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篇】红旗永飘泽东楼
日期:2025/9/4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全国唯一一座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名字命名的土楼前,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红旗旗杆从最初的竹竿,到后来的木杆,又到后来的铁杆,再到今天的不锈钢杆,一辈辈革命后代和一代代共产党人忠诚守护……
红旗永飘泽东楼
吕庆昌
一座掩映在闽西大山深处的苍松翠竹中的普通客家土楼,却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泽东楼!虽说她不像井冈山的八角楼、上杭的临江楼、古田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和延安枣园窑洞那样闻名遐迩,但她却是全中国唯一的以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名字命名的民间土楼!
以前,我曾去过泽东楼,她那不凡的楼名、质朴的形象、丰富的内涵、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神韵,早已把我深深地吸引,并让我魂牵梦绕,时时向往。
▲位于闽西大山深处的泽东楼
伟人足迹耀千秋
一个纱雾轻袅、曙光初照的早晨,我又一次来到了泽东楼。隆冬时节的荷坳头,仍然群山碧透,松竹苍翠,乱花点点,泽东楼前高高的旗杆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曦中迎风飘扬。大门上方,一条红色的横幅十分耀眼,上书:“发扬革命传统 争取更大光荣”。热情的楼主、烈士后代张万水介绍说:每年毛主席的生日,我们都要举行庄重简朴的纪念活动,这已是几十年的老规矩了。我屈指一算,毛主席离开这里,距今已有九十多个春秋了。
时光回溯到1929年秋,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结束后,毛泽东化名为“杨先生”,在贺子珍和曾志、邓六金等同志的陪同下,拖着病弱疲惫的身躯,带着对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忧虑,踏着泥泞崎岖的山路,来到了福建省永定县抚市乡一个偏僻小山村——荷坳头。乡苏维埃主席张茂煌兄弟家那座灰瓦土墙的小楼,敞开了两扇朴实的木门,像张开双臂拥抱来自远方的亲人一样,把毛泽东一行迎进了小楼。小楼的主人张茂煌、张茂春、张茂荣三兄弟和他们的家属,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起站岗放哨、传送情报、送饭送药等任务。毛泽东住在这座群山环抱的小土楼里,一边养病,一边开展调查研究,宣传发动群众;他每天都要找当地苏维埃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座谈,倾听民声,了解基层情况,分析斗争形势,思考和拟出加强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方针策略,指导永定和整个闽西的革命运动。
荷坳头的老百姓听说“杨先生”是红军的首长,是帮助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的领路人,都纷纷赶来,为他送来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平时省下的米盐和新采来的蘑菇、野果等,当他们得知“杨先生”患了疟疾,就四处寻医问药,并按郎中开的偏方,上山采来草药,煎好药汤,送进了那座小土楼……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故事,说大地女神的儿子安泰俄斯,是一个武艺高强、力大无穷的英雄,每当他在空中作战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筋疲力尽、面临失败的时候,只要他一回到大地,就能立刻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于是重振雄风,最后把对手征服。
毛泽东在这座可以遮风避雨的温暖的小土楼里,在闽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调养着、将息着、积蓄着、思考着,犹如安泰俄斯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一样,恢复了元气,补充了能量,振奋了精神;他推开三楼那扇窗户,倚窗远眺,神州大地,千峰竞秀,百川争流,天高海阔,柳暗花明……尽管眼前云遮雾罩,革命处于低潮,他自己的工作也受到挫折,但他坚信: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革命的高潮就像“站在海岸,远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就像“立于高山之巅,遥望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那样,很快就要到来。于是,他信念坚定,斗志昂扬,胸中热血沸腾,雄兵百万,涌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万丈豪情。正是这种高瞻远瞩、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浪漫情怀,为三个月后的《古田会议决议》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九十多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荷坳头的老百姓承受了多少苦难和艰辛,经历了多少回血与火的洗礼,接受了多少次生与死的考验?
敌人不知从哪里探来消息:一个叫“杨先生”的红军首领住进了荷坳头,当地苏维埃的领导人张鼎丞、魏金水、刘永生、阮山等一批共产党人也汇集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于是,反动派对这个小山村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疯狂的“围剿”。他们封山、搜山、烧山,放火烧毁了乡苏维埃主席、共产党员张茂煌兄弟家的房子和村里的80多间房屋,张茂煌、张茂春、张茂荣三兄弟和18位乡、村苏维埃干部、党员在与反动派的斗争中先后牺牲;村里十余户村民成为绝户。敌人为了“杀一儆百”威胁人民群众,将张茂煌杀害后,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乡集市上示众;他们抢走了村民的数百头耕牛和猪羊,逮捕关押了20多名妇女儿童,为逼迫烈士张茂春的妻子阮唐嫲说出游击队的去向,敌人对她严刑拷打,用绳子把她吊起来,灌辣椒水,用皮鞭抽打……但阮唐嫲坚韧顽强,视死如归,宁死不说!反动派为了隔断群众与红军、游击队的联系,强迫村民六次“移民并村”……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疯狂屠杀,荷坳头人民没有屈服,他们擦干了脸上的泪水,揩开了身上的血迹,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坚强地站了起来,高举起先烈的旗帜,前仆后继地又投入革命。荷坳头群众与整个闽西人民一道从1929年土地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伟大奇迹!
泽东楼前红旗飘
新中国成立后,荷坳头人民分到了土地,获得了解放,翻身作了主人,他们在欢庆解放、喜迎和平的同时,倍加感谢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恩情,倍加怀念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他们迫切期望能重新修建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革命烈士张茂煌、张茂春、张茂荣三兄弟家的那座小土楼。
张茂煌兄弟三烈士家的土楼,始建于1896年,1929年秋天,毛泽东住在这里一边养病一边指导革命运动,他离开这里后,这座小土楼成为苏维埃、游击队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直到被国民党放火烧毁。
党和政府十分理解荷坳头人民的心愿,非常关心革命老区的建设。1951年,永定县委、县政府决定拨出专款在烈士家的原址,按原来的规模和原来的式样重建小楼,并根据荷坳头人民的心愿,逐级上报有关部门并经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张鼎丞同志批准,用毛泽东主席的名字将小楼命名为“泽东楼”。消息传来,当地老百姓欢欣鼓舞,纷纷说:共产党是救星,有良心,爱人民,爱老区,如果烈士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他们自带工具,积极主动来到重建小楼的工地,自愿参加义务劳动,挖土砌墙,搬砖挑瓦,大家都想为烈士之家做点事、出点力、尽份心。
小楼竣工后,工人师傅用灰雕工艺将“泽东楼”三个大字刻在大门上方,大门两边刻了一副对联,上联:“泽水长流革命宅”,下联:“东风争放和平花”。从此,泽东楼成为全中国唯一的以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名字命名的土楼。原土楼楼主、革命烈士张茂春的妻子、老党员阮唐嫲,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对共产党的真诚感激和对牺牲烈士的深切怀念,用一根竹杆在楼前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从那天开始,鲜艳的国旗就一直在泽东楼前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一座偏远山村的土楼,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升挂国旗,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壮举。
阮唐嫲在丈夫张茂春牺牲后,擦干了眼泪,坚守在丈夫战斗过的革命阵地,留在了荷坳头,在后来的岁月中,她重组家庭,坚强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她长期担任五湖公社的妇女代表和荷坳头生产队队长。她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对党忠诚,听党的话,上级说要解放台湾,她就像当年“送郎当红军”一样,把大儿子张万水送去参军。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她又将自己的四儿子张万和送往部队,奔赴前线。张万和在部队,刻苦训练杀敌本领,立场坚定,斗志昂扬,他写下血书,坚决要求上战场,不怕牺牲,誓死保卫祖国!上了火线,他听从命令,冲锋陷阵、英勇作战、坚韧顽强,为保卫祖国安全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长眠在了异域他乡,成为泽东楼的第四位革命烈士!
张万和牺牲的消息传来,泽东楼和整个荷坳头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乡亲们含着热泪来到泽东楼,来安慰来陪伴这个先失去了丈夫,现在又失去了儿子的他们心目中可亲可敬的女英雄阮唐嫲,这位老共产党员,又一次默默地擦去泪水,坚强地挺直了那饱经风霜的腰身,她用一块红布缓缓地把儿子的烈士证包裹起来,深深地藏进了箱底,再把部队首长发给她的400元烈士抚恤金原封不动地捐给了生产队修路,然后,她把小儿子张万汀叫来,交给了部队首长,让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踏着父兄的足迹,奔赴保卫祖国的前方……
这就是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这就是红土地人民的英雄气概!
青山为碑,永远铭记:
满门皆忠义,父子尽英雄。
浩气冲霄汉,丹心耀彩虹。
把小儿子送去部队后,阮唐嫲又全身心地投入了生产队的工作,她继续担任生产队队长,继续带领社员群众努力生产,兴修水利,建小水电站,修桥铺路,建设家园,继续坚持在泽东楼前升挂国旗,年复一年,直到她78岁去世。阮唐嫲去世后,她在县城工作的大儿子张万水退休,把家搬回了荷坳头,继承了母亲升挂国旗的使命,他还把升挂国旗的竹杠换成了木杆,后来又把木杆换成了铁杆。
1991年,泽东楼烈士的侄孙张万生从部队回家探亲,这个泽东楼培育成长起来的年轻的解放军中校,理着一头军人特有的短发,目光炯炯,行动敏捷,浑身上下洋溢青春的活力和军人的气质,他请人在泽东楼前做了一个旗台,把铁质的旗杆换成了一支高高的、带滑轮的、银光闪闪的不锈钢旗杆。从此,蓝天白云间的这面五星红旗更显得庄严、神圣、绚丽!
▲2023年12月25日,龙岩市老促会、龙岩市民政局、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龙岩分公司有关领导和永定区委有关领导,永定区老促会及龙岩市作家协会、散文学会、诗词学会等作家诗人以及文艺表演者共计100余人开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活动
红色基因永传承
我走近旗台,用手抚摸着闪闪发光的旗杆,仰望着高高飘扬的国旗,一边沉思,一边继续倾听着泽东楼的故事……
泽东楼所在的荷坳头,仅有几十户人家,是抚市镇五湖村所属的一个革命基点村,人民公社时期是一个生产队,这里离抚市镇政府所在地有十多公里,离村部也有8公里山路,由于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生产条件差,群众生活艰苦,当地党委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生活、生产困难,准备将这里的所有村民整体搬迁到离集镇较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安置。但是,荷坳头的乡亲们割舍不下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山山水水、割舍不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的给他们予希望和信念的泽东楼、割舍不下他们看惯了的泽东楼前那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于是,这群质朴善良、血性忠诚的村民们像当年闹革命的时候一样,又一次放弃了撤退,选择了坚守。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发展生产,努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1997年,泽东楼的后代张万生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检察机关工作。他的工作单位在龙岩市区,家也安在市区,市区离荷坳头有60多公里,但他每个周末都要回荷坳头,他除了在单位上班,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一头扑进家乡的建设事业;他把乡亲们组织起来,共商家乡发展大计,制定发展规划、目标,绘制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他退休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愉快的服从组织的安排,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团结村干部,带领村民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提出做强自身、依靠组织、争取外援的三项原则:对内依靠自身力量,投工投劳,集资聚力;向上争取政府资助扶持;向外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发动下乡老知青、外出企业家支援帮助。他四处奔走,联络各方,宣讲泽东楼的光辉历史,宣传发展革命老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率先垂范,带头捐资捐物,义务劳动……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艰苦奋斗,荷坳头人民像愚公移山那样,从一挑土、一担砖、一座桥、一间房做起,终于将一条长达8公里的水泥大道从山下修到了泽东楼,并沿着大道安装了数百盏景观路灯,还沿途配置了音响;架设了高压电线,使整个荷坳头从山下到山上都通了电;按规划建了新村,村民住进了新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装了电视,配套了移动通讯网络,修缮了泽东楼,新建了红军胜利亭、望红台、荣欣亭、培训中心、望月亭、红歌演唱台、钓鱼台、广场和绿地等等。
荷坳头人民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感动了四邻八方,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得到了各级各方的支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记老区苏区人民”、“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指示后,龙岩市委市政府、永定区委区政府更加重视荷坳头的建设,给予了更多的关怀、指导和扶持,并将泽东楼确定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史研究中心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龙岩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汤孔忠同志到泽东楼调研后,指示将泽东楼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并决定在泽东楼收归国企管理之前,每年拨出专项经费作为基地的日常管理费用,从而保障了泽东楼的正常对外开放。今日的荷坳头,面貌焕然一新,生产条件改变了,农、林、牧和旅游业都发展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起来了。
我走出了泽东楼,沿着那条安装着音乐设施、播放着红歌的水泥大道,走过了红军操练场,穿过了望红台、胜利亭等楼台亭阁……参观了农民新村,走进了村民们的新房,在这里我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每家每户都在客厅里挂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张万水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但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兴致勃勃,每走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告诉我,当年,这里发生过什么事件,进行过什么战斗,有过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流连在这片曾经洒下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上,驻足在曾经留下伟人身影的苍松古木下,呼吸着已经散尽了硝烟、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欣赏着眼前一幅幅迷人的山村美景,聆听着那一个个已经远去了的、但不能忘却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我仿佛觉得有一股纯净的清泉,从高天上飘洒而下,滋润着我的心田,冲刷着我的灵魂!
当我来到红歌演唱台时,晚霞已收起了最后一抹金黄,夜幕渐渐拉开,天空呈现出像海一般的湛蓝、透明,星光点点,银辉闪闪,宇宙间似乎在传送着什么电波和信息。路边一盏盏华丽的景观灯亮了起来,这些路灯沿着迂回曲折的水泥大道从山下盘旋而上,一直延伸到山顶,把闪耀着霓虹灯、轮廓灯的望红台、望月亭、荣欣亭和胜利亭等楼台亭阁串连起来,一眼望去,好像一条七彩的巨龙从大海中腾空而起,扶摇翻卷,直冲云霄。
要让红旗飘万代
望着眼前这流光溢彩、灿烂辉煌的壮丽景色,望着红歌演唱台上毛主席挥手的巨幅画像,我的心中又一次涌动起激情的波澜,脑海中出现了十年前在这里观看过的一场别开生面、盛况空前、形式独特的“天山红歌演唱会”。
那时,这里没有水泥路,没有广场,更没有舞台,为了开这次露天的、风格别具的山顶上的红歌演唱会,荷坳头的村民们从村子里向山顶开挖了一条土路,在山顶上推开了一块能容下几百人的平地,在平地的一侧用竹竹子搭起了一个拱门,权当舞台。舞台正中悬挂一张毛主席像,拱门上方挂了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七个豪气的大字:“天山红歌演唱会”。山上还没通电,张万生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台柴油发电机,放在舞台一侧嗡嗡地发着电,但因功率不够大,发的电只能供电视点歌和广播音响用,舞台上的灯光不太亮,张万生又叫人开来了四部农用汽车,将车头对着舞台,用车灯当作照明灯,把舞台照得雪亮。乡亲们像过大年、赶庙会一样,从山下家中搬来了桌椅,挑来了花生、瓜子、橘子、茶水等,与演员和观众分享。本村在家的男女老少全都来了,邻村的人闻讯也纷纷赶来了,山顶上一下汇集了几百号人。登台表演的歌手全是本乡本土的,有教师、有农民、有回乡的大学生、还有乡村干部,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了。
那时已是冬天,山上风大,寒气袭人,但现场气氛却十分热烈。本来已安排了不少节目,但演唱开始后,许多观众踊跃报名,要求登台演唱,于是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有时台上唱,台下和,一人唱,百人和;歌声、掌声此起彼伏。《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十送红军》《北京颂歌》《我的祖国》《毛主席来到咱农庄》……一曲曲红歌声情并茂,时而宛转悠扬、慷慨悲壮,时而意气风发、豪迈奔放,把场上的气氛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我坐在观众中间,与大家一起欢笑,一起喝彩,一起鼓掌,一起歌唱,一起陶醉在这天地之间欢乐的热浪中。直到演唱会结束,我似乎才如梦初醒,无不遗憾地对张万生说:怎么没请电视台来?
野外看文艺演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当知青的时候并不少见,时光推移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要看歌舞,就会去舒适、优雅的剧院,想要K歌,就直奔豪华、浪漫的歌厅,吼他几嗓,但像天山红歌演唱会这种热烈浪漫的阵势,似乎很难见到了。而荷坳头的老百姓们却依然保持以往的那份真纯,他们费这么大的劲,花这么多时间举办这么一个演唱会,不为炒作、不为作秀,甚至没有想过要请一个媒体和一个记者,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真情、一份深情、一股激情,用张万水老人的话说:丰收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大家高兴,凑在一起乐一乐。置身于这纯朴、真诚、热烈的人潮中,心随之跳荡,血随之沸腾。在激动之中,我突然明白了:荷坳头人民为什么能够顶得住敌人一次又一次残酷的“围剿”,经得起与亲人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为什么他们舍得把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个又一个地送往炮火硝烟的前方?为什么他们要重建毛泽东曾经住过的小楼,并要求将小楼命名为泽东楼?为什么他们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让五星红旗在泽东楼前高高飘扬?
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崇高、神圣的信念,并忠贞不渝地坚守这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共产党一心为人民,人民一心跟党走!为了这个信念,他们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勇于拼搏,敢于牺牲!
九十多个春秋啊,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尽管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但荷坳头人民心中的信念没有变,泽东楼前那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风采依然!
我站在红歌演唱台前的广场上,回望泽东楼,只见在晴明的夜空下,在群山的环抱中,泽东楼的灯光耀亮着,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光芒四射!
我想:明天,当一轮朝日喷薄而出,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定又在泽东楼的上空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我的心豁然敞亮了,那面像炉火一样通红的、每一根纤维都浸满烈士鲜血的五星红旗,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地高扬着,并将永远地在泽东楼的上空、在闽西的上空、在全中国的上空高高飘扬,那是因为,她的旗杆已经深深地、牢牢地焊接在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
(作者系福建省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
(本文转载于《中国老区建设》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