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历史 >老区常识

漳浦事件、漳浦事变定义的研讨

日期:2025/5/30        来源:漳浦县老区建设与乡村振兴促进会        点击数:

 

漳浦事件、漳浦事变定义的研讨

 

“事变”通常是指政治、军事或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变故,这些事件往往对政治、军事或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事件”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有一定社会意义或影响的大事情,或者泛指一般的事情。可以说,事变本质上均是事件、影响深远的事件,但绝大多数事件却不够资格称呼作为事变。

1937年7月16日,闽南红军游击队近千人队伍,在漳浦县城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缴械之事,应该称之为漳浦事件?还是漳浦事变?笔者在编写《漳浦苏区革命史》《漳浦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时,引用的资料,包括当年亲历的老红军,往往对这两个称呼混用,我也混用之,并未作深究,是一个疏忽、一种失误,现在看来,有必要加以研讨考正。

近期来,我与几位文史工作者研究后认为:漳浦事件与漳浦事变,当然称呼漳浦事件不能算错,但是两相比较,事变比事件更突出重大,还是称漳浦事变为好。理由如次:

一、漳浦事变对全国政治、军事产生深远影响

事变发生后,引起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九次发电发文,促使此次事变妥善解决,显然重大、影响深远。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全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文中强调“何鸣危险(被国民党包围缴械的危险)的警戒。”文后注释写道:“何鸣(1910-1939),广东万宁人。1937年曾任中共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闽粤边红军独立第三团团长等职。同年六月,他作为中共闽粤边特委的谈判代表,同国民党军第一五七师就合作抗日问题达成协议。这一协议的签订,标志着闽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形成。七月,他率领红军游击队进驻国民党军第一五七师指定的防地漳浦县城接受改编。由于他丧失警惕,存在严重的右倾思想,致使闽粤边红军游击队近千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缴械。”

二、360百科有“漳浦事变”而没有“漳浦事件”词条

360百科有“漳浦事变”条目:“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同意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编成时,有部分领导人或丧失警惕,或顽固坚持原有立场,致使几支游击队被国民党围剿。其中“漳浦事变”震惊全国,被称为福建版“皖南事变”。而查找“漳浦事件”,却没有其词条。

三、漳浦事变是皖南事变的前身

凤凰网摘编自《福建党史通讯》的文章《抗战中的福建版“皖南事变”:上千红军被骗下山缴械》。其实,漳浦事变是皖南事变的前身,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因果关系,皖南事变在漳浦事变两年多之后。国民党顽固派“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一以贯之,而共产党内则存在何鸣危险(国共合作实现后可能出现的右倾危险),即统一战线中存在的投降主义倾向,导致了惨案的发生。经历漳浦事变、皖南事变教训之后,毛主席关于“共产党内则存在何鸣危险(国共合作实现后可能出现的右倾危险)”得到克服,抗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方针才成为全党的共识。彰显漳浦事变的深远影响。

四、老红军认同漳浦事变的称呼

在《漳浦革命史料》(漳浦县党志室编)一书中,刊登亲历者的回忆文章,其中:朱曼平《漳浦事件前后概况》(P122)第三自然段第五行:“事变以后……”,事件、事变混用;何浚《回顾重整队伍到北上抗日》(P136)开头的一,二行“漳浦事变后,我们马上把部队成立起来。”“事变的当天晚上从漳浦县城跑到溪南来集中的就有六、七十人,都是干部、老战士……”(原载于《闽南革命史研究》1983年第四期),明确采用事变一词;张志荣《跑出去 坚持斗争——回忆漳浦事变后》(P124),题目直接用回忆漳浦事变。以上特殊称谓代表了不少老红军的心声。漳浦事变同一天,国民党反动派在诏安县月港村制造月港事件,将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张敏等主要领导干部12人围捕全部杀害。此事件重大,但没人把其称为事变,即可作为一个例证。

综上所述,因此建议:漳浦事件应统一规范表述为漳浦事变。

 

(漳浦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严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