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沙县区篇】县域医改的沙县答卷
日期:2025/9/8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作为全国医改先行区,自2017年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通过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推动优质服务下沉、创新健康管理模式,系统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解了基层医疗资源匮乏与医保基金压力双重困局;建立了“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的区域范式;形成了可复制的分级诊疗实施路径,为全国县域医改提供了实践样本。
▲沙县区医务人员开展下乡义诊送科普活动
医疗资源贯通城乡
作为沙县唯一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保健服务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沙县区总医院由原沙县医院和沙县中医医院于2017年6月联合组建,下辖基层分院12个,延伸村卫生所132个。
夏茂中心卫生院是沙县区总医院(医共体)的12个基层分院之一。在该院的血透分中心内,71岁的曾樟权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他是一名“透龄”8年的肾病患者,此前6年,他去县里医院,每次都得一大早起来,赶早班客车,再换乘公交车。“现在血透室开在‘家门口’,路费省了不少,而且最开始一年车费、住宿费七七八八加起来总共要花1万多,现在只要一两千就够了。”曾樟权说。
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率。全区12家医共体全部实现“多码协同”应用,患者排队时间减少60%。远程会诊中心每周三次开展慢性病线上诊疗,2024年完成区乡双向转诊1.2万人次。
数据显示,全区基层诊疗量占比达60.39%,高于全省均值,县域内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好,转头,这样痛不痛。” 在沙县区夏茂镇一场特色专科下乡巡诊活动中,来自沙县区总医院康复科、眼耳鼻咽喉科、肾内科及骨科的专家下沉一线坐诊,为村民们提供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72岁的村民罗永招因为经常腰疼腿疼,多次想去区总医院进行检查,但由于年纪大进城看病不方便,便一直拖着。听说了这次巡诊活动,他一早就来到现场排队。
像这样的巡诊活动,在沙县的各乡镇每个月都有开展。近年来,沙县区结合“千名医师下基层”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巡诊机制,着力解决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群众基本就医需求保障不足等问题。
一方面,区总医院发挥医共体优势,结合受援分院常见病、多发病疾病谱需求,科学、精准动态派驻医师。另一方面,帮扶医师通过出门诊、管病床、做手术等方式,利用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为基层群众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为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人才,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总院的巡诊,对我们基层分院帮助很大,除了提升医务人员业务外,像全院整体的管理体系也有提高。”沙县区总医院夏茂分院执行院长曹清水表示。
此外,沙县区总医院还建立医务人员下乡巡诊考核与激励机制,落实晋级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职称考评“凡晋必下”制度,每年安排区级晋级医师下基层服务时间累计不少于30天,调动医师帮扶积极性,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
健康管理关口前移
在沙县区总医院南区(沙县区中医医院)的治未病科,饱受失眠困扰的张女士前来对身体进行一次检查,医生陈燕珠通过中医四诊仪对她的舌、面部进行特征提取并分析,给出了一些饮食和作息调整建议。
“春节之后就有点睡眠不好,听朋友说中医院这里可以调理,效果不错,我就来了,待会做个穴位按摩回去看看。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以后在这里有专业的医生给我们指导,真的非常好。”言谈中,李女士对治未病科提供的服务表示很满意。
老百姓的迫切需求和期待,就是政府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从治混乱、堵浪费,到建章程、立制度,再到治未病、大健康,沙县区迈向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在沙县总医院南北两区及各分院的住院病房和部分门诊科室,各个区域的醒目位置都贴有一张健康教育“二维码”。
“出院后饮食该注意什么?”“怎么才能康复得更快呢?”“在家自己怎么打胰岛素?”……住院患者和家属通过扫码登录线上健康教育中心,就可以免费享受智慧化的定制健康服务。
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平台还探索出“一病N方”宣教模式,通过图文、音频、视频多种形式,从医疗、饮食、运动、心理、疫苗等多方面,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处方。同时还增设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教板块,定期更新相关内容,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在此基础上,沙县区总医院引入信息化手段管理大健康,开展“健康专县——联县健康直通车”公益筛查活动走进沙县区,为当地250名35至65周岁居民提供“四病四癌”健康筛查服务;开展儿童过敏原筛查,避免孩子因某物过敏引发支气管哮喘;针对起早贪黑的小吃业主,总医院还开展生化、B超等常规项目的免费体检,并送上50周岁“健康大礼包”……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沙县区总医院正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这是医改的出发点。”沙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医院党委书记万小英表示。该院进行了医防融合深度发展: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四大慢病管理中心;在132个村卫生所推行健康积分制;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全程健康管理。
医疗水平提升,保障群众健康有底气
在沙县区总医院“无痛病房”, 77岁的魏老伯刚在医护人员的提醒下服药后沉沉睡着,发出微微鼾声。
魏老伯此前确诊了多发性骨髓瘤,并伴随着全身疼痛,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大痛苦。自从入住“无痛病房”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极大缓解。
“我们会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治疗过程中随时会评估止痛效果,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式,满足不同患者的镇痛需求。”沙县区总医院外科五区(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黄少卿介绍道。
除了科学专业的治疗,“无痛病房”的医护人员还特别注重与患者保持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普及癌痛规范化诊疗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
“无痛病房”是沙县区总医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具体成效。“我们会通过驻点帮扶、巡回宣教、线上培训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对我们肿瘤科进行帮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福建省肿瘤医院医联体副主任林景辉说。
提升医疗水平,惠及广大群众。近年来,沙县区总医院抢抓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契机,与省肿瘤、省协和等上级医院成立医联体协作,开设名医工作室、建立“专家医疗基地”远程会诊等帮扶重点学科、薄弱学科建设。抓住沪明合作契机,与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借力专家帮扶指导开展介入诊疗工作,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术申请2025年院级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医院在相关领域的空白,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认可。
同时,开展院内新技术新项目10项,申报市级7项,精神科、五官科、肾内科申请市级重点专科,肿瘤科建设“无痛病房”“无呕病房”、新设血管通路护理专科门诊、启动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入选糖尿病“三师共管”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试点建设单位,开设糖尿病“三师共管”中西医协同门诊;启动肾脏病一体化管理工作,探索“六病共管”服务新模式;依托现有医疗基础打造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中心等,不断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本专稿由三明市沙县区老促会供稿)
(本文转载于《中国老区建设》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