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篇】革命老区的“弯道超车”
日期:2025/9/8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说起老区建宁县,不少人脑海中涌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是建莲,是黄花梨,是杂交水稻制种……这里每一个词汇都与农业有关。然而,这些传统农业在发展中也曾遇到发展单一、效益低等问题。
如何下好建宁这盘“五子棋”?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构建全产业体系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建宁是山区小县、农业大县。近年来,这个山区县打破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以科技创新强劲驱动农业现代化,让建宁农业由“量”的积累转向用“新”聚能,用“质”蝶变,实现“弯道超车”。
且看——
革命老区的“弯道超车”
——建宁县构建“五子四业”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下好“五子棋”做强“大农业”
3月4日,下着小雨,在建宁县溪口镇,合盛种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长春正在和制种大户们商量今年种业配额,“马上就要春耕了,粤优938这个品种大家都想要,我尽量找上游企业多要点。”
今年50多岁的胡长春是建宁众多制种经纪人中的一员。每年春耕前,他都奔波于上海、湖北、安徽等地,从上游企业了解大量新型的杂交水稻制种品种,以求迎合市场需求。
建宁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境内丘陵与河流相互交错,将20多万亩耕地划分成高低错落的田块。天然的隔离条件与显著的生态优势,使这里成为杂交水稻制种的沃土。建宁已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粒建宁产。
一粒种子,从种到收,背后蕴藏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经过50年发展,建宁农业“芯片”不断更新,制种品种从最初的2至3个,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个。
▲云上牧歌牧场。陈震/摄
除了丰富的品种,建宁制种的“黑科技”也在不断更新蝶变。
“90后”胡宏是名副其实的“制种二代”。他的父亲胡长春是建宁第一代制种人,小胡毕业后放弃了成为一名体育老师的机会,回到家乡继承父辈的事业。
“我种地喜欢往机械化、高科技方向发展。”胡宏说,“有的农民并不愿意尝试新农机,我们会带他们去试验田里看,对比一下用新的办法好,还是传统的手段优。”
育秧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眼下,它们已成为当地农户解放双手的好伙伴。如今,胡宏所在团队每年至少为6000多名农民提供制种技术指导,管理制种稻田近2万亩,为农户带来亩均约3500元收入。
目前,建宁县制种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从60.1%提升至85.2%,稻种烘干率从0提升至95%以上,信息化服务也有了质的提升,覆盖面从25%提升至87%。
新机械改变了农民的耕作方式,信息化数字化的运用,则为种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建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记者看到一块LED大屏幕显示着设备情况、气象信息、农作分析等实时数据。这是建宁县智慧种业基地的大数据展示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全产业链提供资源共享和数字化服务。
央企助力,进一步弥补建宁在烘干和包装环节的短板。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采用全球先进的种子烘干、熏蒸、精选、包装和智能化立体仓储等设备,有效提升建宁成品种子质量,让发芽率比国家标准高1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12条生产线已全部投入使用,可以保证每天100至120吨的生产加工发货。”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工厂加工储运总监杨永坚介绍。
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为种业发展带来变化,还为建莲产业注入“向新力”。
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种莲已有1000多年历史。“建莲要有新发展,还得从一粒‘种子’上下功夫。”建宁莲科所所长魏英辉说,多年来,由建宁莲科所培育的“建选35号”“建选17号”“建选31号”“建选30号”因产量高、籽粒大、口感好,深受种植户青睐。
科技点睛,良种良法,才能增产增效。近年来,建宁莲科所积极开展莲子杂交育种、莲子“五新”试验示范、莲子新品系种植试验示范等项目。2023年起,建宁县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福九味”中药材建莲)建设项目。据了解,目前建宁县莲子种植面积5万余亩,年产通心白莲4500吨,莲农亩均增收7660元,去年全产业链产值达27.43亿元。
三明市老促会十分关心支持建莲生产,为提高建莲产量,与建宁县老促会一起多次进行调研。2003年,积极牵线搭桥,将建宁县优质莲种组培项目列入省老区科技示范基地加以扶持,争取资金20万元。建宁县莲科所经过科研攻关,成功培育出优质莲种“建选17号”,2004年种植4000亩,每亩增产50斤以上,莲农仅此一项可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明一国际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包装线上巡检
小小莲子,不仅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走进建宁县绿源果业有限公司,一行行矮化密植的新式果树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的节水灌溉设施贯穿其中,建宁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老区人民的勤劳付出,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
建宁是“中国黄花梨之乡”,全县梨树面积达10万亩。梨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目前,建宁县梨的品种有很多,除主栽品种黄花和翠冠,当前主推品种有翠玉、钟玉、浙梨6号等。”建宁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吴景栋说,为了延长销售周期,提高收益,一般情况下,要合理搭配2—3个早、中、晚熟的品种。
科技的力量,不仅让玉梨受欢迎,还让建宁的“锦绣黄桃”更香甜。
每年7月,建宁“锦绣黄桃”就成了网红,大街小巷、微信朋友圈、抖音,到处都是它的身影。有自己卖的,有帮亲戚朋友卖的,也有外地人帮建宁卖的,一波“黄桃热”在闽江源头体现得淋漓尽致。
建宁县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黄桃种植,其中“锦绣黄桃”是主栽品种之一。经过40余年的种植,建宁县大力发展黄桃产业,不断探索改良优质黄桃品种,除“锦绣黄桃”外,还引进了“锦香”“锦园”等系列优质品种,全县种植黄桃面积达2万亩。
在溪口镇高圳村的春花家庭农场内,游客李先生正品尝用黄桃做的果脯。“今年阳光充足,制作出来的果脯也更甜了。”农场负责人陈春花说,果脯除了线下销售外,还在淘宝、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上同步销售。
在溪口镇枫元村无患子种植基地,满山的无患子原料林生机勃发,一棵棵无患子树迎春萌发。“5月开花,11月采摘,经过萃取加工,做成天然无添加的洗护用品、化妆品及手工皂系列产品。”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翁学煌介绍道,今年,已经是他来建宁的第17个年头。
“无患子全身都是宝,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翁学煌说。无患子的根茎叶果可入药,种子可以做佛珠,是上佳的工艺珠品类。种仁含油40%以上,可制成生物柴油、生物润滑油等,榨完油的果仁渣饼富含蛋白,也是良好的饲料原料,果肉萃取后,可制作成有机肥,可用于无患子原料林,形成一个生态环保型产业链。目前该企业通过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平台,销售无患子洗护产品、化妆品、手工皂及食品洗涤剂等产品。在线下销售方面,除自有品牌的经销商销售,也通过代加工定制模式,与片仔癀、遇上植物等品牌合作。
下好“五子棋”,做强“大农业”。目前,建宁县特色产业正从“五子登科”到“五子兴旺”转变,借助绿色优势,抓好“五子”特色产业,突出产业融合、链条延展。据了解,2024年,建宁县以“五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3.85亿元,比增2.73%。
▲味蕾跳动生产线
重塑“五子四业”产业体系
位于建宁经济开发区的福建味蕾跳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分工协作,将制作好的笋预制菜品检验、封装,一派繁忙的景象。
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以生产清水笋、调味凉菜笋、竹笋预制菜等多个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系列深加工企业,可实现年产笋制品5万吨,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浙江、湖南、江西等地。
“今年,我们将把主要精力放在笋预制菜产品生产上,目前泡椒春笋、葱油春笋、酸菜春笋等产品已陆续上市,接下来还将研制更多新产品。”公司董事长黄善忠说。
发展以当地特色农副产品为主的预制菜产业,是建宁县因地制宜,重塑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眼下,为全力抓好产业融合,建宁县着力构建了以种子、莲子、梨子、桃子、无患子和农林机械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电商、文旅等“五子四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提升“五子”产业。加快推动种业“数字化、机械化、高优化、组织化”改造,抓紧抓实“种稻粮”一体化、省级种业科创平台等重点任务,带动其他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突破农林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紧盯“建平台、引龙头、抓配套、促创新、定政策”等5个重点环节,积极招引、培育农林机械装备制造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产业由机械化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选准农副产品加工业。将预制菜产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新赛道,以市场需求导向招引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贸易、生产加工、冷链运输等配套完善,培育和壮大预制菜产业。
培育电商业态。加大电商产业的扶持培育力度,抓好国际陆港、海外仓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快打通跨境电商贸易渠道。
做旺文旅经济。发挥好县属国企龙头作用,整合县域内外“吃住行游娱购”企业资源,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纽带,推动绿色品牌向江西辐射、红色资源向全省推介,不断提升文旅产业整体品质和竞争力。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建宁县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以‘五子四业’为内核,涵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建宁县委主要领导说。
(本文转载于《中国老区建设》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