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何以泉州 向海而生

日期:2025/4/2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何以泉州  向海而生

 

2002年,习近平同志总结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

20008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作出批示:“福建是中国古代造船中心,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泉州海交馆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是适合的,有特色,有意义,也有基础和基本条件。”在批示结尾,习近平叮嘱:“尽快形成报告,报我审批。”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六年七下晋江,总结提炼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

2019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福建省如果有若干个晋江,福建就不一样了。应该说,‘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

2024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充分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活力。

参加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二十八次工作交流座谈会的代表参观晋江经验馆

6000多年前,闽越人驾一叶扁舟从东南沿海出发,横渡太平洋起,敢于冒险的基因就在泉州这片土地上萌芽。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衣冠南渡,为这片土地赋予了农耕文明的底色。向西承接中原文脉、向东与海共生共荣,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碰撞交融,造就了泉州人既勤劳务实又开拓进取的性格。

“三湾十二港”, 依海而生的泉州选择向海进发,千百年来,泉州人以海为田,以舟当车,经商贸易成为泉州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向海而生,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走向世界各地,坚韧机变、敢拼爱拼,勇闯天涯。如今,95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被称作“海外泉州”。

作为侨乡的泉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泉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辟了安(溪)南(安)永(春)德(化)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风展红旗如画”向外拓展的重要区域。“在江西及闽西所演之把戏,在安溪无不应有尽有。”两年多的时间里,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为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和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 “第二个闽西”。

改革开放之初,爱拼敢赢的泉州人,联通中外,盘活有无,以海为路,借助全球资源,拼出一个“民办经济特区”。 800多万常住人口孕育了155.52万户经营主体,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位老板。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赢笑笑”仍是泉州人的信条。向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印记,闪耀着不懈拼搏的精神光辉。

 

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光芯片生产线

立潮头、逐浪高

 

泉州,被誉为“民办特区”,经济曾连续22年位居福建首位,2020年,晋升为全国第18个GDP“万亿俱乐部”城市。

泉州,供应了全球70%的民用对讲机、20%的运动鞋;全国70%的石材进出口、65%的工艺陶瓷出口、20%的休闲食品及10%的纺织服装;每年可生产马桶450万套、泳衣3200万件、衣架6亿个……是中国制造重要基地。

泉州,拥有安踏、恒安、九牧、七匹狼、达利、盼盼、特步、361°等近160个全国驰名商标,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总量达1694件,居我国设区市前列,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在国内十大体育品牌中泉州占据7个,在奥运会等世界级赛事随处可见“泉州制造”身影。

泉州,拥有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9大千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等3个集群被认定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南安市阀门产业等11个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晋江市运动鞋原辅材料等5个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

作为团体冠军的泉州,她的每一位“队员”也都实力不俗,拥有单项夺冠的实力。

——晋江,“晋江经验”的诞生地,拥有超3000亿元的鞋服产业集群,超1000亿元的纺织产业集群,以及建材和食品两个超500亿元集群,全球三分之一的伞具和30%的泳装来自这里。

——南安,拥有“世界石材看中国、中国石材看南安” “全国水暖之乡”和“中国卫浴名镇”的美誉,其石材产业和日用轻工业产业集群均超千亿。

——石狮,我国纺织服装最早的发源地和集散地之一,纺织服装、智能制造、海洋食品产业集群表现抢眼,全国每5件冲锋衣中就有1件出自石狮,每秒就有14件快递从石狮发出。

——惠安, “中国雕艺之乡”“世界石雕之都”,全县雕艺企业700多家,年产值超500亿元,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安溪,获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等荣誉称号;安溪铁观音以品牌价值1440.42亿元,连续5年位列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第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化,千年瓷都,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23年陶瓷产业集群规模577亿元。

……

这些成绩是40多年来泉州人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以爱拼敢赢、求新图变的精神,在没有特殊政策加持的情况下,心无旁骛做实业、深耕传统产业,闯出的一片天地。

近年来,敢为人先、市场嗅觉灵敏的泉州人牢牢抓住实体经济,向“新”提质,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泉州细致雕琢传统产业,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把一片纸、一双鞋、一根拉链、一个马桶当成科技产品来做。泉州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迈进。

 九牧“X90超静音数智马桶”植入行业首创的红、蓝光照射理疗模块。魔力泡智能马桶具有防溅、防臭、防菌等多重功能,可以防止细菌和气溶胶的滋生。九牧公司一条年产30万套智能马桶的生产线仅需11名工人,企业每年可轻松产出450万套智能马桶。

泉州利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塑料颗粒生产的薄膜,应用于各类日用品包装、印刷,甚至电子领域。自主研发的BOPP光电反射薄膜,专为各类显示屏及LED灯具的反射需求而设计,反射效率高达93%至98%。

新源重工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360度轮式挖掘机,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拥有2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涵盖了整个轮式挖掘机专利体系。

华辉石业股份有限公司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线锯技术切割出来的大理石材缝隙仅有0.4毫米左右,是传统锯缝的1/10,与传统组合锯产生的巨大噪声相比,线锯生产时声音宛如流水。

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泉州市加速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光芯片生产线,每月可稳定产出1500万颗光芯片,发货量居全国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石狮百川彩纺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回收PET瓶生产再生涤纶长丝,采用无水着色技术制造喷水织造布,是国内唯一一家从事这项工作的企业,引领着环保纺织新纪元。

如今,立足传统产业,泉州向“新”而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互融,推动产业不断“蝶变升级” 。2024年前三季度,泉州GDP增速6.6%,在全国26座万亿城市中领跑。

 

新源重工是泉州专精特新企业的代表

州南有海浩无穷

 

从空中俯瞰,洛阳江、晋江仿佛两只有力的臂膀,簇拥着泉州向海而兴。真武庙前,宛如龟背的巨石上“吞海”两个大字,彰显了泉州人征服大海的豪情。

回顾往昔,北宋元佑年间,泉州市舶司设立确立了泉州作为贸易港口的地位。“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的海外贸易当年已颇具规模。六胜塔下、洛阳桥边,红艳如火的刺桐繁花与往来穿梭的高樯大舶交相辉映,成就了泉州“刺桐城”的美名,造就了马可·波罗笔下的 “东方第一大港”。石湖古码头林銮渡“千帆竞发”,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泉州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如今的泉州,这一繁荣景象,仍在延续。泉州石湖港,无人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运送着发往世界各地的标箱;石狮服装城内,常能见到前来采买的中东商人;工厂车间里,生产着世界各地需要的货物;泉州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穿过岁月的长河,泉州拥抱世界、联通世界的步伐从未停止,从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迈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名城,“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老的历史,更是泉州走向世界的指南针,“刺桐港”已经新生。泉州制造,扬帆出海,贸通全球。

曾经从刺桐港出海远销全球的茶叶,如今在欧洲再掀“中国风”。福建省政府与泉州八马、三和等茶企合作的“闽茶海丝行”走入欧洲。首批15家福建茶企与英国合作方签署销售合同,在伦敦设立闽茶文化推广中心。曾因“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在宋元时期就让外国人为之倾倒的德化白瓷,如今,销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泉州制造”的雕艺、藤铁、篾香等也因质量优良,成为“抢手货”。2024年泉州市外贸进出口2715亿元,新开通内外贸航线10条……

泉州,作为面向东南亚的工商业中心和全球消费品集采中心正加速崛起。原料来自全球,产品服务世界。日本的生产线、新西兰的奶粉、南非的可可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原材料源源不断涌入泉州各地。

因海而兴,借海出行。古城泉州的“海丝”记忆已经苏醒。承载着千年古港的开放精神,泉州正在向世界展示着更为深厚的中国内力。

“国潮泉州”兴起,正打破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撕掉 “廉价”标签,越来越多的“泉州制造”烙印着中国文化、带着中国温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劲霸男装融入国潮元素,亮相在巴黎的“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林銮渡码头CABBEEN“万物归心”海丝景观大秀、石狮服装城 “好莱钨之夜”,探索着泉州时尚产业新路径。

货船扬帆向南起航,中欧班列驶向北方,空中航线纵横交错,海陆空互联互通。2024年前8个月,泉州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201.7亿元。 “国潮泉州”优品出海,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和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不断推进,泉州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合作由吸引利用侨资向双向投资转变。近年来,泉州与东南亚地区已形成人员、商品、投资相互融通的新阶段,带着对“故土家园”的热爱,泉籍侨亲回归泉州投资兴业,共创21世纪“海丝名城”。

站在九日山顶,俯瞰晋江奔流入海,当年,泉州人凭借一根桅杆、一面风帆,探索充满未知的大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个跨越千年的“海丝”梦想正在接续,续写着泉州新的故事。


晋江深沪港航拍

再见宋元那片海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的泉州,坐拥世界遗产1个(遗产点2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44处、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3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

漫步开元寺、石湖码头、德化窑址、市舶司遗址……走进泉州的22个遗产点,耳畔似乎回响着千年前的海浪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景象犹在眼前。

“文化中国”的坐标中,泉州是一座“活着”的宝藏古城。走过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间,丰富的历史遗迹随处可见,泉州人传统的生活仍在南音、木偶戏和闽南语里绵延流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和谐共处的局面至今有迹可循。

千米长的涂门街上,府文庙、清净寺、关帝庙比邻而居;古村老巷里,“皇宫起”的官式大厝、南洋风的番仔楼、海蛎壳为建材的蚵壳厝星罗棋布;市井乡间,闽越遗风拍胸舞、奇而不俗的惠女服饰、“行走的花园”簪花围等民俗传承至今…… 泉州仿佛具有使时间凝固的魅力,她“喜新不厌旧”,魔幻又淳朴,千年的历史就这样活生生地层层叠叠地堆积着。

在这座“活着的古城”中,古老的建筑、艺术、风味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碰撞出无穷魅力。

泉州城南庙会不仅上演高甲戏、打城戏,还汇聚泉州众多非遗、传统民俗、传统小吃,再现“宋元庙会社戏景象”。府文庙至今仍延续“庙学祠合一”特色,融入泉州文化教育与生活,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当明伦堂南音响起时,古遗址上涌起时代潮,历史与现实交融在这一刻,仿若穿越时空。拥有180余年历史的苏廷玉故居时常上演木偶戏团的节目。讲学堂、电台节目录制、公益阅读等常驻正音书院。德化窑、晋江金交椅山窑等被建成考古遗址公园。世遗文物游、活态文物游等不同主题旅游路径将散落在各地的文物点串联起来……

在泉州,世遗就在家门口、在生活中。7.62平方公里古城遗产区和缓冲区,群众世世代代生活在其中。漫步泉州老街古巷,触碰既“接地气”又“烟火气”十足的当地生活,感受泉州 “老时光”的温情,最让人着迷。拜访一处大宅院,也许就打开了一段华侨故事。走过一座牌坊,可能就路过了一段久远的中原典故……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泉州人对世遗的态度。有血、有肉、有灵魂,是泉州世遗最好的写照。

打造世遗IP,如今的泉州,正成为文化大秀场。

世遗泉州,文旅出圈。随着世遗IP逐步形成,泉州城品牌精彩“出圈”, 古老与青春、历史与潮流在这里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泉州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

蟳埔村的街巷挤满慕名而来的游客,村内到处可见簪了满头鲜花、欢声笑语的游客。中山路上,“古早”的招牌下,四果汤、石花膏、手工麻糍、牛肉羹等小吃店宾客盈门。到东西塔、洛阳桥看看泉州人的精神图腾,到开元寺一睹多元文化的共存共融,成了游客到泉州的必打卡项目……

2023年,泉州市接待游客86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泉州世遗传播呈“幂数增长”态势。2024年泉州簪花被列入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七个热点之一。

国潮来袭,跨界融合,世遗泉州正赋予泉州制造独有的中国风范、中国品味。安踏融合晋江非遗木偶戏元素,通过T台秀演绎宋元风韵、时尚风情;柒牌以中国七大朝代色彩美学为基本元素,研发“真国色 新国潮”系列。“中国伞都”晋江东石镇以伞为媒,举办国风秀展览;“英林尚品”在传统村落上演古厝新秀;安踏、361°、卡尔美等携最新潮品亮相泉州古城……

泉州文旅已经“火”了,但可以更“火”、实现“长红”。2024年泉州在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签约28个项目578.63亿元,2024年泉州文旅经济发展大会签约40个项目227.58亿元……泉州文旅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九日山依旧草木葱茏,掩映于苍翠之中的摩崖石刻,如同历史的低语,讲述着古城的过往。漫步洛阳桥上,潮起潮落间,仿佛一脚踏过千年。当万古不变的海风吹来,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 的“世遗之城”,从历史走向未来。             

       泉州古码头                                     泉州被称为一座“活着的古城”                   2024年,泉州簪花火爆出圈

致吾爱于吾疆

 

泉州人不管走多远,都眷恋着祖先和故土。九日山、晋江、洛阳江……寄托了晋人对故土的思念。千百年来,“达则兼济天下、归则反哺桑梓” ,诠释了泉州人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桑梓情。从唐代商人林銮修建石湖码头,宋元时商人捐资修建桥梁和航标塔,到明代商人李俊育增高洛阳桥,再到近代华侨和本地企业造桥修路、捐资助学、热心公益,爱国爱乡是泉州人血脉之中最深沉的基因。

1943年,抗战烽火正酣,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以兴学报国之志,在家乡南安芙蓉乡(今梅山镇)捐资创办国光中学。“平时需要教育,战时更需要教育!远处国外,在祖国办教育也可略尽国民义务。”那一年,50岁的李光前正流亡美国。虽然在东南亚产业雄厚,但大多已被日本作为“敌产”没收。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他甚至靠典卖家中物品来为学校筹资。

2021年,净亏2.2亿元的鸿星尔克因向河南“破产式”捐赠5000万元物资登上各大平台热搜。鸿星尔克董事长吴荣照曾言:“企业所遭遇的挑战只是短暂的,而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则至关重要。”

做公益做慈善,争先恐后、唯恐缺席,是泉州企业家的集体画像。

黄仲咸年轻时南渡重洋,凭借艰苦奋斗积累亿万财富,却舍不得在家里装一台空调;他将毕生积蓄用于公益事业,捐建、助建楼宇100多幢,却没有一座写了自己的名字。从在家乡南安捐建仙都小学到向全省老区山区贫困学子发放奖助学,从用结余资金做公益到变卖海外资产、倾尽家财创办基金会……他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他倾情助学的事迹被广为传诵。

1999年开始,厦门源昌集团创始人、南安人侯昌财在泉州、南安、厦门等地兴建教学楼103栋,在慈善教育事业方面认捐达75亿元。他说,一个人财富再多,也是吃一碗饭,睡一米床,为社会多作贡献,才能活得更加精彩。

2025年1月4日,华源集团董事长林森、黄爱清伉俪向泉州市泉港一中捐资1亿元。仪式上,林森表示,此次捐资1亿元就是尽个人绵薄之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一点贡献。

……

“不比阔气比公益”的闽南乡贤文化熏陶下,一手“国富论”、一手“道德情操论”的泉州企业家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出资捐建了机场、学校、医院、音乐馆、文化馆、博物馆、敬老院等数不胜数的民生项目。截至2023年,泉州市共有25个对象获评“中华慈善奖”。首届“福建慈善奖”评选中,泉州占19席,在全省表彰占比超20%。晋江市被誉为“慈善之都”。

千年来,慈善之光闪耀在泉州,家国情怀更是深深植入了泉州人的血脉。

 

城市建设

晋江市都市浪潮前的“城中央田园”

心里时刻记得党,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1941年1月,参加中共福建省委武夷干校马列主义研究班的学员突遭国民党军警围剿,年仅27岁的共产党员李刚带领学员们成功突围。为了寻找党组织,他们忍饥耐寒,在崇山峻岭、冰天雪地里艰难跋涉,很多同志都已经支撑不住,有一位年轻的同志灰心地说:“我们迷了路,迷失了方向”,同样筋疲力尽的李刚却坚定地说:“同志,心里时刻记着党,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这支队伍最终找到党组织,李刚却因饥寒交迫,牺牲在闽赣交界的犁头尖山。

抗日战争时期,分布在东南亚各地的135万泉籍华侨以各种形式投身抗战。

——晋江籍菲律宾华侨沈尔七动员20多位华侨青年组成“菲律宾归国义勇宣传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后更名为“菲律宾华侨回国随军服务团”,随军北上皖南抗日前线;

——永春籍印尼华侨梁披云参与筹建棉兰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发动劝募献金支援祖国抗战;

——安溪籍南洋华侨刘梧桐积极筹款支援祖国抗日,1943年,他冒险到广东韶关把进口的11车枪支弹药送给苏北战区抗日军队……

回到祖国,许多华侨青年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冲在抗战最前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当年,广大华侨毁家纾难,支援祖国抗战,以各种形式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出贡献。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1919年,5岁的叶飞和哥哥从菲律宾回到老家南安金淘。在厦门读书期间,叶飞成为厦门地下党最年轻的革命者。任代理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时,叶飞不幸被捕入狱。一同被捕的许多同志都已牺牲,叶飞在菲律宾的父母以华侨身份为他争取到“一线生机”,条件是出狱以后,驱逐出境。他断然拒绝:宁可坐牢到刑满出狱,也不离开中国放弃革命。服完一年半的刑期后,在明知母亲已历经艰难在前来接他回家的路上,他强压心底的思念和愧疚,谎称已前往日本留学,毅然奔赴闽东革命根据地。那次谎称赴日留学也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和母亲通信。此后,叶飞戎马一生,征战四方,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1938年,国民党泉州当局妄图吞并由闽中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这就是当时著名的“泉州事件”。“泉州事件”以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奋起反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踏上了北上抗日征程,加入新四军而告结束。“泉州事件”标示着老革命根据地民心、军心所向。

革命战争年代,泉州老区人民一心向党,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走进新时代,泉州从未忘记“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初心使命。

千年岁月沉淀,泉州涌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令人着迷。新时代,泉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踏浪前行。

   

     泉州承天寺内游击队北上抗日纪念碑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