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历史 >老区革命史

革命?建设?改革?跨越

日期:2011/12/19        来源:网上来稿:石狮市老促会        点击数:

革命·建设·改革·跨越

记石狮市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卢厝村的发展轨迹

 

锦尚镇卢厝村是石狮市6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石狮市的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就诞生在这个村,至今已近80年。而今,它又成为石狮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

卢厝村位于锦尚镇中部,石狮市东南隅,距市区中心约 10公里,下辖卢厝、西坑两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该村党支部现有党员75人,全村常住人口641户、 2511人,外来人口2500多人。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老促会的关心、支持与指导下,卢厝村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石狮一市一城、泉州环湾发展和海西建设大局,开拓创新,拼搏创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而又繁荣发展。201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约15000元,超过石狮市的平均水平,全村拥有家用小汽车135部,大小运输车辆35部;电、自来水、有线电视、通信与宽带网络等均实现全村覆盖,其中移动电话持有率超60%;两个自然村共铺设路面 27600平方米,道路硬化率达98%;村间绿化面积达 196875平方米,绿化率达35%。因成绩突出,卢厝村先后获得“福建省文明村”、“泉州民主法治村”、“泉州市文明村”、“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石狮市平安村”等荣誉称号。

从中共支部诞生至今近八十年来,卢厝村从一个偏僻贫瘠的乡村发展成新兴的乡镇中心区域,讲述着一段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跨越发展历程。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革命传统和精神为卢厝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忆往昔,革命烽火燃不熄

一不靠海、二不傍山,卢厝村可以说是一个穷山恶水的村落。解放以前,在地理环境上并无先天优势的卢厝村一贫如洗。让人预想不到的是,革命的薪火就在这里燎原,卢厝村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这段历史还得从土地革命时期说起。1931年,中共地下党员卢明堂和何邦基就来到卢厝村,在村里的一所私塾任教,开始在村里传播革命火种。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卢厝人——卢彬朗也受组织委派回故乡组织革命。他们在卢厝村积极组织活动,开展革命斗争。条件成熟后,于1933年春,组织成立了石狮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卢厝支部,隶属“泉州特支”领导。卢彬朗任书记,卢明堂任宣传委员,泉州特支派来吕金泉任组织委员。从此,翻开了卢厝村新的一页。

卢彬朗是一名卢厝村的归侨革命战士。1910年,卢彬朗出生于菲律宾,少年时随家人回到家乡卢厝村。1928年冬,他前往台湾高雄谋生,1929年参加容志云同志领导的“三点仔”会(地下党组织名称),开展革命活动。后辗转到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后,上级派他回福建老家,组织地下革命活动。

中共卢厝支部成立后,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卢厝村也因此成为地下革命斗争的基点村。党支部在卢厝芦江小学建立秘密印刷室,把当时的进步刊物和反“三征”的标语口号等印成宣传材料,到附近村落张贴,大造革命舆论;把群众组织起来,开办夜校,学习乐器、南曲、什音等,积极宣传革命道理,秘密组织农会,会员达二三十人,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把村里的年青人团结起来,组建“农友”篮球队和“狮队”民间武术组织,以打球和习武为掩护,参加青年赤卫队,配合地下党开展革命活动;把村里一批进步青年和学生,如卢情、卢炳、许极、卢友锥、卢宝、杨焕、邱沐等,作为入党对象加以培养,适时发展,壮大革命力量。1934年春,泉州特支何天松来卢厝视察工作,认为党在群众中有基础,于是在卢厝卢周彡    家主持建立石狮永宁区委,许立任书记,组织委员为卢彬朗、宣传委员为卢明堂,辖卢厝、永宁、石狮三个支部。1936年,李刚同志也在卢厝芦江小学任教,因叛徒出卖,急需紧急撤离,可当时身无分文,卢厝村的群众就你一元、我一角地凑集二、三十元,为他解决撤离费用,使他安全地转移到闽浙赣边区游击队,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卢厝村的革命斗争仍然风起云涌,许集美、郑家玄、王经贤等地下党领导同志,经常转移到卢厝村,安置在可靠的地下群众家中,指导革命工作,使革命之火不断地向周边村庄及石狮地区漫延。

在革命斗争的年代,卢厝村地下革命斗争烽火不熄,成为了石狮东部沿海的一面地下革命旗帜。

看今朝,拼搏创业建新村

石狮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在卢厝村诞生后,英勇拼搏、艰苦创新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便在这个村落传播和发扬。无论是解放初的建设阶段,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始终引领卢厝村大踏步向前迈。几十年来,卢厝村一步一个脚印,而又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全国各地开始掀起一轮建设热潮。一穷二白的卢厝村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不靠山,也不近海,卢厝村民开垦荒地,种植地瓜、小麦、水稻、花生,迅速投入农业生产。虽然缺乏水源的地理条件给卢厝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这些并没有难倒当时的卢厝人。他们挖蓄水池,造沟渠,兴水利,用人工踩水车,一滴一滴地将水运送到田间。一些老人回忆,当时,为了运水,一条沟渠里就有七架水车。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卢厝村充分发挥出了革命传统与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克服困难,取得了不少成绩,卢厝村曾一度成为祥芝乡里的一面旗帜,是晋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大队。

改革开放后,卢厝村迎来了第二次跨越发展的春天。走出去和迎进来的人数增多,卢厝人的视野也不断拓宽。卢厝村党员、干部意识到发展经济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首要任务,而要发展经济,除了做好农业生产,还应该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工业。1986年,卢厝村就迎来了由港商投资的中亚涂料(石狮)有限公司,这是村里首家引进的外资企业。石狮建市后,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革命基点村的发展,不仅从经济上给予扶持,在政策与发展改革中也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与倾斜。19999月,锦尚从祥芝乡析出建镇。石狮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一新镇的行政中心建在卢厝村。这一决定为卢厝村经济腾飞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村里的企业也不断增多,第二产业迅速发展,至今,全村已有各类企业30多家。卢厝村的产业也因此由原先的以农业生产为主慢慢转变成以工业生产为重。

新世纪以来,卢厝村的发展突飞猛进,村落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卢厝村的卢厝和西坑两个自然村,虽然就在石锦大道的边上,但原先却没有一条像样的村道,车子开进村子里就像开碰碰车。几年来,石狮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卢厝两个自然村也相继被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掀起了新农村建设高潮。现在,不要说轿车可以开到家门口,货柜车也可开到村里去了。以前裸露着的排水沟臭气熏天,而今,排水沟由明沟变成了暗沟,沟上铺起了水泥路,不仅不再闻到臭味,而且路也变宽了。几年来,卢厝两个自然村投入新农村建设总金额近700万元,铺设道路 7公里,修建排水排污管道700多米。十几年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卢厝充分利用锦尚镇镇中心位于辖区内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商贸业。如今,村里又建起一条全镇最繁华的商贸街,店面近200间。第三产业在全村的三产比重中已占有相当的份额,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商贸业的转变、提升。

发生改变的还有村民的精神面貌。卢厝村除了认真做好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高度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广大群众业余生活。经过辛苦的挖掘,卢厝村的狮阵重新展现于世人眼前,并于2008年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了石狮文坛中的一朵“奇葩”。在今年第八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中,该村武术馆派出的7名运动员斩获了642铜的好成绩。同时,卢厝村还积极发展南音、腰鼓、广场舞等文体活动,村里的男女老少均有自己的活动项目,大家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因此大辐提高。

与此同时,近年来,卢厝村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2006年,村里在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各界社会贤达的支持下捐集资近100万元,建设了“教育基金”楼,每年收入8万元用于奖教助学,有力地推进了全村教育事业的发展;2009年,由村支部副书记、青年企业家卢荣兴捐资100万元成立的卢厝村党员互助基金,是石狮市首个村级党员互助基金。

                展未来,跨越发展谱篇章

转眼,时间列车已驶进了“十二五”规划。对于新的一个五年规划,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卢厝村早已谋划好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的现代化的革命基点村。

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村委会积极开展民主建设,做好“三资”管理,给群众交上一本明白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进而团结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深化平安村落建设,增强群众生活的安全感,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充分调动海内外各界的智慧,共同为新卢厝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发展村级经济方面。以石锦大道这条交通大动脉为发展轴线,合理做好产业布局,着重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比重。充分利用镇中心区域就在村内的优势,在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做强做大第二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房地产、商贸等第三产业。

在繁荣文化发展方面。依托镇中心的辐射效应,建设文化中心综合大楼,为群众文体生活提供场所;继续做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卢厝狮阵”的传承与发扬;以文化中心综合大楼为基地,建设集老年学校、老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图书室、关工委、基点村陈列室、健身站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合并现有两所小学,建设新校舍,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水平。

几十年来,卢厝村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创造了一个革命基点村跨越发展的辉煌成绩。在这一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革命传统和精神一直在引领着卢厝村不断向前发展;可以看到,各级党委、政府、老促会以及社会各界对革命老区的关心与重视;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村落,卢厝以其开拓、创新的理念在积极探索更好更快的发展方式。

卢厝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现不断跨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做法:

1 、充分发扬革命传统和精神

在石狮,卢厝村较早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这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难得的精神食粮。几十年来,从革命斗争时期到解放后的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都能看到革命传统与精神在卢厝村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革命斗争时期,卢厝村成立了石狮地区首个地下党支部;解放后的建设时期,卢厝村在农业生产一度成为周边地区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到今天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同样可以找到革命传统与精神的作用。每个时期,卢厝村充分表现出了艰苦奋斗、勇于战胜困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卢厝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方面靠的是自己艰苦创业,一方面也与各级党委政府对革命基点村的关心、扶持分不开。石狮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对卢厝村等革命基点村更是从政策、规划和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更大的扶持。除了享受到上级对老区各种优惠政策与扶持外,石狮市还结合自身实际,对基点村给予巨大的帮助。如,将新建锦尚镇镇中心选择在了具有基点村身份的卢厝,这为卢厝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并分别将卢厝的两个自然村于不同年份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村,给予了数百万的建设资金,这有力地推进了卢厝村的发展。

3 、精诚团结的村级领导班子

卢厝村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跨越,这与这个村一直以来都有着一个精诚团结的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班子分不开。去年1112日,时任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的陈文清带领省纪委调研组一行到石狮市锦尚镇卢厝村参观时,对卢厝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其做法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体现出了卢厝村的村级领导班子是值得信赖的群众的领头羊。村干部在党务、村务等各项工作都充分显示出了民主管理。“阳光村务”就是这个村令周边不少县市区的村居学习的典型经验。

卢厝村认真做好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在公开栏内大版面开辟“三资”管理专栏,及时将清产核资和账目调整的各种表格张贴在公开栏内,利用“世纪之村”网上公开平台,组织上传“三资”清查等信息,方便村民随时监督,还向每户村民分发《卢厝村集体“三资”公开手册》和征求意见表,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大力推广户代表制度,有效推动了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4 、与时俱进地进行开拓创新

卢厝村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村具有着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理念。与时俱进就不会落伍,开拓创新就能超前,卢厝村正是如此。在建设时期,他们认真学大寨精神,积极发展生产;在改革开放时期,他们敞开大门,积极招商引资,赢得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在新时期,他们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寻求突破发展的瓶颈;在“十二五”规划里,他们更是清晰的找出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方向。

5 、积极运动广大侨亲的乡情与资力

卢厝村是个侨乡,拥有丰富的侨胞资源,其中旅菲侨亲约500人,旅居香港等地的同胞也有400多人,这为卢厝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援支撑。在村支部、村委会和老年协会等各界的积极努力下,许多卢厝村的侨亲、同胞纷纷为家乡的发展捐资出力。早在1980年,旅菲侨亲卢朝晖先生就独资120万元为村里安装配电、照明等设施;1986年他又捐资112万元建造卢厝村复光小学校舍,并出资80万元逐年为学生代缴学杂费用。1994年,旅菲侨亲卢武敏先生捐献100万元建设村间道路;尔后又捐资250万元建造镇第二中心小学(座落在卢厝村)。1996年,原中共卢厝支部首任书记、后返菲创业有成的卢彬朗老先生独资221万元为村里捐建复光幼儿园。

6 、注重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主要内容。卢厝村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全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教育是百年大计,卢厝村建设了“教育基金”楼,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文体事业,积极开展“狮阵”、全民健身等文体事业;深化村规民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党员、群众简办红白喜事,积极捐资公益在卢厝蔚然成风。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卢厝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蓬勃向上。

卢厝村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跟着共产党,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坚持艰苦奋斗,就可以实现跨越、跨越,再跨越!

 

 

 石狮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杨华强、蔡宗营供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