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从七个村看晋江老区建设

日期:2025/3/31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点击数:

从七个村看晋江老区建设

 

晋江市一大批老区村走在全国、全省、全市的前列

敢于“率先”的晋江人,老区工作一样当仁不让。

晋江是福建省重点革命老区市(县),有老区镇2个,老区分布镇(街道)11个,老区村92个,老区总人口20.3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晋江市开始着手建立市领导现场办公、老区村建设专项补助、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老区镇发展补助等老区建设长效机制,多维度发力、全方位推进,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历届晋江市委、市政府在老区建设上倾注大量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体现了晋江对老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近年来,晋江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以“饮水思源,晋显色红”为目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用心用情用功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持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仁寿、三吴、坑边、英墩、烧灰、池店、霞茂等一大批老区村走在全国、全省、全市的前列,荣获国家、省级、泉州市级“文明村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单位”“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各种荣誉称号。

2024年,晋江市老促会与晋江经济报、晋江市老区办联合推出“传红色基因  展老区风采”系列报道,其中7个老区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区域发展中的生动实践,见证了晋江老区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晋江安海镇仁寿老区村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晋江市一直注重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019年以来,全市投入720万元专项资金,修缮和布展7处非文物革命遗址,建成16个老区村党史展示墙(室)。在保护红色资源的同时,还有效带动了老区旅游和特色资源开发利用。

安海镇仁寿村是以革命烈士朱仁寿名字命名的村庄。在仁寿村革命史迹陈列室,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诉说着仁寿村的红色故事。仁寿村还成立了红色讲解团,今年82岁的老党员、仁寿中心小学退休老校长朱泗水就是其中一员,只要有空就会到仁寿中心小学为孩子们讲述仁寿村的红色故事。 “自从仁寿村革命史迹陈列室投用后,在红色文化的浸染下,全体村民的心更齐了,推动发展的劲头也更足了。”仁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翠云说,下一步,仁寿村将继续立足红色根脉,讲好红色故事,不断凝聚合力共识,绘就村庄发展新面貌。

革命战争年代,磁灶镇三吴村是闽中游击队常驻地,许集美等革命先辈经常在村里开展革命活动。如今,三吴村3位烈士与20多名“五老”人员的英勇事迹,被铭记在三吴村乡村记忆展示馆里,为村民所传颂,成为助推三吴村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深沪镇坑边村是晋江第二批革命老区基点村,村侨史馆已成为坑边村几代人安放乡愁、表达赤子之心的精神家园和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精神阵地,成为深沪镇文体旅融合的重要点位之一。

1947年,中共英墩支部成立以后,积极领导英墩村及周边村落进行各项革命活动,建立起以英墩为中心的一片红色区域。现在,永和镇英墩村党委组建“红色宣讲团”,以主题宣讲、党史学习等多样化的活动,点燃“红色引擎”,激活振兴动能,英墩华侨医院(晋江市华侨医院)、季延中学英墩校区(英墩中学)、英墩小学、英墩幼儿园、英墩敬老院……在英墩村,以“英墩”命名的民生项目涵盖了医疗、教育、养老等多个领域  

晋江深沪镇华峰老区村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多年来,每年市财政预算都会安排老区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近年来,晋江市每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老区村建设专项资金350万元,扶建项目涵盖道路硬化、中小学教学楼、公园、自来水管网、农田水利设施等。每年确定2个老区跨越发展重点帮扶村,给予每村扶持资金50万元,改善老区村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老区群众生活品质,累计共投入700万元帮扶14个老区村16个项目。2019年以来,市财政投入扶持老区村建设专项资金2100万元,帮扶了92个老区村414个项目。

三吴村以三吴溪整治为切入点,聚焦水系治理、河岸整治、景观提升、文化融合等,启动实施溪边栈道、夜景亮化及系列微景观建设,并深入挖掘三吴老区村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传统陶瓷文化、青狮阵等非遗文化等,融合三吴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借用自然村闲置用房、企业临溪外墙及闲置空地,建设三吴村乡村记忆展示馆,打造乡村文化主题宣传墙,以及配套农耕区、休闲区的农耕体验观光园,将三吴溪沿岸打造成三吴乡村文化“会客厅”。

十多年前,晋江决定保留九十九溪流域下游的部分农田、村庄,探索乡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2014年初,晋江设立了定位为“都市浪潮前的城中央田园”,对原有建筑进行“少量拆除、重点改造、部分新建”,完整保留村庄风貌,着重发挥游憩休闲、生态调节、三产融合的重要功能。位于项目的核心区域池店村田洋自然村,河道景观、道路绿化、景观廊桥已完善。2024年,池店村提出了《田洋自然村“八个一”文化振兴方案》,充分利用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及池店村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旅游+农业”模式创新,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生产于一体的文旅发展典范村。

每天清晨,仁寿村村民朱泗水喜欢在村里骑自行车锻炼。看着村中道路越修越好,他十分欢喜:“我们村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如今真的变化太大了,这不,最近村里又刚修好了一条路。”这条新修的村道长200米,昔日是一条杂草丛生的羊肠土路。近期,这条路摇身一变,成为整洁平坦的水泥路。现在的仁寿村,新民居整洁时尚,村民家门口的微庭院、微景观精巧别致,党史村史展示墙、有声图书馆、红色文化长廊在扮靓环境的同时,也营造了老区基点村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2006年,在上级政策和华侨的支持下,龙湖镇烧灰村建成了有4栋楼房的雅俗小区,紧接着,建设改造了雅新小区、爱心楼、老年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环村大道……村中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多处公园、微景观让村庄变得既精致又美丽。

在上级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政策支持下,深沪镇坑边村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全村通自来水、铺设环村路、人居环境整治、景观打造、道路安全提升等项目都有政策支持。村民作为老区人的自豪感不断提升,幸福感也更强。坑边村“十户人家九户侨”。2024年6月,坑边村侨史馆开馆,不仅成为村庄的新地标,还是深沪镇目前规模最大的村级侨史馆。

得益于革命老区村专项补助资金,霞茂村完成了老年人活动安置点、古玄寺道路(涵洞段)拓宽、公共服务大厅修缮等项目。

 

晋江市磁灶镇三吴老区村

经济持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

晋江市一直坚持强化政策对老区发展的扶持,从2002年起,晋江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强革命老区建设专题文件,从2010年开始,晋江市又先后5次出台了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专题文件,连续实施了6轮《晋江市扶持革命老区村建设三年规划》,并将老区发展列入晋江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老区建设的扶持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保障,推动老区村的经济发展。2019年以来,晋江市下拨专项资金3600万元,帮扶28个老区村118个建设项目,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近4.5亿元。

与此同时,晋江市争取参照中部地区政策标准,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老区振兴的引领和带动作用。2019年以来,共有35个产业带动项目成功享受中部优惠政策,获得中央、省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达2.38亿元;10个项目获得省老区办补助资金170万元;14个项目获得泉州市级补助资金165万元,晋江市还深入开展 “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推动社会组织、企业与革命老区村结对帮扶,至2023年9月,全市33家社会组织、4家企业和15个老区村成功牵手,策划生成合作项目28个,投入帮扶资金871万元,老区村受惠人数达2万多人次。

这种持续的资金投入,为全市老区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推动了老区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烧灰村从“三来一补”开始发展纺织业,并以家庭为单位,办起了制衣厂,20世纪80年代,烧灰工业区建成。在帮扶老区村的各项政策扶持下,烧灰工业区现有利瑶、万兴隆、南方织造、伟泰化纤、联盛、联纺等十几家规上企业,2023年,烧灰村工农业总产值超30亿元。烧灰村获评“福建省乡镇企业十强村”,泉州市文明村、泉州市美丽宜居村庄培育对象、晋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2000年,在上级的指导和政策的支持下,占地近500亩的坑边村工业区规划建设项目开始启动,一栋栋高楼和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工业区道路等配套设施也随之建设。车间生产的轰鸣声、货车行驶的汽笛声,让坑边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朝气。目前,园区内有规上企业26家、中小型企业40多家,成为坑边村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3年,池店镇池店村投入350万元对祖荫农贸市场进行改造,随后与德泰市场、尚特超市委托专业机构启动公开招投标程序,三个集体资产的租赁价格从原先的75万元上涨至170万元。池店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位列池店镇第一。

作为拆迁安置村,霞茂村辖区无大型企业,人流量较少。霞茂村坚持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径。村里通过村财置换安置店面20间,加大力度盘活现有商铺资源,对商铺进行集中规划管理,推动商铺集中流转,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2020年以来,霞茂村已连续四年实现村财超100万元,霞茂村也是紫帽镇首个村财超100万元的村庄。

三吴村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仓储物流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全村860多亩耕地统一流转后,每年可创造生产经营价值超2000万元,村民年增加租金收入92万多元,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15万元,真正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除推动农田变资源外,三吴村还将位于天工陶瓷城边的村集体企业的集体资产部分及土地进行回收,计划建成物流仓库,租给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着力推动闲置土地“活起来”。这一项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政收入80万多元。目前,三吴村除3家陶瓷物流企业外,还有30多家配套市场的建材加工厂。2024年上半年,三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6万元,比2018年全年的7.93万元增长了十几倍。

英墩村通过多年的发展,现有23家企业,涉及机械、食品、制鞋、印刷、服装产业等,其中规上企业6家。

 

晋江市池店镇池店老区村

老区群众的幸福生活

1997年开始,晋江市主要领导就深入老区镇村调查研究,现场办公,解决老区建设中的问题。从2007年起,在全省率先实行市领导老区村现场办公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到老区村现场办公一至二次,2012年起,市分管领导每年三次到老区村现场办公。同时,老区建设每年都列入党代会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老区工作汇报、研究相关工作。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和直接参与,为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和资源配置,有效促进了老区村的发展及老区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为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仁寿村的朱老伯闲暇时总喜欢带着孙子到村老年活动中心综合楼旁的微景园里玩耍。自从仁寿村在老年活动中心建成“至乐书屋”,这里就成了村民休闲阅读、学习“充电”的好去处,也成了村里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惠民、亲子教育的复合型乡村文化空间。“村里建设‘党建+’邻里中心后,每个月都开展各式各样的邻里活动,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大家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了。”仁寿村老人会会长朱建锥说。

坑边村全村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还能享受医保全免的老区村福利。2023年,这项费用政策补贴就接近14万元。提起这事,村里的老人都竖起大拇指。

英墩村不断完善文体休闲健身广场等服务设施,打造村民会客厅、棋牌空间、图书角等功能空间,实现饮水、上网、充电、医疗、阅读等功能全覆盖,让村民闲暇之余有处可去,感受“乡村温度”,不断增进“邻里情”。村里还组建了“睦邻同行”“老陈拉家常”等公益类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慰问空巢老人、关爱失独家庭、帮扶困难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实现“邻里帮”。

“硬设施”改造获群众点赞,“软服务”更让居民暖心。霞茂村坚持每月开展“红色物业服务日”活动,无偿为小区居民提供理发、磨刀、缝纫、健康体检等便民服务,在春节、重阳节、端午节等节日,开展包粽子、长者生日会、写春联送祝福等活动,增强了老区群众的幸福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晋江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建立健全革命“五老”人员长效保障机制,自1999年起,晋江市持续落实革命“五老”人员定期生活补助标准与重点抚恤优待对象定期抚恤标准同步增长机制,已连续53次提高该项标准。

在逐步提高定期生活补助标准同时,晋江市还通过提高生活补助,提供医疗保障、健康体检、用电优惠、收视减免、殡葬减免、特困高龄补助,实施五老安居工程、开展节假日慰问等多种方式,让革命“五老”及遗偶安享幸福晚年。

晋江市深沪镇坑边老区村

(中国老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