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棠溪老区村:特色发展先铺路 乡村振兴正当时
日期:2025/9/9  来源:福安市老促会、市老区办  点击数:
福安棠溪老区村:特色发展先铺路
乡村振兴正当时
在闽东层峦叠嶂的青山深处,福安市潭头镇棠溪老区村宛如一颗被时光浸润的明珠,镶嵌在潺潺溪流与层层梯田之间。青瓦木楼依山而建,古桥流水穿村而过,这座承载着数百年记忆的村落,正以“守得住乡愁、引得来发展”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棠溪老区村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自然禀赋与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筑基、文旅融合赋能、人才活力驱动”的差异化振兴之路。
产业赋能,让土地焕发新活力
棠溪老区村的山间地头,藏着一张响当当的“生态名片”——芙蓉李。这种因果皮覆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口感脆甜多汁而得名的水果,是村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致富果”。如今,3400多亩李树林沿着山坡铺展,从山脚到山腰,春季是雪浪翻涌的李花海,夏季是沉甸甸坠弯枝头的紫红色果实,形成了“四季有景、四季有收”的生态产业带。
为让“土果子”变成“金疙瘩”,潭头镇与村两委打出了一套“政策+技术+市场”的组合拳:镇里每亩给予适当的种植补贴,鼓励村民改良品种、扩大规模;邀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每月驻村指导,从花期防冻、疏花疏果到绿色防控病虫害,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李”,使优质果率从60%提升至85%;更重要的是,村里牵头成立“棠溪芙蓉李专业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包装设计,通过“线上电商+线下商超”拓宽销路,还建成了占地800平方米的深加工车间,将鲜果制成李干、李酱、李酒,让原本只能卖1.5元/斤的落果、次果,摇身一变成为单价20元以上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让附加值提升了5倍不止。
油茶产业则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村头的百年古油坊里,传承三代的榨油匠仍在用“木楔挤压法”榨油:将晒干的茶籽碾碎、蒸熟、包饼,再用粗壮的木槌反复撞击木楔,金黄的茶油从油饼中缓缓渗出,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香气。这门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如今成了游客体验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每逢周末,油坊前总是围着拍照打卡的游客,老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古老技艺“开口说话”。而一岸之隔的现代化油茶加工坊里,液压榨油机、精炼设备有序运转,日处理茶籽能力达5吨,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醇香,又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出油率和品质,传统与现代的“双轨并行”,让棠溪油茶年销售额呈现新突破,成为村里的第二支柱产业。
文旅融合,让岁月沉淀新价值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棠溪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有绿水青山,更有“活着的历史”。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村里完好保存着3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2座古廊桥、1条300米长的青石板古街,甚至连村口的老榕树都挂着“树龄500年”的保护牌。这些镌刻着时光印记的建筑,曾因年久失修而日渐破败,如今却成了最珍贵的“旅游资本”。
“修复古村不是简单刷墙换瓦,而是要让老房子‘会呼吸、能生活’。”村支书说。为此,村里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请来古建筑修复专家制定保护方案:用传统榫卯工艺修补古廊桥的木构件,按原有规制更换古民居的破损瓦片,连青石板路的铺设都严格沿用“横平竖直、错缝拼接”的古法。修复后的古街引入“非遗工坊”“手作体验店”,村民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棠溪故事馆”,陈列着旧时的农具、族谱、书信,让游客在触摸老物件中读懂村落的变迁。
更妙的是“景村一体”的规划:沿着溪流修建的防腐木栈道,将古油坊、古廊桥、李花园串联成线;利用闲置农田打造的“星空露营基地”,夜晚抬头可见繁星点点,清晨被鸟鸣唤醒,推窗就是李花梯田;村里的“原野民宿”由古民居改造而成,保留了木楼结构和火塘设计,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学做客家年糕、体验采茶籽,真正“住下来”感受乡村生活。每年春天的李花文化旅游周,更是将这份魅力推向高潮——2025年第六届活动中,除了赏花观景,还新增了“李花诗词会”“古村寻宝”“非遗榨油体验”等互动项目,3天吸引游客2.3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增收超80万元。
人才引领,让活力点亮新希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曾经的棠溪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如今,随着产业与文旅的兴起,“人才回流”成了村里最动人的变化。
今年,宁德市推行“乡村职业经理人”试点,棠溪村迎来了年轻的职业经理人。这位年轻人才带着“让古村更有活力”的想法到村里来,先盯上了村里闲置多年的老学校,计划改造成“研学民宿”,一楼做农耕体验教室,二楼做主题客房,让城里孩子来这里学种李树、写毛笔字;盘活了尘封的老影院,打算改成“乡村会客厅”,既做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又能承接小型研讨会、团建活动,目前设计方案已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
不止于此,村里还建立了“人才智库”,邀请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商团队,每月开展“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培训,60多岁的村民李大叔如今也学会了用抖音直播卖李干,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达1.2万元;与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将古村保护与景观设计纳入学生实践项目,为村落发展提供专业方案;更通过“乡贤回归”工程,吸引在外经商的村民回乡投资,建成了村里第一个标准化停车场和旅游厕所。从“输血”到“造血”,人才的注入让棠溪村的发展既有“蓝图”更有“动力”。
青石板路上,游客的笑声与村民的叫卖声交织;李树林间,果农的身影与研学的孩子相映;古油坊里,老技艺的传承与新思维的碰撞共振……棠溪村的振兴之路,没有照搬“网红模式”,而是以“特色”为笔、以“文化”为墨、以“人才”为砚,在闽东的山水间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未来,随着研学基地、非遗工坊等项目的落地,这座古村将继续在“守正创新”中前行,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价值,不仅在于风景的美丽,更在于那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命力。
(福安市老促会 老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