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沙县区篇】沙县小吃:从街头味道到富民产业的振兴密码
日期:2025/9/8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远山如黛,流水潺潺。这里是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村口大石上,“沙县小吃第一村”七个大字,记录着沙县小吃走向全国的起点。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俞邦村,在小吃摊边、特产店里、村民家门前,同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他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小吃第一村”蝶变
走进俞邦村,一片片粉花碧叶的荷塘、一座座青砖黛瓦的民宿映入眼帘。村中千年古樟树下,新鲜出炉的烙粑散发着艾草的香气;“寻根追味”小吃街上,扁肉、金包银、烫嘴豆腐等小吃的烟火气迎面扑来。
“手工扁肉”招牌下,70多岁的小吃业主俞和传正忙着招待游客。“总书记来到小吃街,问大家在家门口卖小吃,能挣到钱吗?听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很高兴。”回忆起那天的情景,老俞难掩内心的喜悦。“如今村子成了网红地,高峰时我们一天要打4斤扁肉,卖出400多碗。”
随着“沙县小吃第一村”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俞邦村“寻根追味”。镌刻着“沙县小吃第一村”的石头屹立村口,成为游客必来拍照打卡的一处景点。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站在新起点,深入挖掘“沙县小吃第一村”的品牌优势成为俞邦村的新目标。2021年就任俞邦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昌松说:“我的‘开门一件事’就是要把村庄建设得更美、产业建得更强。”
如今的俞邦村,处处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巧思。“白改黑”道路干净平整、“蜘蛛网”落地“隐身”、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建设……俞邦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全力以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颜值”提升,游客竞相前来,更多新业态也随之引进。针对“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消费场景,俞邦村打造“遇见俞邦”茶社、“又见炊烟”主题餐厅、瓦窑民宿群、儿童微乐园等提升改造项目,引进沙县小吃文旅集团,打造和经营集小吃体验、红色研学、民俗展示、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多元化文旅项目,让游客从“半天游”到“留下来”。
村民们也在参与景区运营中鼓起了腰包。村民俞灶姬将家中客厅租出去作特产店,每年能增收5000元的租金。她还在瓦窑民宿找到了一份客房服务的工作。“民宿就在家对面,走路10分钟就能到,不仅能顾家,每月还有2500元的收入。”俞灶姬很满意。
▲沙县小吃城
从街头摊点到百亿产业
“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习近平总书记对沙县小吃的关心和勉励,为沙县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
2022年2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尹力走进沙县小吃产业园,察看了园区内小吃生产企业和部分配料生产企业,他叮嘱当地要以深化县域集成试点改革促进沙县小吃产业升级,把沙县小吃打造成富民特色产业。
继续做强小吃产业,小吃产品是关键。在沙县小吃产业园内的醉有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忙着炒制酱料。作为当地首家以助推小吃转型升级为目标的食品生产企业,醉有才聚焦酱料研发、米面制作及预备菜生产,主要品类包括复合调味料58类、米面制品20余种及预备菜30余种。
占地2600亩的沙县小吃产业园是沙县小吃门店的“核心基地”。这里聚集着生产小吃速冻品、半成品、预制菜、酱料包等上下游多条生产线。
有人疑惑:沙县小吃之所以驰名天下,靠的是小吃制作者现做现卖,保证食品新鲜美味。如今,标准化、工业化下的小吃产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沙县小吃以“科技”作答。沙县小吃与高校和食品龙头企业练手,多款小吃产品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产业化,从蒸饺、艾粿到手打扁肉馅、冻干面条、酱料应有尽有。同时,沙县引进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食品工程相关团队,在细胞级别研究如何提升口感、锁住美味,并将科研成果指导企业生产。
依托科研力量,沙县已申报《沙县小吃公用品牌管理规范(餐饮)》团体标准,发布芋饺、蒸饺、小笼包等核心产品团体标准。今后,沙县小吃产品生产标准化有了更清晰的指引。
小吃转型升级,背后始终是沙县人“实说实干、敢拼敢上”的精神支持。走进沙县小吃文化主题乐园,活泼可爱的IP形象吸引着游客目光;夜幕降临,喷薄的沙溪水幕正映着沙县小吃的制作画面。小吃旅游文化城、小吃科技馆、小吃民俗馆等展示沙县小吃饮食文化的景点,每年吸引超500万人次来沙县观光旅游。
沙县小吃不仅在全国拥有近9万家门店,还走向了世界。落户美国的第一家沙县小吃店营业不到3小时即销售一空、日本东京的首家沙县小吃店开业5小时收入超过1万元人民币、沙县小吃沙特阿拉伯旗舰店在利雅得开业,首日营业额突破5万元,吸引了沙特王室到场品尝……目前,74个国家和地区有沙县小吃门店229家,较2023年新增55家。
20年前,沙县小吃被寄望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支柱。20年后,沙县小吃已顺利“破圈”再出发,初步形成了包括原料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旅康养等在内的产业集群。
小吃为纽带,绘就共富新图景
一款集纳了面条、辣酱等十几种俞邦村周边美食的“寻味俞邦”的特色小吃包颇为走俏。
“沙县小吃名气大,把我们的产品也带火了。” 沙县人罗奋忠很激动,“面条有了故事,销路更宽了!借着俞邦片区的东风,我们不仅加入‘小吃包’,还进入了不少的加油站便利店。”
罗奋忠口中的俞邦片区,是由俞邦村联合周边长阜村、松林村、儒元村、东街村、西街村等5个村成立的联合片区。2022年,夏茂镇利用三明实施“六大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再出发,同时打造“跨村联建”“人才回引”“居民夜谈会”党建三大品牌的契机,深化“跨村联建”党建模式,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夏茂镇发挥俞邦“沙县小吃第一村”的品牌优势,打造小吃、文旅、茶业、林业四大产业,成立夏茂俞邦片区农贸发展公司,注册“寻味俞邦”“寻根追味”品牌,将周边各村特色产品纳入旗下,开发系列商品,推动联村产业发展。
在片区推动下,6个车程不过5分钟的乡村实现抱团发展。2021年当年,联建村村集体收入达160万元,较上年度增长42%,村民人均收入为25300元,同比增长18%。
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新风也吹进了片区各处。成立俞邦片区后,联建村每季度不定期召开会商,邀请村民和干部集思广益,参与讨论人居环境整治等治理难点堵点问题,极大激发了村民们参与乡村治理的激情。
乡村振兴充满希望,走出去的年轻人也选择回到家乡。儒元村“90后”村民杨文在村干部邀请下返乡成为村委,还利用财务管理的专业优势加入联村公司担任会计,协助联村策划活动。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跨村联建,打造公共品牌,让全镇受益,真正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 夏茂镇党委书记陈罗峄信心满满。
(本文转载于《中国老区建设》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