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篇】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日期:2025/9/8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濉溪镇高峰村
四月的建宁,碧水潺潺、山峦叠翠,处处芳菲浸染。漫步在田野间,乡村风景优美如画,人居环境整洁靓丽,特色产业遍布濉溪两岸,文明新风沐浴城乡。
近年来,建宁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资源禀赋、自然风貌和区位优势,以提升乡村建筑风貌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建宁县连续四年被列为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荣誉,村庄风貌管控工作经验入选全省村镇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目前全县拥有8个国家A级景区、1个省级旅游示范基地、2个省级金牌旅游村和11个省级旅游村,202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374.55万人次,获评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等荣誉称号。
以生态为“基” 擦亮和美乡村“绿”底色
白墙青瓦的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树红花相互映衬……4月2日,走进建宁县黄坊乡武调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房前屋后的杂草少了,乱堆乱放的现象也没有了,现在村子里干干净净的,我们住得非常舒心。”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黄阿姨满脸笑意地说。
美丽乡村,美在颜值,更美在气质。近年来,建宁县聚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庄清洁“四季”战役,综合治理河道长度49.6公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市场化运营管护实现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高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累计完成改造8529户、公厕75座,全县“绿盈乡村”累计占比达84%。
2024年策划实施2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老旧小区雨污管网改造等一批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提高25%。实施20个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累计完成农房整治8000余栋,拆除破旧附属房30余万平方米。
“以前道路窄、污水横流,现在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大变样。”建宁县濉溪镇水南社区村民小谢感慨道。
打造乡村示范样板。按照“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理念,建宁县制定《建宁县建筑风貌导则》,因地制宜建设和美乡村。同时,按照“确定一个示范村、选定一个示范点、打造一栋样板房”工作思路,将乡村建设与地域特征、民俗特色等相融合,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基层党建等工作。黄埠乡、客坊乡人居环境整治经验入选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典型案例。
沿着城高线,走进濉溪镇大源村肖家陇小组,路旁大树绿荫掩映,路边的庭院门前,整齐排列的小菜园里,各种时令蔬菜应有尽有。
大源村规划建设之初,便预留了房前屋后荒地、闲置地,近年来,由镇村统一规划设计,就地取材,搭建瓜果棚架,垒起小院墙,形成一道道风景线。
“现在,我们不仅有了干净整洁的道路,还在家门口有了自己的菜园子,吃到自己亲手种的蔬菜,真是幸福感满满!”谈起现在的生活,大源村村民老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建宁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将村民的闲置空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坚持美观和实用相结合,鼓励和引导村民依托院落空间发展庭院经济。2024年,全年创建美丽庭院497户、美丽乡村微景观96处、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27处、美丽田园8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3个,激励全县农民群众共建美丽家园。
▲溪源乡楚尾村
以产业为“笔” 擘画和美乡村“兴”蓝图
“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基础设施越来越好,环境美了,游客也多了,这都多亏交通发展。”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村民林爱华笑呵呵地说。
高峰村地处建宁县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山脚,这里基础设施滞后,土地贫瘠,遍地都是碎石,又因保护区限制无法开发山林,曾经一度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为打造生态宜居乡村,高峰村积极响应建宁县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县率先实施村庄污水处理、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和“禁柴改燃改电”,建成全县首个厨余垃圾处理站,实施川坳溪水系连通、水土保持、河道生态修复等一批项目,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乡村有了美景,如何让“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让村民富起来?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近年来,建宁县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铁路、高速和国省道同步建设,累计完成交通投资超 100 亿元。先后开展两年交通建设攻坚行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攻坚行动、交通路网“白改黑”三年行动,涵盖全县 9 个乡镇以及国省干道、经济开发区、建宁县北站等路网,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约 340 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400 余公里、道路“白改黑”116公里,县域公路品质显著提升。
通过农村路网提质、美丽公路建设,推动了城高线、黄河线、花溪线等一批生态示范路创建,建宁县环金铙山旅游示范公路获评 2022 年度全省“最美乡村‘福’路”。
随着浦梅铁路、向莆铁路互联互通,莆炎高速、建泰高速紧密相连,建宁已成为闽赣边界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福建挺进中西部的“桥头堡”。
交通的改善也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机遇。高峰村立足新村规划,遵循“就近取材、留住原貌”原则,打造特色庭院,将民宿、农家乐串点成线,建成民宿村,盘活闲置资源。
村子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环境整治既改善群众生活,也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高峰村的成功,吸引了附近大源村、圳头村学习借鉴。按照“资源共享、发展共谋、品牌共建、产业共推”原则,三村联合成立濉溪镇金铙山联村党总支,发挥各村区位优势,探索可持续合作共富机制。
环境美了,产业兴了,年轻人纷纷回流。“这里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很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源庄星河民宿负责人林黎说,他看准大源村乡村旅游商机,决心回村创业。
在推进美丽乡村振兴过程中,建宁县顺势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打造田园生活文旅产业链,发展各具特色的民宿、农家乐,发布五大主题100个特色景点,金铙山、明一天籁牧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上坪古村等,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春花农场
以民生为“墨” 书写和美乡村“和”篇章
在建宁县溪源乡的楚尾村,村道干净整洁,碧水环绕,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乡规民约墙、文化广场与休闲廊亭相得益彰,令人眼前一亮。然而,几年前,这里还充斥着杂乱附属房,垃圾随意丢弃,墙体色彩杂乱无章。
“必须改变,我们从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改变村容村貌着手,要让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回忆上任之初时的情景,楚尾村党支部书记聂建东感慨不已。
该村按照“先党员后群众、先主线后周边、先自觉后联动”的“三先三后”原则推进风貌管控提升,群众出资率从30%提高到50%,实现拆违“三个零”(零补助、零上访、零特例)。
看得见的环境正悄然发生变化,看不见的乡风也正浸润心田。
“我用积分兑换了一桶洗衣液。”“我兑换了一盒五件套水具。”……在溪源乡楚尾村的幸福积分超市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党员志愿者正为村民们兑换物品。
溪源乡楚尾村积极探索幸福积分制管理模式,通过“成立幸福协会、设定幸福指标、建设幸福超市、兑换幸福积分、共享幸福成果”等措施,将幸福积分融入到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志愿服务中,激发群众争当有素质新农民的内生动力,“兑”出乡村治理新面貌。
“现在,村民们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环境保洁和监管、矛盾调解等文明行为,大家都自觉将屋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身体力行维护村里的整洁干净。”聂建东说。
无独有偶,高峰村村部的“微积分”排行榜同样引人注目。2019年,高峰村借鉴“枫桥经验”,以村规民约为主线,实施乡风文明“微积分”管理模式,把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孝老爱亲等纳入积分量化考核。
积分靠前的村民,可优先推荐为“五星级家庭”“道德模范”候选人,激励村民积极参与村级治理。小积分带来大变化,高峰村邻里纠纷减少,互助之风渐盛,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近年来,建宁县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理念,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依托爱心超市,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为乡村治理和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为村民幸福生活加码。
目前,建宁县已形成覆盖全域的中心、所、站三级网格,打造各类文明实践点109个,并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评选活动,打造了一批廉孝文化和家教家风教育基地。此外,深化社会治理创新,以“四中心一平台”为重点(公共法律服务共治中心、种业振兴法治护航服务中心、闽赣边界平安建设联动中心、幸福启航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数字建宁暨基础社会治理现代化数字平台),推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本文转载于《中国老区建设》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