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老区村跨越发展
日期:2011/12/29  来源:网上来稿:漳平市老促会陈明  点击数: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老区村跨越发展
《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在闽考察的重要讲话的具体行动表现。龙岩市、漳平市也出台了贯彻落实实施意见,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加快老区建设,实现老区跨越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漳平市是原中央苏区县之一,全市199个村(174个村25个居委会)都是老区村,老区人口占100%。2009年总人口27.45万人,农业人口20.02万人。改革开放以后,漳平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的133元提高到2010年的7027元,增长了52.8倍。农业总产值达到22.4亿元,100%的农户用上了交流电,农村公路改造硬化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975人,农村外出人口约7万多人,外出打工人口约3万多人,农民参加社保达96%,医保98.63%。成立了一批茶叶、竹业、食用菌、花卉等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
革命老区村存在困难和问题
革命老区村改革开放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比还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革命老区村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大。漳平市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3元,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27元,差7646元,仅占47.89%。且老区村与村之间,发展极不平衡,高的如永福镇西山村已达9000多元,低的岭下村才4000多元。老区村中的户与户也差距非常大,如大坂村高的已达2万多元,少的不到4000元。在集镇附近、人口较集中、地势较平坦、产业较集中、产业优势较明显的村,群众收入相对较高,反之,村庄坎坷,人口少,居住分散、产业优势不明显的边远老区村群众收入明显较低。
2、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城镇基础设施都是国家直接负责建设,如道路、学校、人饮、供电、广电、路灯、垃圾处里等,而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由国家补助的形式进行建设,村集体和村民还要投入,而大部分的村无集体企业,村无集体收入,村财非常脆弱,村道虽然都已硬化,但不少村都欠下一批债务,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自然村道路没有硬化。人饮大部分村特别是自然村都是从山沟引水,未经净化处理直接饮用。一半以上的村没有学校,从幼儿园就开始寄宿。大部分自然村没有安装路灯。大部分老区村自然村多,农户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困难多,多数村由于群众收入有限,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
3、生产条件落后。由于我市革命老区村特别是边远老区村都是以农业、林业为主,而土地多数是山垅梯田,由于面积小,不连片,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困难,不少是田小无路,运输困难,仍然要靠肩挑手提,难以使用农业机械,耕作耗时花工大,成本高。水利设施差,有的还是望天田,灌溉困难,只能种一季,经营起来利润空间小,造成不少耕地抛荒。发展林业由于时间长,群众没有资本,短期很难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畜牧业、工业由于受到资金、资源、电力、运输、销售、环保、政策的影响,也很难发展起来。
4、产业生产经营粗犷。科学种植技术较落后。生产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量质量上不去,虽然政府经常组织各种生产技术培训,但因培训都是在集镇或村部进行,边远山区的群众参加的人非常有限,加上山区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较差,一些科学生产技术应用水平也差;生产环境差。由于边远山村田块面积小,造成耕作时多花工,所需农资也要到集镇购买,产品也要运到集镇交易,增加农资和产品的运输费用,提高了生产成本。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差。外出打工干重体力活的多,技术工的少,工资收入不足城市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革命老区村实现跨越发展的对策思考
革命老区村的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但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大、中、小城市和集镇建设日新月异,而革命老区村多数变化不大,生产还是那么的落后,群众生活还是那么的艰苦,我们应该感到惭愧,对不起他们。正因为有他们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才换来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革命老区村应该抓住当前重大历史发展的好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对老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奋力拼搏,实现老区村跨越发展。为实现老区村跨越发展,我们认为:
1、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革命老区村对新中国成立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充分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老区村人民的鲜血换来的。解放六十多年,革命老区村还是如此落后,是很不应该的。因此,我们应该要有回报的心情,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村建设,要有对得起先烈们的责任,把革命老区村建设搞好。各级党政领导、各部门要把革命基点村建设作为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用好用足国家对老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老区经济。
2、要继续加大革命基点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力度。省已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龙岩市和我市也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虽然是迎来了老区村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实施起来仍然有困难,如道路硬化,省里补助每公里9.9万元,龙岩市补助5万元,我市再奖励2万元,加起来不到17万元,而大部分乡镇财政配套非常有限,现在道路硬化每公里要30万元以上,村里还要负担每公里十三万元以上,多数村负担不起。造福工程龙岩市补助每人1000元,漳平市补助1000元,而需要搬迁的村庄的群众收入多数只能应付日常生活费用,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因此,我们认为,老区村的道路硬化应该由省、市、县、乡镇四级负担起来,不要让村和群众负担;新农村建设、造福工程、人饮工程、路灯建设、垃圾处里等也应加大补助力度。对人口少、居住分散、村庄坎坷,没有明显产业优势的自然村要进行整合,应通过造福工程,加大扶持力度,发动群众集体搬迁到行政村所在地或集镇所在地,各级政府和村应结合新村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帮助解决搬迁用地问题。只有这样,既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节省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又有利于整合老区村劳动力资源,兴办集体企业,还有利于农村耕地的集约经营。
3、加大力度扶持革命老区村造血功能。一是有关部门要到革命老区村中去调查,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群众进行科技培训,逐户指导,让群众多掌握一些科学实用生产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扶持革命老区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是解决农田机耕道和水利灌溉问题,以提高农田利用率和解放农民劳动强度,提高耕地经济效益。三是因地制宜扶持相关产业。革命老区村大部分都有较多的耕地、山地、竹木资源,但因传统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如一部分革命老区村有大量的竹山这一优势资源,但因经营管理不尽科学,年亩产值不到200元,只要加以引导扶持,可以提高5倍以上。我们在革命基点村大坂村进行技术指导、肥料扶持200亩试点,扶持五年,现在每年每亩产值都达到千元以上,高的已达2000元以上,因此,引导、扶持开展科学经营管理是很有必要。各村可以充分利用山多、耕地多优势,扶持他们发展竹业,种植松、杉、桉树、绿化苗木、花卉、药材、蔬菜等。四是扶持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耕地、山地、环境、劳力等资源发展集体企业,促进外出农民工回流,组织专业合作社,增加村财收入。五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构建信息网络、提高科技水平、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等方面的措施。六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老区村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保持稳定。七是寻求和探索农村经济新的发展途径和模式,引导和鼓励老区村农民土地、林地集约经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科学有效升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布实施、整村推进,加快土地科学合理流转,以促进老区村跨越发展。
4、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竹、木、花、菜、食用菌、畜牧业等合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利用现有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积极搜集有关致富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积极地与村民分享,鼓励村民学习高效种植花木的技术。利用农闲时期,积极开展村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区村村民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进一步开放农村书屋,将致富的法宝送到农民家门口。
我们相信,在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对革命老区村建设的重视,经过老区村人民的自身奋力拼搏,老区村基础建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