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老区现代化建设在路上福建(县市)篇

【龙岩篇】调查研究的典范

日期:2025/9/4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龙岩篇】调查研究的典范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

才溪地处闽西上杭县。1929年7月,在红四军的策应下,才溪举行了武装暴动,建立了红色政权,苏区建设搞得风生水起。才溪乡由此进入了毛泽东的视野中。

1930年6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调查后第一次到才溪,得知才溪创办了在各地苏区还未出现的耕田队后,提议把耕田队发展为互助组,再创办其他类型的合作社。1932年6月,红四军攻克漳州后回师赣南途中,毛泽东第二次到才溪。他了解到经过两年发展,才溪乡各项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出现了许多新亮点。

1933年后,才溪已经成为了欣欣向荣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模范区、中央苏区模范区,《红色中华》多次报道才溪的各项先进事迹。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为表彰才溪人民的业绩,还拨款在才溪河畔建造了“光荣亭”。

1933年11月,毛泽东率领中央政府调查团来到才溪进行社会调查。这是他第三次到才溪。一个明确的目的是,用才溪等地的典型经验和活的榜样,论证在革命战争环境下,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这一重要论断,用“铁的事实”作为“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对根据地的种种瞎说”“拿活的榜样给他们看”。

 

深入而细致的调查过程

来到才溪的翌日,毛泽东在才溪区苏维埃政府内与苏维埃干部召开座谈会,了解扩大红军、物价、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他根据自己列出的提纲,一边记笔记,一边和干部们展开讨论。他问到会干部:当兵是怎样去的?对红军家属如何照顾?选拔干部是如何进行的?如何组织妇女老人搞生产建设的?干部们都一一作了回答。

毛泽东还召开了工人代表、贫农代表、耕田队长等调查会。在工人代表会上,毛泽东询问了才溪工会的组织情况和工人的生活情况,热情地鼓励大家干革命要坚决,要勇敢,不怕牺牲,要搞好物资交流,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在贫农代表会上,毛泽东询问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并说:竹子用途很大,能造纸出口换回盐和布,又能编箩筐,连扁担也是竹做的,大家要少吃笋,保护竹林。在耕田队长会上,毛泽东了解农业耕田和劳动合作社等情况,说:养猪、拾粪、割青草、搞绿肥等都是很重要的积肥方法,大家要搞好生产,保证群众吃饱饭,才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保卫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正如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的那样“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自出马”“要深入”“要自己做记录”。

据参加过毛泽东调查会的同志回忆,毛泽东问得很具体、细致,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会上有问有答、有讨论,开得很活跃。例如调查物价,他对猪、鱼、鸡、鸭、蛋、木、铁、布、盐、茶、纸、油等暴动前后的价格对比,问得细致。开妇女代表调查会时,看到个别同志打瞌睡时,毛泽东停住手中的铅笔,诙谐地问:“进入梦乡,便可和男人团聚了。男人当红军去了,你们想不想他们?会不会自由变心啊?”妇女们不禁笑起来,连连摆手说:“想是会想,但唔会变心,男人上前方打白狗子,我们在后方搞生产支前,前方后方心连心都是干革命!唔会变心哩!”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再也没有人打瞌睡了。

除开调查会外,毛泽东还到群众家里访贫问苦,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有何愿望、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红军家属孔菊姑家里,毛泽东得知她的独生子孔宪章不仅带头参加红军,还动员了30多位青壮年参加红军,非常高兴。他又了解了苏维埃政府如何帮助她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孔菊姑说:“区、乡干部经常来我家,问寒问暖,想问题想得很细,连柴、米、油、盐、疾病都想到了,我水都少挑;平常的生产,区乡干部会组织人来帮忙,我们的干部确实很好。”

一次,毛泽东到群众家调查,正赶上他们吃饭,主人热情地端出几种不同品种的番薯请毛泽东吃。毛泽东亲切地问:“这几种番薯哪一种产量高?”群众回答说是红皮黄心番薯产量高。毛泽东又问:“是本地种吗?”群众回答道:“是广东引来的种。”毛泽东一边吃,一边点头说:“这种番薯产量高,又好吃,明年要多种。”

又一次,毛泽东了解到乡苏维埃政府分配给上才溪乡西村陈美兰的3间房子被火烧了2间,而且她和老伴年老体弱多病,家中劳力少,因此烧毁的房屋一时难以修复,导致她住宿、生活极端困难。毛泽东在乡苏干部会上,说:“组织革命战争,改善群众生活,是革命工作的两大任务。”要求大家“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干部要多找群众商量,集思广益,人多才智慧广,团结才有力量。可以开展村帮村,邻帮邻,一村帮一户,百人帮一人的互助活动”。

在毛泽东的关心下,上才溪乡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捐木料和瓦块,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修好了陈美兰的房子。

在调查期间,毛泽东还到上坝段红军公田检查生产,参加劳动,帮助群众劈柴。听到“衰坑”这个村名后,毛泽东对村干部群众说:“有共产党领导一定会兴旺起来,衰坑这个村名不好,不如改为发坑,好不好?”干部群众欣然接受。当看到有群众用竹笕把水引到家里时,他就启发群众要用类似的方法把水引到旱田里去,使旱田变成良田。当了解到群众只砍柴不栽树时,他便教导他们砍柴要有计划地砍,要边砍边栽。当了解到才溪中草药资源丰富时,他就教导区乡干部要重视组织人员调查,收采中草药,办好药材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缺医少药的困难。

毛泽东离开才溪前夕,召开了区苏维埃工作人员会议,对大家说:“要搞好土特产经济收入,茶油、土纸、猪肉、鸡、鸭都可以出口,换回东西,这些都要组织好,只要有了东西,敌人就封锁不了我们,大家要有信心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针对群众缺医少药问题,毛泽东说:“你们住在山区,山区中草药来源很丰富,区乡要很好重视组织。谁去采?去多少人?什么地方有?要很好地调查,一个乡要有一二个医生,把那些中医生组织起来,生活上给予一定的照顾。”毛泽东热情鼓励才溪区、乡干部说:“你们能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既能和群众一起闹革命,又能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这很好。群众的劳动问题、生活问题、疾病问题都要帮助解决。最重要的就是发动群众互相帮助。”他又说:“才溪的工作做得不错,是个模范乡、模范区,要保持下去,不要骄傲!”
 

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通过十多天的广泛深入调查,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当时的题目叫《乡苏工作模范(二)——才溪乡》)。

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以才溪乡的模范事迹,为全苏区树立了具体的榜样,用充分的证据,回答了在革命战争环境下,根据地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重要问题;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才能发展苏区;只有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动员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援革命战争。

1934年1月,《乡苏工作模范(二)——才溪乡》作为大会材料发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学习。毛泽东还在大会讲话中表扬了才溪,指出“我们郑重称赞他们的工作为‘苏维埃工作的模范’,因为他们与群众关系十分密切”,认为“这样的乡政府,是真正模范的乡政府”。他号召全苏区人民向才溪、长冈、石水乡学习,团结千百万群众,建立起真正的铜墙铁壁、发展革命战争、消灭一切反革命、夺取全国的胜利。

1934年2月,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斗争》杂志分别以第45期、46期、48期,用《上杭才溪乡的苏维埃工作》为题,发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报告。1941年3月,在延安整风运动前,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1930年至1933年的农村调查成果所形成的《农村调查》一书,《才溪乡调查》一文被列入其中。1946年《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由东北书局出版。1982年12月该文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再次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文转载于《中国老区建设》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