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篇】巾帼英雄谱战歌
日期:2025/9/4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龙岩篇】巾帼英雄谱战歌
南福区妇女游击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活跃在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南部及南靖县和溪镇周边的妇女游击队伍。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她们积极支援革命、参战、保卫红色政权、慰劳红军、巩固胜利果实,用生命和鲜血为闽西革命红旗增添光彩。
巾帼英雄谱战歌
陈龙林 郭志敏 林 亮
红土孕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省漳平市境内,今永福镇元沙、岭下、适榕、古溪4个建制村20个自然村隶属于南福区。1928年2月,适榕村的陈仁壮奉命组建岩南漳赤卫队,成立了乡村农会、工会、妇女等革命组织。1929年9月,朱德率红四军占领永福后,南福区数十名妇女,日夜兼程40余里山路,参加红军召开的万人群众大会,踊跃参加赤卫队。在1929年冬攻打华安县马坑一个土豪炮楼的战斗中,赤卫队妇女队员踊跃参战,紧密配合男游击队员,抓住多个土豪、民团团丁,缴获了一批战利品。
1930年春,永福岭下暴动成功,中共南福区委、区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张瑞娘、林金銮、谢陈曲等20多名表现杰出的妇女被推选为苏维埃政权和妇女委员会领导。她们走出家门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妇女队员们与男赤卫队员一起前往华安县马坑,南靖县和溪、下窟盂、月水等地攻炮楼、打土豪、杀民团。在配合红军攻打永福民团和南靖县和溪“店仔隔”土豪斗争中,赤卫队妇女队员与男游击队员并肩作战,英勇杀敌。此外,她们还发挥独特作用,积极为部队缝军衣、军被、军鞋、子弹带、粮食袋,或站岗、放哨、送情报,或送饭、送水、照顾伤员,成为赤卫队、游击队的坚强臂膀。
东征漳州
1932年4月,苏区中央局同意毛泽东提出的攻打龙岩、漳州战役的计划。考虑到红军东征部队攻打漳州的需要,南福区党组织决定正式成立南福区妇女游击队。1932年4月中旬,南福区妇女游击队在元沙村万善庵正式成立,张瑞娘为队长,林金銮为副队长。
南福区妇女游击队员的装束同男游击队员一样,绑腿扎腰,头戴红军帽,身穿便服,臂佩红袖章,脚穿草鞋。张瑞娘、林金銮腰佩短枪,队员们肩荷长枪。
南福区妇女游击队直接受南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同时还得到红军东征部队领导机关的具体指导。妇女游击队确定山坪后厝楼作为队部驻地。同时,为了适应游击队战争的需要,还确定了红畲水木厝(南靖县界)、元沙下庵厝作为活动据点。
南福区妇女游击队成立后,立即投入接应中央红军东路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密切配合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的军事行动,帮助驻扎当地的东征部队搞后勤工作,竭力安排好红军驻军的生活。
进漳途中,她们一边协助部队搞后勤,一边参战。红军东路军进驻漳州后,妇女游击队的指战员密切配合东征部队深入城乡,走村串户,用闽南话向当地妇女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红军的宗旨,发动群众,当好宣传员和勤务员。
5月底,东征部队撤离漳州,随红军东路军进漳参战的20多名南福区妇女游击队员同时撤回元沙、岭下各村。
游击征战
1935年至1937年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南福区妇女出没于密林峻岭,与男战士并肩战斗,活跃于岩南漳地区。
1935年春节期间,红八团到郎车村进行整训。5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军事部长谭震林抵达永福镇龙车村视察,确定四旺村为红八团总部驻地。南福区妇女游击队积极开展拥军活动,搞好部队后勤。1935年6月,经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共岩南漳县委的批准,改组南福区妇女游击队,成立岩南漳妇女游击队,全队仍有37名女战士,任命张瑞娘为队长、林金銮为副队长(1936年2月林金銮擢升为指导员)。
岩南漳妇女游击队组建后,经常参加训练和开展对敌游击战,是红八团作战的得力助手,是红八团的好后勤、好宣传队。
红八团驻扎岭下村时,妇女游击队组织当地妇女群众帮助红军煮饭、烧水、洗衣服;常以探亲或借赶圩之机,到永福、下窟盂、和溪等集镇购买红军所需的电池、笔墨、纸张、盐、煤油以及药品等物资;还为党组织和红军递送秘密信件。担负后勤工作的妇女游击队队员经常把饭菜送往驻在山上的领导同志和红军。当领导同志或红军下山执行任务和开展工作时,妇女游击队紧密配合,分头悄悄回家准备饭菜、茶水,并且做好放哨保卫工作。南福区地方党政和红军的领导因革命工作之故,时常到妇女游击队和接头户的家落脚,同志们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备感温暖,安全无忧。
妇女游击队在红八团和岭下区陈廷庚、陈火铭和陈朝攀等革命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跟随红军队伍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四处打游击。她们跟随红八团转战岩南漳地区。她们在作战中,从敌人手里夺来武器装备自己,人人手中都有一杆枪。
1935年7月,红八团在龙岩市适中镇新祠截劫敌人军车,缴获大量的物资。妇女游击队与岩南漳游击支队密切配合红八团的战斗。战斗胜利后,妇女游击队发动妇女群众帮忙搬运货物,运送到四旺村红八团后勤处。嗣后,她们动员当地妇女踊跃为红八团做军服、军鞋和军帽。同月间,妇女游击队同红八团与岩南漳支队出击南靖县和溪民团,一同消灭几十个民团团丁。战斗结束返至和溪镇下窟盂时,妇女游击队又遇上永福民团护押的商运队,截缴了许多军需物资和药品,一起连夜运回总部驻地。
1936年2月中旬,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来到永福镇小村,召开岩南漳县委和县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遵照中共中央“抗日讨蒋”的指示,决定把原岩南漳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岩南漳游击支队,有一部分岩南漳游击队员编入红八团,开拔龙岩方向活动。妇女游击队仍为地方游击队建制,坚持后方游击战争。会上,谭政林代表上级领导机关给妇女游击队授旗嘉奖。岩南漳军政委员会主席魏金水充分肯定岭下区党组织的工作,表扬妇女游击队的先进事迹与英勇奋斗、忘我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岩南漳妇女游击队女战士与男同志一起,紧握手中枪,冲锋陷阵,英勇杀敌。队长张瑞娘、指导员林金銮在部队是有口皆碑的女指挥员,有名的神枪手。在元沙、大岭、和溪等地的几次战斗中,她们带领女战士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机智勇敢地消灭敌人。在战斗中,林金銮只身冲入敌人阵地,缴获一挺机枪,被战士们称颂为“虎胆女将”。
血洒青山
1937年4月中旬,中共岩南漳县委和军政委员会的部分领导人,与中共南福区委机关领导人,率领部分妇女游击队指战员,从龙车村头坑移向四旺村锯齿仑“红军寮”,作为岩南漳军政委员会留守处,由原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陈朝攀负责,领导漳平人民坚持斗争。春末,国民党九三八团一营在叛徒游金相的指引下,分四路包围“红军寮”,将留守处人员和妇女游击队重重包围。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留守处全体人员和32名妇女游击队员,与敌人展开一场殊死战斗。队长张瑞娘、指导员林金銮,冷静沉着地指挥全体队员与多于自己十几倍的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为了保护留守处领导机关的安全,游击队员拼死守住关口。队长张瑞娘眼看寡不敌众,命令幸存的队员掩护区委书记游祖桂和指导员林金銮突出重围。最终,在战友们的浴血掩护下,游祖桂、林金銮和个别队员借着山林深沟突出重围。
1937年7月,国民党广东军九三八团团长陈凤诒命令岭下部属重点围剿岭下区,大肆捕杀岭下区革命群众和游击队员。林金銮遭到敌军团团包围,被俘后惨遭敌人杀害。其他幸存的女游击队员隐蔽起来,静候组织的召唤,但大部分在父母的催逼下,不得不换姓易名,出嫁异乡。
南福区妇女游击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男游击队员并肩战斗,或分或合紧紧配合,活跃于南福区的广大土地上,驰骋于深山密林、崇崖峻岭之间,出没于岩南漳结合部的纵横辽阔游击区里。在游击极端困难条件下,女游击队员表现最果敢、最坚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始终没有变节投敌的,大部分都光荣牺牲。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西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和中华英烈网上,队长张瑞娘和副队长(后升为指导员)林金銮的英名赫然在列,但大部分的队员则为无名英雄。她们的业绩,惊天地、泣鬼神,在闽西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荣篇章。
(本文转载于《中国老区建设》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