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篇】昔日“红色苏区地” 今朝“中国特色村”
日期:2025/9/4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我们村是1953年福建省评定的革命基点村。1929年至今,村庄先后经历了红色苏区村、近乎无人村、省定贫困村、中国特色村的变迁。”党的二十大代表,培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华锦先开门见山介绍。
培斜村地处龙岩市新罗区西部小池镇,距中心城市20公里,全村有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35户726人,党员50人,森林覆盖率83.7%。
▲党的二十大代表华锦先在田埂上宣讲
一面旗,护佑一方红土地
培斜村山高路远、林密沟深。1929年8月,培斜村所属的小溪炉自然村建立了龙岩县首个苏维埃政府,红四军三克龙岩,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当时,小山村热闹非凡,为保卫红色政权,村里的青年们积极参加红军。
好山,好水,好驻地。中共闽西特委、龙岩县委机关也搬来了。特委书记林映雪,龙岩县委书记吴潮芳、副书记刘户文等革命前辈都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活动。
1947年9月,培斜村遭到反动武装大规模“清剿”,小溪炉自然村几乎成了“无人村”。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村里仍有13户接头户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地为游击队送米、菜、日用品和情报,无私地支持革命直至解放。
1949年7月底至8月初,吴潮芳、刘户文在小溪炉自然村举办接管城市工作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各区工作团领导、独立团干部共20多人,他们在此学习长达一个月。其间,县委还及时举办接管城市工作政策培训班,为解放龙岩城作思想政策准备,至今茂密的森林中还留着当年学员们学习生活的印记。
1949年9月1日上午,独五团率领800余人从西兴桥进城,以40多支驳壳枪组成的短枪排作为先导,随后依次是政工人员、2个荷枪实弹的步枪主力连、一长列的武工队,他们组成一支军容严整的大军,浩浩荡荡直入城区长街。这支曾在小溪炉整训、发展壮大的龙岩人民武装行经长街时,受到群众夹道欢迎。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革命基点村培斜共涌现出25位烈士和许多“五老人员”。
解放军走了,但党的组织建立了,党旗始终在培斜村高高飘扬。
近年来,培斜村坚持“支部谋发展、党员争示范、群众齐参与”,以新罗区“红土共富”试点村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深化红领行动,争当红土先锋”活动,设立“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提高党员“双带”能力,走出了一条“支部领航、三产融合、红土共富”之路,开创了“人人是股东、户户有分红”的共同富裕“培斜模式”。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村”“全国文明村”“中国淘宝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一个人,带富昔日贫困村
20世纪90年代,培斜还是省定贫困村。1996年,华锦先任培斜村党支部书记。
资源匮乏、人力外流,面对培斜村长期以来的老大难问题。华锦先大胆突破思想束缚,发展三个在外(原材料、劳动力、市场在外)的竹席产业,个人筹资3万元办起了培斜村第一个竹席加工厂。
在他的带领下,18个在家党员个个办起了竹凉席厂,全村兴起了办厂热潮,呈现出“家家办厂、人人有活干”的良好局面,短短几年时间,培斜村创办了42家竹席厂,发展成为年产竹席165万床的“竹席之乡”,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庄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个别富不是真的富,人人富才是真的富”。小部分人富起来之后,华锦先开始考虑带动更多的人致富。2007年,培斜村党支部决定领办龙岩市新罗区天然竹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统分结合,实施统一原料、统一规格、统一质量、统一办证、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制度,从根据上提升竹产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村民的实效性。2023年,培斜村仅竹子产业一项生产总值达到1.7亿元。
“一业兴不是长久的兴,多产融合才是靠得住的兴”。做好竹子产业,还有茶产业。做好竹茶产业,还有文旅产业。
2013年,华锦先动员全村村民参与认购入股发展乡村游,实行“村财投入、村民入股、社会经济能人筹资”的三三制筹集建设资金,动员全村九成以上的村民自愿认购入股。2023年全村总产值3.9亿元,村集体收入132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万元。
华锦先赤诚奉献培斜村近30年,个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
▲培斜森林牧场
一本经,撑起共富半边天
从“贫困村”到“亿元村”,变的是产业,不变的是初心。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是村党支部和华锦先的不懈追求。他们坚持从群众生活需求入手,着力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从群众文化需求入手,着力改善民风,提升群众的文明素质。
坚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每年拿出村财增收部分的60%,引领带动群众实施“两治一拆”、道路建设、环境美化,推动村庄环境建设提升,修建新村、五人足球场、篮球场、步行道、阅览室、乡村大舞台等基础设施,完善幸福院、乐龄口袋公园、共富文化公园、口袋公园、乡村步道、小品等公共空间与公共景观,让村民运动有去处、活动有场所;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沉淀池,实施污水管网改造、供水一体化改造、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村绿化面积达15500亩,绿化覆盖率达98%。
塑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相融,“产业、文化、生态”功能叠加乡村新形象,采取“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方式,依托小溪炉苏维埃旧址,党员带头深入挖掘革命精神、竹文化、康养文化等特色,打造党建富民强村实践馆、竹博物馆、百年光影博物馆等展馆阵地,举办文化旅游节、培斜——呼和陶勒盖“南北村寨合作”直播等活动,丰富培斜文化旅游新业态,实现“口袋”“脑袋”共同富裕。2020年以来,共接待省市区单位开展党日活动300余次,接待中小学生研学500余场。
(本文转载于《中国老区建设》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