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沙县区篇】“四驱联动”绘就沙县乡村新图景
日期:2025/9/8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通过系统化推进科技创新、深化两岸融合、强化组织引领、夯实生态根基等多元举措,探索出一条具有沙县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
“最近这气温比较高,要注意作物的防晒和保水”,2025年6月26日,走进位于沙县区青州镇的福建琉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糯山药种植基地,三明市农科院副院长、糯山药科技特派员华树妹正在检查农户对糯山药的防晒布置情况。
在2023年以前,这片120亩土地因洪水毁坏,已经撂荒了10年。4年前,公司负责人陈旺租下了这个地块,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作物进行复垦种植。
在一次农科院举办的新成果发布会上,他了解到了沙县糯山药这一新品种,发布会上介绍的良好特性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他的眼球,为了让这片撂荒地重焕生机,他上门找到了农科院寻求品种独家授权和技术指导。
“发布会上说这个产值很高,荒地开垦投入大,就得是这种高产值的作物种起来才合算。”陈旺说到。
据了解,该品种4月种植,11月采收,可采收至翌年4月,采收期长达6个月,加工成净菜真空冷冻保存,可实现周年供应。薯块外形顺直,大小适中,肉质雪白,外观商品性好;薯肉糯性十足,味道绵柔,口感Q弹,风味独特。
“今年我的地每亩种植2200株左右,单株结薯1—2根,亩产量2000公斤左右,按田头价5元每公斤计算,每亩产值超过了10000元。”陈旺介绍。
▲沙县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沙县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两岸融合培育新动能
近年来,沙县区南阳乡抢抓沙县区获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机遇,抓早抓实,大力引进台胞台企落地,推动闽台文化、农业及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努力探索一条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径。
沙县区南阳乡大基村玖晔景观花卉种植基地负责人林秀莹,二十多年前来到大陆从事台湾黄花菜种植,他在南阳乡种植了20多种鲜食黄花菜和观赏黄花菜品种。
“这片面积410亩,这个季节约有120亩开放,预计每亩的产值可达到6000至8000元。”林秀莹介绍道。
近年来,南阳乡强化高质量招引,成功引进并推动南阳玖晔景观花卉种植园和台湾紫红人参种植加工全产业链等2个项目落地投产。同时,积极打造两岸融合农业产业园,园区已入驻台企2家,发展新型经营主体8家,打造葡萄、油茶、肉兔等特色种养基地8个,新增生产线4条,建成冷链、仓储、加工产业链项目12个,年产值预计超1600万元,实现全乡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增长5%。
2023年,沙县区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南阳乡抓住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机遇,邀请台湾团队入驻,围绕乡村振兴、农村建设、文旅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培育等,结合南阳人文历史及“福”文化特色,为乡村建设集智添力。
组织创新凝聚发展合力
在沙县区虬江街道镇头村,一株株辣椒苗整齐地排列在地膜上,绿油油的幼苗在风中摇曳,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合作社试种了80多亩‘明7号’辣椒,2023年采收了3万多斤,卖了20多万元。”村委会副主任谢发儿一边带领着村民忙碌,一边介绍道。
镇头村收获的辣椒不用“舟车劳顿”,直接进入不远处的沙县小吃产业园福建沙县恒益调味品有限公司,经过加工、配料、全自动封(瓶)装等现代化工艺,制作成别具风味的辣椒酱,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往各小吃门店和商超。
“我们依托三明市农业科技园的科研技术优势,持续深化柱源片区‘跨村联建’示范点建设,每年可为各村增加村财收入3.3万元,帮助解决30余名脱贫户和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实现村财村民双增收。”虬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海说。
企业和乡村的亲密合作,离不开三明市农科院的牵线搭桥。
近年来,沙县区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推动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三明农业科技园党支部为核心,联合周边4个行政村及产业链上下游3个机关单位、25家非公企业,共同组建农业科技园片区党委,聚焦农业产业发展“研发、种植、加工、储运、销售”五大环节,引导区域内各单位抱团聚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明市农科院还与南京农业大学、三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建沙县小吃新品种研发基地,分别建设了米粉加工工艺研发、辣椒及辣椒酱加工工艺研发、药膳加工工艺研发和沙县小吃周边配料加工工艺的研发平台,既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提升沙县小吃口感和品质。
▲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图为元利珍稀菇工人
生态保护夯实发展根基
盛夏时节,高桥镇黄溪坑村内,青山含黛,碧水潋滟,粉荷轻曳,暗香浮动。在这里,可以漫步林间小路,看天边云卷云舒,城市喧嚣,寄情山水之间,近距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体验山地越野,过溪流、爬坡道,感受速度加激情,解压畅快;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在山间营地,将忙碌暂放一旁,心中是无尽的放松。
“2019年以前,黄溪坑村没有特色产业,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村里留守的老人以种植水稻、养猪为生,村里到处是私自搭建的猪圈,臭气熏天、苍蝇成灾,村民们戏称为‘猪圈村’。”黄溪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玉勇说。
2022年9月,沙县区被列为全国新一批104个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之一。乘着这股“东风”,黄溪坑村通过无偿退出和村集体流转等形式完成了全村“一户多宅”的处置,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好乡村文旅发展“基建牌”。
同时,以乡情为桥梁回引乡贤返乡创业,引进曲洋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成曲洋森林公园;以美丽庭院为契机,引进新知青艺社建设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文化创意孵化园区,在“小猪咖啡”讲好“猪圈村”的蜕变故事。
乡村绿色好生态,托起富民“金饭碗”。近年来,黄溪坑村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结合生态资源和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特色旅游,推动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2024年,黄溪坑村共接待研学团队、外来游客6万余人次,旅游创收超100余万元。
(本文转载于《中国老区建设》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