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年少救国难 忠勇炭火红
日期:2025/9/12  来源:本站  点击数: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年少救国难 忠勇炭火红
—— 追寻侨属少年英雄陈忠炭的抗日之路
年少立志救国救民,投笔从戎抗日图强。侨属少年英雄陈忠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华夏不灭之魂的红色传奇。
陈忠炭(1919-1937),南安人,出生于华侨革命家庭。1931年升入初中,就读于厦门双十中学,适逢“九一八”事件爆发,他积极参加反日游行示威。13时被吸收为共青团员、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派往靖和浦苏区工作,16岁时任浦西工作团主任,17岁时任中共盘陀区委书记、漳浦县浦西区委书记,18岁时在漳浦壮烈牺牲。因其特殊的华侨关系,南京的报纸刊登了157师师长黄涛就陈忠炭一案呈报件。在延安任抗大秘书的堂兄,向毛主席汇报陈忠炭牺牲的事迹,毛主席为之题词悼念。真是:少年英雄浩气在,长使后人泪满襟。
一门忠烈为革命
陈忠炭家一门忠烈:伯父陈存瑶是东南亚爱国华侨,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任新加坡爱同学校校长。因响应五四运动,在新加坡和印尼领导反日斗争,两次入狱,被英国、荷兰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回国后,筹资创办厦门鼓浪屿的武荣中学和民间医疗诊所,多次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大堂哥陈少荛、堂嫂黄佩端都是中共党员,30年代初即与曾志在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工作,主要承担出版抗日宣传刊物;二堂兄陈亚农(陈存瑶之子),比陈忠炭大4岁。1930年1月,在武荣中学读书期间参加革命,后任鼓浪屿共青团支部书记,曾被捕,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强不屈保守党的秘密,得到亲友营救脱险,后改名继续参加地下活动。曾在延安任抗大秘书,1955年调任军委工程兵司令部直属政治部主任。1965年转业,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党委第一副书记。1983年离休。
少年英雄救国难
1931年秋,陈忠炭进入厦门双十中学读初中。正当“九一八”事件爆发,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团厦门市委号召全厦门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开展反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呼吁组织民众武装力量夺回东三省等运动。陈忠炭年龄虽小,仍积极参与,对国民党政府不仅不抗日,还加紧对闽西、闽南红军进行围剿的投降卖国政策,日益不满和反感。他积极参加反日游行示威,被先后吸收为共青团员、中共党员,成为抗日反投降的中坚分子。
随着陈忠炭的活跃及身份可能会暴露,防止其堂哥被捕的悲剧重演,党组织采取了保护措施。同时为配合中央苏区反第五次围剿,约于1934年间,他被派往靖和浦苏区,参加红三团武装革命,开展游击战争。
崭露头角挑重担
陈忠炭人小胆大机灵,很快便崭露头角,受到赏识,挑起了重担。先是到设在三坪的列宁学校(系原红三团教导队)任教员。1935年6月,为了巩固漳浦梁山革命根据地,以减轻中心区承受国民党军围剿的压力,中共闽粤边特委组建4个工作团,协助红三团加强梁山革命根据地的领导。陈忠炭任浦西工作团队员,不久任浦西工作团主任。在所辖地域党支部基础上组建盘陀区委,任书记,隶属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1936年10月,中共漳浦县委重新成立,盘陀区委更名为浦西区委,陈忠炭继任书记,年仅17岁。
1937年初,国民党政府调遣保安团、地方保安队配合粤军157师清剿以靖和浦苏区为中心的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闽粤边特委和闽南红抗支队在抵抗粤军进犯的同时,以民族大义为重,向漳州国民党当局、157师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并在城乡广泛组建群众抗日团体、抗日义勇军,以推动形成闽南抗日高潮。陈忠炭根据上级组织指示,在盘陀大部分乡村开展组建抗日义勇军工作。约于4月间不幸被捕,后英勇就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关于陈忠炭就义经过,柯志达、柯永麟、吴运琳等老红军的回忆文章都说:陈忠炭任中共盘陀(浦西)区委书记,在开展革命活动时被敌人追捕,在大路店榕树地方遭枪杀,那是当年县城城郊与盘陀乡村之间结合部。陈忠炭牺牲后不久,其伯父专程从南安前来料理后事,将忠骸移葬故乡。农会干部暗中前往探望,返回后说,其伯父在原墓碑上题字:“忠炭,忠炭,英雄好汉!你为主义牺牲,我为骨肉收骸。”情真词切,令人动容。
敌顽叙述显机智
漳浦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国坚回忆,他于1980年代初,在漳浦县档案局研究翻找党史资料时看到:(约1937年上半年)国民党报纸刊登157师师长黄涛就陈忠炭一案呈报件,对陈忠炭牺牲经过有详细叙述。文中写道:“南京旅京福建华侨同志会鉴:前接来电,请释放华侨子弟陈忠炭事,经饬本师四七一旅查明…… 据吴营长略称,职寝日率兵两班赴盘陀游击,中途遇匪二人,见我即回头奔逃,职率兵四五名向前追捕,该匪等开枪抗拒,且战且走。追至大山边,因地势关系,其中一名乘机窜去,其余一名当堂捕获。并缴曲尺手枪一枝,子弹十二颗……以其(陈忠炭)年仅十八,冀其改过自新,着令引拿余党,将功补罪。讵迭次指引者,均是已崩坏之旧匪巢,而新近匪巢未肯诚意指引,致空劳兵力一无所获。最近于本月十一夜四时,该匪引带九四一团一营机连前往梁山社剿匪,行至盘陀附近,该匪乘着看守稍驰竟向山林奔逃,因该匪地形熟悉,又值黑夜,越一小山后恐被逃脱,当由尖兵排长开枪追击当场击毙。复经查明该匪犯匪化漳浦各区乡多处,尤以浦属梁山一带受害更深,既经捕获,又不肯诚意自新,竟敢乘机奔逃 ……”上述过程比较具体,国民党顽固派抓到人后,“以其(陈忠炭)年仅十八,冀其改过自新,着令引拿余党,将功补罪。讵迭次指引者,均是已崩坏之旧匪巢,而新近匪巢未肯诚意指引,致空劳兵力一无所获。”又一深夜,“行至盘陀附近,该匪乘着看守稍驰竟向山林奔逃,因该匪地形熟悉,又值黑夜,越一小山后恐被逃脱”而被枪杀。当时正值西安事变后数月,全民抗战的呼声高涨。估计南京旅京福建华侨同志会追问此事,请求释放华侨子弟陈忠炭,157师师长黄涛专题作此回复,文中仍称“匪”,表明其顽固派的立场。显然陈忠炭与敌遭遇时,没有当场牺牲,而是被关押了一段时间,才会引发要求“释放”的呼吁。文中体现陈忠炭英勇机智,虚与委蛇,寻找机会想逃脱,壮烈感人。
漳浦寻访有巧遇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陈忠炭牺牲后不久,家人通过一位国民党官员的协助,将其灵柩运回故土安葬。但是,陈忠炭有没有被确定为烈士?亲人未得到消息,内心难安。陈忠炭的堂兄在信中嘱咐亲属:“将他牺牲的历史资料上报,并向市区民政局提出申请,恳予审批其为革命烈士,以慰先人及忠炭在天之灵!”
于是便有了亲属漳浦寻访的事情发生,而且巧遇知根知底之人。据漳浦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国坚回忆:
2010年夏,一天下午,我在县档案馆埋头故纸堆里摘录资料时,一位过了耳顺之年的老人到了我面前,开口就说:“我是陈忠炭的亲属,到漳浦再次询问陈忠炭是否在漳浦牺牲?是否是革命烈士?刚才问了民政局、老区办的同志都说不清楚,但说你在档案馆查档,推荐向你问问!”看着这位眼神充满期待的老人,我说:“你先回答我,你们家族的人,是否抗战时期,在家乡有一定影响力?”他点了点头,这就对上了。我肯定地说:“是烈士,他牺牲的地点我知道。”瞬间脱口而出的回答,让他感到惊愕和激动,不禁悲喜交集,眼里溢出了泪花。我讲述了查档看到国民党报纸有关内容,并带他参观“漳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告诉他说,陈忠炭牺牲于闽南国共合作抗日谈判期间,他的惨遭杀害,揭露了国民党借合作抗日之名行围剿抗日力量之实的反动本质。所以专门用一小块版面介绍陈忠炭的事迹,由于没有烈士遗像,只能采用牺牲地点配文字加以说明。他非常感谢,表示要寄照片及有关材料来。2011年底,老人寄来陈忠炭10岁时的照片,及陈忠炭的堂哥发表在《亲历抗战》一书中的《回忆延安抗大》文章等复印件,使我感到心灵的震憾,填补了一段史料的空白。
常使英雄泪满襟
在参与寻找陈忠炭烈士证明的亲人中,不能不说到陈忠炭二堂哥陈亚农(陈彪雄)。在《回忆延安抗大》文章中,他写道:“忠炭在漳浦遇难,伯父把他唯一的遗物托秧姑和佩端嫂捎到南京交给了我。那是一只上海火车头的名牌怀表,后来我又把它带往延安。”他于1938年4月15日到达延安,进入抗大学习,第四期毕业后,任校部秘书。
陈彪雄在《亲历抗战》一书中回忆,1939年2-3月间(时任抗大秘书),从家信中得祖父陈馨山在泉州南安乡下病故,念及被捕牺牲的堂弟陈忠炭,写信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毛主席亲笔回信,一是“陈馨山先生千古”,悼念其祖父,二是书古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表达对其英年早逝的堂弟的痛惜之情。一位少年英雄,得到伟人毛泽东的亲笔悼念,这是十分难得的殊荣!
图为:陈忠炭遗照及使用的怀表
忠炭堂兄陈彪雄回忆录片断文字照片
(漳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