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齐鲁——叶鉴清抗日殉国始末
日期:2025/9/9  来源:福安市老促会、市老区办  点击数:
血沃齐鲁——叶鉴清抗日殉国始末
图为: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
甲杯山的松涛依旧,富春溪的浪花永歌。当八十六年前的硝烟散尽,闽东革命纪念馆的恒温展柜里,那张泛黄的一寸免冠照仍凝着少年眼里的光——那是从闽东福安走出的叶鉴清,35岁的生命刻度定格成永恒的坐标。相纸虽在时光中泛黄,但叶鉴清始终保持着22岁入党时的神情,右眉上那道组织农运时留下的疤痕,在聚光灯下折射出钨丝般的微光。
图为:叶鉴清烈士遗像。
叶鉴清,又名云波,1904年出生于福安韩阳镇(城关)。1919年,五四运动的火种跨过武夷山脉,15岁的他穿着粗布短褂,奔走于福州与福安的山道,组织学生抵制日货、声讨奸商,点燃红土地上的星火。他奔波于两线革命,在笔与枪中淬炼。1924年,叶鉴清在北京农业大学就学期间,加入了国民党左派组织。他左手执笔撰写农学论文,右手攥紧国民党左派传单,发动反土豪劣绅、污吏运动。
1927年,福安城关的春天格外凛冽:1月,国民党省党部筹备处派遣叶鉴清,与同乡缪邦镛、陈毓谦、陈肖翰等返韩组建国民党福安县党部,并任命其为筹备处主任,开展革命活动;2月,国民党福安县党部筹备处正式成立,国民革命军师长曹万顺率部至福安,叶鉴清以国民党左派身份热情接待与之配合,开展革命宣传工作,产生很大影响,福安人民要求民主,反对污吏的呼声高涨。然而,“四一二”政变的血雨,浸透了福安城关的麻石路。面对“宁汉”分裂的寒流,被撤职那天,叶鉴清的信仰风雨如磐,他在日记里写下:“今日曹万顺部撤离,右派夺印,云波(其字)不坠青云志,当效谭嗣同。”
1928年夏,叶鉴清在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利用暑假期间返韩之机,与马立峰、陈铁民等人在城关明伦堂举办紫阳小学暑假义务班,秘密宣传马列主义,培养工农革命骨干。暑假结束,他与陈镇远、刘醒尘等重返北京,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北京西城沙滩交通工作。
1935年,他奉命返闽,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试办农业合作事业之机,暗中发展一批中共农村干部,展现其隐蔽斗争智慧。抗战爆发后,他再度北上回华洋赈灾会工作;1936年,他在山东建政厅任职期间,与同事、进步女青年陆影密切配合,吸收不少进步青年参加革命工作。
图为:闽东革命烈士纪念陵园一瞥。
抗战爆发后,叶鉴清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下半年,叶鉴清转职山东移民处,担任游击保安二团秘书主任。肥城沦陷后,他率领游击队予以收复,给日军沉重打击,随即代理山东肥城县县长,并兼任游击队队长。面对3000余名日军的围攻,他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率众与敌血战一昼夜。肥城失守后,叶鉴清奔赴于平和、泰安、平原、濮县等地领导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12月,叶鉴清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虽经陆影同志多方营救后释放,但不久再次遭到被捕,落入敌人魔爪;同月17日,叶鉴清被绞杀于濮县东郊,牺牲时年仅35岁。当敌人绞索勒紧脖颈时,他最后望向的是闽东家乡——那里有他凌晨三点教过的农会骨干,有他亲手种下的革命火种。
1984年,在叶鉴清烈士牺牲45年之际,郭旻先生特为其赋诗缅怀:“血战肥城震鲁南,图存重任一肩担。歼狼未遂平生志,壮烈英名天地参。”今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郭旻先生诗中“歼狼未遂平生志”的遗憾,已被今日盛世抚平。
而今,富春溪畔的稻田翻滚着金浪,甲杯山上的5G基站闪烁蓝光。当年他为之牺牲的“图存重任”,早已化作乡村振兴的画卷。
( 福安市老促会 老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