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调研 关注民生
日期:2011/12/22  来源:福州市老促会  点击数:
深入调研 关注民生
长乐市老促会
今年以来,长乐市老促会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上级老促会的精心指导,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帮助下,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为支持和促进老区加快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开展老区建设工作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安排好年内市政府主要领导到老区村调研,选好调研项目,帮助解决老区村建设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我会会同市民政局、老区办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先后三次深入江田、松下、玉田、罗联老区镇乡进行调查了解,并分别召开三场座谈会,对反映的村财收入“空壳”,不同程度负债,村务运转经费无法保障,一些村的民生与生产项目建设资金缺口等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提供给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决策参考。
(一)对老区村村财收入的调研。全市有11个老区镇乡(街道),45个老区村,我会组织对面上老区村村财收入情况普遍了解后,重点深入11个老区镇乡(街道)财会审核中心,对45个老区村村财收支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后,借鉴市农业局农村经管站提供的2009年与2010年度全市45个老区村村财收入明细表,再分别与相关镇乡(街道)、村作进一步核实,从中筛选出村财零收入和村财收入在2000元以上、1.5万元以内的共19个村,确定为村财“空壳”老区村,作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象。市政府主要领导本着“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决定今年由市财政给每个村财“空壳”老区村增拨5万元工作经费补助,保证其正常运转。从2012年起市财政对达到扶持标准的贫困老区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分两个档次,每年各增加10万元或9万元,资金总额控制在200万元以内,主要用于保障村干部工资和正常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给村财“空壳”老区村解决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二)对老区村生产项目的调研。玉田镇西埔、西社村位于长乐的西部,共有598户,2243人,耕地面积1038亩,经济欠发达。村民主要收入靠种植莴笋、马铃薯、白地瓜等农作物为主,冬季水源紧缺,为节约用水,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迫切要求建造喷灌基地。经市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测算,需投入资金178万元,农户自筹部分资金,两村共缺口资金166万元。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支持两个老区村的基地喷灌建设,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确定由市财政拨给专款100万元,不足部分请相关部门按有关政策向上争取配套补助资金。
(三)对老区村民生项目调研。1、饮水问题。江田镇游溪、溪湄、下珍、桥里等4个老区村地处边远山区,长期以来饮水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干部群众,为解决这个老区群众基本生存的现实问题,市政府今年已将其列入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工程,但补助资金尚有缺口。市政府主要领导为解决江田镇环山4个村群众安全饮水,决定由市财政给予100万元的安全饮水工程专项资金补助。2、路灯问题。江田镇桥里老区村,有676户,1987人,由6个自然村组成,由于自然村分散,没有路灯是多年来困扰老区群众而无力解决的问题。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方便村民出行和农忙季节需要,决定由市财政投入160多万元,市供电公司负责安装路灯,江田镇负责环山4个村所需路灯电费。今年10月,环山桥时村实现了有明亮的路灯,村民们兴高彩烈,无不欢欣鼓舞。
二、切实关心革命“五老”人员和老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我市健在的革命“五老”人员有143人,“五老”遗孀有40人,为了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的革命“五老”人员及“五老”遗孀的关爱,本会成立以来,从日常工作经费中先后共支出5.97万元用于慰问。尤其是为做好今年春节慰问工作,我会积极牵头运作,认真筹措资金,最终落实由市财政安排革命“五老”人员、“五老”遗孀每人150元慰问金,市总工会、爱心企业市金林恩印染有限公司分别配套每人200元、150元慰问金。元月18日,由市政府陈增国副市长,市政协原主席、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会长林义耿,市政协常务副主席陈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老促会会长陈依霖,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曾兆南,市民政局局长林仲武,原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物价局局长吴国武,市老促会副秘书长陈依秀等代表市委、市政府专程前往江田、松下等地区慰问革命“五老”人员及“五老”遗孀,转达市委、市政府及主要领导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并逐个送上500元慰问金,陪同慰问的镇领导也分别送上300元慰问金。
本会还十分关心老区困难群众的生活,春节期间,与市地税局党支部联合开展为革命老区贫困人员、困难党员、残疾人员、低保、五保人员“送温暖、献爱心”慰问活动。陈依霖会长与地税局许剑辉局长、陈明康副局长等带领地税机关科室主干和老促会正、副秘书长一行在江田镇、罗联乡主要领导陪同下,冒着寒风和绵绵细雨赴江田环山、罗联山区12个老区村,对40户各类贫困群众逐户走访慰问,为他们送去慰问金每户500元,陪同慰问江田镇、罗联乡领导也分别送给慰问金,受慰问人员深受感动。
对个别在生产、生活中有特殊困难的革命“五老”人员和老区困难户,本会也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想方设法地为其排忧解难。玉田镇西埔村老游击队员黄敦花,现年86岁,手脚灵活,闲不住,一个人仍在山上开荒种果,迫切要求帮助其解决缺水、缺电问题。市政府陈增国副市长、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林义耿会长与陈依霖会长在下乡调研中获悉后,及时从市政府扶持西埔村电灌站项目专项资金中增拨一万元给予帮助解决,使黄敦花多年愿望得以实现。西社村老地下女交通接头户刘幼弟,现年76岁,其41岁的儿子谢文义,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有特殊困难,三位领导对此十分同情,即从爱心企业家捐赠资金中拨给5600元,委托村主干帮助购买一头母牛和一头牛牳仔送给刘幼弟家,助其逐步摆脱贫困,现母牛已生小牛一头。此举在西埔、西社老区群众中反响非常好。
江田镇下珍村村民陈瑜是计生困难户,其兄弟俩独生子女先后夭折,陈瑜独生女年15岁不幸染上红斑狼疮病,治疗费用花15万多元又并发白血病死亡。为了缓解其中年丧女的巨大痛苦,镇村视情允许其再生一孩,因夫妇双方均需作解扎手术,而其家境贫穷,债务累累,无法拿出手术费用。本会领导听取了村主干的情况反映后深表同情,即出面向市计生局、计生协会、慈善总会、民政等部门领导呼吁,请求予以帮助支持,得到计生局支持5000元,计生协会支持3000元、慈善总会支持5000元,江田民政支持1000元,共计14000元,帮助陈瑜实施解扎手术。
我会还对长一中2010年在省黄仲咸教育基金、市慈善总会和市金林恩印染有限公司爱心助学的资助下,考上大学本科的10名贫困生实施家访,了解到其中8位学生的家庭生活仍十分困难。为此,我会积极牵线搭桥,由市地税局党支部对8名贫困大学生帮扶施助至他们完成学业。今年暑假7个回航的大学生,在地税局安排下,以勤工俭学名义分别到市地税局机关和分局、所参加实习,帮助整理一些档案等工作,返校前局领导召开座谈会,并给每位实习生分发3000元补助费。
三、大力支持老区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认真抓好上报省、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为了做好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与省、福州市对接工作。经市委分管领导研究确定21个老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总投资1.3677亿元,其中民生设施工程项目6项,投资10550万元,基础设施道路工程项目11项,投资2557万元,社会事业项目4项,投资570万元。该项目已由市发改局负责向省、福州市政府及发改部门报告。
(二)拟对11个老区镇乡(街道)上报的改善安全饮水、垃圾处理、河道清淤、农业用水、公厕改造与自然村水泥路硬化等11个项目,经过实地可行性论证后,建议市政府在2011年度老区扶持专项资金130万元中统筹安排,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做到每年都能为老区群众办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游马路工程建设项目。游马路(即江田镇游溪老区村至罗联乡马厝老区村)总长
(四)罗联环乡公路建设。该公路从马厝、大坪(均为老区村)至东林村出口,总长
(五)目前影响我市老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项目主要有7项。⑴需要解决饮水问题或自来水管网老化需要改造的有16个村;⑵需要进行村村通水泥路建设包括行政村通自然村的有15个村;⑶校舍属危改的有大溪、长林、石门村等3个村的小学教学楼;⑷水利设施方面需要解决问题的有5个村,分别为西埔、西社、大溪村的溪岸防洪坝,黄石、帮上村的排洪坝、排洪沟的加固等6个项目;⑸河道污染需要清淤和下水道需要修建的有3个村;⑹有11个村无医疗卫生所;⑺有4个村无公厕。对于上述问题,拟在每年度财政预算安排扶持老区发展的130万元专项资金中予以安排补助,特别是今年闽委30号文件出台后,市委、市政府还会加大扶持力度,老区村的民生问题能逐年得到解决。
(六)认真开展老区村农家书屋建设。本会成立后,在福州市老促会的支持下,江田镇江田村建立了第一个农家书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科技文体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目前,全市的45个老区村都已建立了农家书屋。
四、积极建议对经济欠发达老区村实行结对帮扶。为进一步扶持我市经济欠发达老区村加快发展,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我会建议市政府对西社等12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老区村,其村财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或零收入的“空壳”村,由有实力的市直部门对其开展挂钩结对子帮扶活动,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同意和支持。为此,我会认真制定了《关于开展市直部门与经济欠发达老区村挂钩结对子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后,转发给市直相关部门贯彻执行。帮扶对象的12个经济欠发达老区村都已呈报了三年挂钩、帮扶发展规划。我会要求各帮扶单位要根据所帮扶的村实际情况,在项目、资金、技术推广等方面向挂钩帮扶村倾斜,并帮助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不断拓宽工作思路。通过帮扶活动,增强老区“造血”功能,加快老区经济发展,增加老区群众收入,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老区摆脱贫困,推进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市直相关单位领导每季度至少安排一次深入挂钩村,每半年进行一次挂钩帮扶情况小结,年终进行全面总结,并向市政府作书面汇报。同时,市里每年适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检查督促并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推广挂钩帮扶工作好的做法与经验,以推动此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五、积极支持老区油茶树生产发展。我市江田镇环山4个老区村与罗联山区共有2000多亩的油茶树,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病虫害以及管理缺位等因素影响,油茶籽收成产量逐年减少,导致当地农民收入降低,老区村干部要求我会帮助请专家前来技术指导,本会急老区群众所急,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办,积极向福州市老促会呈送请求帮助联系油茶专家赴长乐实地察看与指导的报告,得到吴又成会长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并亲自出面联系安排。
六、着力加强老区宣传,进一步营造老区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区建设,为老区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这既是老促会的宗旨,也是老促会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会始终把加强老区宣传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是我市老区工作的有关会议和市领导深入老区的调研活动等都邀请本市报刊、电视台记者全程参与,做好新闻报道,今年本市电视台已5次报道领导老区调研等活动新闻,吴航《乡情报》刊载4次。二是及时将中央领导、福建省和福州市领导对老区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上级有关文件资料等呈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本会常务理事及理事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三是专门印发上级老促会和党、政领导有关老区建设的重要讲话,促进相关部门、地区抓好贯彻落实。四是认真撰写调研文章,积极反映我市老区工作动态,今年共撰写调研文章3篇,工作简讯6期,其中被省老促会简报转载2期,福州市老促会《老区情况反映》转发3期,省《红土地》刊登的文章4篇。五是积极征订《红土地》刊物,据统计,今年共征订1500份,分发各老区镇乡(街道)、村及本市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本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成员单位。并印发有关宣传材料、工作简讯等1300多份,使各级领导了解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