,效能告诫13个单位次、39人次。实行政府绩效考评与经济建设“五项竞赛”活动综合考评,2010年绩效考评获龙岩市一等奖。廉政建设取得实效,行政监察审计不断加强,审计经济责任单位42个。

圆满完成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和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继续加强,征兵工作取得2930次无政策性退兵的好成绩。编制、人事、统计、外事侨务、气象、方志、民宗、青少年、妇女儿童、老年、优抚安置、慈善、红十字会和科普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漳平市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呈现出提质增效、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具体体现在:

一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6.3亿元,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1万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总产值27.5亿元,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增长23%;城乡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0.54亿元,增长45%;财政总收入11亿元,增长54.4%;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6.21亿元,增长47.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外贸出口总值2.3亿美元,增长44.7%,实际利用外资6200万美元,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6亿元,增长14.5%;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4,增长57.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 %;规模工业企业税金总额6.6亿元,增长35.8%。漳平市被授予2011年度闽西经济实力最强县(市)。

二是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五大战役”预计完成投资78亿元,完成计划的105%。新开工项目119个,完成计划的107%;新竣工项目78个,完成计划的100%。其中,重点项目建设战役中45个市本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5亿元,10个省、龙岩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2亿元。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完成工业投资48亿元,城市建设战役完成投资9.7亿元。小城镇发展改革战役完成投资9.8亿元。民生工程战役完成投资12亿元。产业平台加快建设, “2+4”产业园区初步形成,“6+1”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其中海西(漳平)台商投资区、闽南客商投资区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钢铁产业园区、漳平现代物流园区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海西(漳平)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通过龙岩市专家论证。

三是城乡建设加速推进。大城区建设加快,投入8.8亿元实施城市建设项目22项,其中投入3.4亿元实施县域城市“八个一”项目,江滨大道建成,工业路三期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速,实施项目49个,完成投资4.2亿元。其中,省级试点镇永福镇投入1.1亿元,“十个一”项目顺利实施;投入4700万元建成西园中心镇一期等项目;溪南、拱桥等5个乡镇完成总体规划编制。新农村面貌改善,新桥仓坂、南洋梧溪等特色农村居住点初具规模。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掀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百日整治“两违”专项行动,开展整治城区车辆乱停乱放、乱涂乱贴等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是民生保障加大力度。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落实良种补贴227.3万元。“三农”综合保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第二水厂动工建设。投入122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2万人,投入1223万元完成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6700万元完成西园防洪堤、永福李庄防洪堤建设。建成248个自然灾害避灾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强市”创建工作启动,西园学村一期基本完成,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成开放,高考本科上线率居龙岩市中上游水平。新农合参合率99%以上,新农保参保率96.1%农村五保户供养及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补偿标准不断提高。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顺利实施;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系统建成使用;市医院异地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完成6个乡镇卫生院及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实施65个村级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残疾人二代证核发和为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险工作有序推进。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全面提高了村干部待遇。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工资待遇在兑现原有绩效工资增加30%的基础上,人均年津补贴从1.6万元提高到2万元。平安建设三率上半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

过去五年的改革发展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漳平人民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水平,积累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其主要经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扭住要务,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破解发展难题,扩大发展空间;必须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民生改善为重点,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陈明根据20111221漳平市市长赖招源在漳平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