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5年

惠安县老促会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日期:2025/3/26        来源:惠安县老促会        点击数:

 

惠安县老促会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

 

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2025年3月)

 

根据省老促会(闽老促[2024]6号)、(闽老促[2025]4号)文件精神,去年以来,惠安县老促会组织相关人员,围绕“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课题,多次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色遗址保护利用现状

惠安县老区是一片流淌着革命血脉的红土地,红色资源极为丰富,红色印记随处可见。1926年12月,泉属地区第一个基层党支部——中共惠安支部成立;1929年9月中共惠安县委一大召开;1930岁7月,省委书记罗明亲自到湖埭头村胡文炳家中主持惠安武装暴动筹备会,同年9月,福建红军独立第一师成立,举行震动八闽的惠安武装暴动,成立泉属地区第一个乡级红色政权——五陈乡苏维埃政府,第一个村级红色政权——湖埭头苏维埃政府;直至1949年8月23日,惠安人民一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折不挠、坚持斗争,走过艰辛的革命历程,谱写了不朽的篇章,留下不能忘怀的红色资源,目前,被列入不可移动的红色资源有42处(不含泉港区、台商区)。

2014年以来,为加大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力度,在县老促会积极推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及镇、村共同支持努力下,红色遗址纪念设施维护建设走上快车道,10年来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红色遗址纪念设施的维护建设,全县老区村的主要红色遗址基本维修建设完毕,如,惠安武装暴动红二团战斗历程遗址设施全面建设完成,包括后洋村“惠安武装暴动纪念园”山霞村的“五陈乡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湖埭头村的“湖埭头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惠安武装暴动筹备会旧址” 前林村的“林权民烈士故居”宣美村的“陈琨烈士故居”“惠安武装暴动屿头山战斗纪念碑园”及“东桥屿头山红色纪念公园”;还有惠安公学支部纪念公园、崇武港墘“八六”反围剿纪念广场等等。同时还利用惠安石雕石材的产业优势,建设了一大批永久性的红色纪念设施,如湖埭头苏维埃政府纪念雕塑前林村惠安武装暴动纪念雕像屿头山惠安武装暴动纪念浮雕墙屿头山战斗雕塑群惠安公学支部纪念浮雕墙及10多个红色纪念亭等等。

为了让人们能一站式、直观明了全面了解各个老区村革命斗争史,县老促会从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分三批推动每个老区村建设一个村史(馆)室。这些村史(馆)室,因地制宜,大小不等,风格不同,各具特色,但它实际就是每个老区村革命斗争历史的一个缩影,与红色遗址纪念设施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组成红色教育载体,传承平台。

大量红色遗址的修复和诸多纪念设施的建成,为红色旅游提供坚实硬件及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二、红色遗存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情况

要发挥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就要积极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从中挖掘契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元素,为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项目提出灵感来源,从而实现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与互促发展。

(一) 合理规划利用红色资源

合理规划利用红色资源是实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总体规划必须明确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红旅线路、红色文化产品等。通过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红色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023年以来,惠安县委县政府决定依托惠东片区红色文化资源及连片土地资源整合推进惠东片区“红线”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项目位于惠安东部,以5个镇乡村红色资源为主要切入点,覆盖20个革命老区村,总规划面积178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3亿元,主要用于红色旅游资源挖掘,整修和提升,重点建设“惠安红”红旅路线、蔗潭溪和东港溪乡村产业走廊,引导沿线村庄联动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一期拟流转土地1245亩,计划投资2.5亿元。项目采取“乡村振兴+国有企业+社会力量”运行模式,由惠安文旅集团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共建,以建代租等模式推进,目前该项工作已启动。

各老区村也利用乡村振兴发展整体规划机遇,根据各自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提炼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元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使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富有时代活力的红色资源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如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埭头村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将整合红色资源、创建集军训、拉练、国防教育于一体的红色之旅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配套建设集食宿一体的农家乐,带动产业振兴,促进村民增收的项目规划列入其中。

()努力打造特色红色文旅项目

红色旅游是以红色遗址为依托,以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为内涵的旅游形式。因此只有加强融合创新,积极探索“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农业”、“红色+教育”等多种融合模式,将红色文化与乡村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特色产业、教育传承紧密结合,才能构建多元化的红色文旅体系。例如:

1.惠安武装暴动屿头山战斗纪念设施是典型的“红色+生态+教育”的红色旅游项目。为保护这片红军指战员用鲜血染红的革命遗址,2014年以来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对屿头山上的“惠安武装暴动屿头山战斗纪念碑园”进行多轮整修扩建,目前已形成占地15亩,包括纪念碑、社公妈庙(战地指挥所、省级保护文物)、纪念浮雕墙、纪念亭、红军庙、劝学园等,红色文化丰富的纪念园。2020年,利用屿头山下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改造之机,科学整合红色资源,在废弃矿区上改造建设了“东桥屿头山红色纪念公园”,项目占地280亩,总投资约8000多万元 ,规划建设红色旅游览区、红色乐园游乐区、革命方塔纪念区、生态花园静谧区等。目前投资近3000万元的一期已建设完成对外开放,其中包括惠安暴动屿头山战斗纪念雕塑群为主题的红色广场;以还原惠安暴动屿头山战斗革命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通过新媒体互动数字技术、老物件及场景营造等方式展陈布置建设面积400㎡,投资210多万元的“红色记忆展示馆”等。努力探索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路径,让东桥镇红色文化焕发新生机,进而健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目前各地慕名前来开展主题党日、团建、休闲观光等活动日渐升温,年接参观人员10000多人,开展参观讲解超50多场次,并逐年增加,“红色东桥”名牌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2.红色力量激活湖埭头乡村振兴新动能。湖埭头老区村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加大红色遗址保护建设及利用力度,投资500多万元,维护建设苏维埃政府遗址、惠安暴动筹备会旧址、进金支部遗址、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主题雕塑、乡村记忆文化展览馆等等革命遗址纪念设施,并串点成线,形成一条村级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发挥红色引领作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重塑乡村自然景观,如建设于1973年的曲江渡槽,全长1036米,有40跨,最高位20米高,这个用惠女精神铸就的渡槽,跨过河道、田野,让水源凌空而至,形成一道天然的特色景观。在渡槽下蔗潭溪畔建设了一条1公里休闲漫道。村中的部分土地实行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绿油油的经济作物增添悦人的景色。红绿交映的资源,构成“红色+生态+农业+教育”村级文旅项目。每年都有10000多人到此学习、参观及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2023年,湖埭头苏维埃政府纪念馆被中国老促会、福建省老促会授予“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牌匾。

3.崇武大岞村突出“红色+民俗”模式,结合当地红色资源,开发了多条红色旅游线路,利用美丽的海岸线和沙滩、崇武古城等自然风景参观革命遗址,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体验渔村文化,参观渔港,品偿海鲜,了解渔民的传统习俗和惠女精神的特色,丰富红旅内容。

4.惠安科山森林公园,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自然风光中环抱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如有惠安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惠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治山治水纪念碑等红色资源,还有始建于宋代的科山寺等及散落在山中的诸多惠安传统的石雕石刻作品。红绿交融的景象是了解惠安革命历史、惠安文化、享受宁静山水景的理想去处。年旅游人数约30万人次。

(三)加大融合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为推动老区乡村红色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项目建设,惠安县委县政府多管齐下,多方筹资及政策倾斜给予支持,一是每年度县委主要领导到两个老区村现场办公,解决项目建设资金补助的问题,2014年以来 已到过22个老区村,累计现场解决项目补助资金6534万元;二是每年安排10个为老区村办实事项目,给予100万元补助;三是每年安排120万元用于红色纪念设施维护补助;四是坚持39个县直部门、单位对口挂钩扶持39个老区村的“一帮一”挂钩帮扶制度,争取各职能部门相关资金支持,2018年至2024年挂钩帮扶单位给予老区村支持的资金近5000万元。同时在政策给予支持,如2025年,惠安县政府办印发《惠安县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惠政办规[2025]3号)文件,第十八条明确规定“支持红色旅游发展”。鼓励各单位加强红色资源挖掘和提升。对入选国家、省、市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的各级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支持措施大力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和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融合发展质量。

(四)融合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及环境条件改善

红色遗址保护建设不仅是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改善交通、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整治环境、保护文物、促进生态保护,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如崇武镇港墘村“八六”反围剿纪念碑广场的建设,不仅保护红色遗存,还配套改造建设了投资1100多万元,总长度1.82公里的港墘村主干道路,及配套建设该村老年活动中心、村史馆等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又如东桥镇屿头山红色纪念公园的建设,不仅保护好惠安武装暴动屿头山战斗的红色遗存,还有效整治了废弃矿山,改善了乡村的环境,发展生态红色旅游,一举多得的项目建设获得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肯定赞扬。红色遗存的保护建设必然涉及配套的周边环境整治,绿化、亮化、道路等工程项目建设 ,近10年来围绕红色遗存保护利用建设,投资1亿多元,过半是用于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有力拉动老区乡村项目建设,?力乡村改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

三、存在问题

近些年,惠安县红色遗存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红色旅游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尚没有整体纳入全县统一的发展规划,仅停留在各镇、村各自的小规划或简要的策划上,难于形成规模化的红色旅游产业;二是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工作容易被边缘化;三是金投入不足,小钱难办大事,红色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四是传力度不够;五是发挥红色资源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方面思路不多,方法简单,融合深度不够,有的红色旅游项目与当地乡村经济发展脱节,未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六是人才缺乏,素质有待提高等等。

四、对策建议

(一)坚持正确导向,明确重要意义。要认真学习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精神,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老区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红色遗存保护利用在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二)做好整体规划、资源融合发展。要在认真做好红色资源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全县一盘棋规划及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加强文旅融合创新,积极探索“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农业”“红色+教育”等多种融合模式 ,构建多元化的红色文旅产业体系

(三)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努力推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分工协作,注重在各自推动工作中融入红色因素。文旅部门要承担起红色旅游线路规划开发及管理人员、导游等的技能培训等工作。乡村振兴管理部门在乡村振兴规划、管理中,应考虑如何将红色遗存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列入其中加以推动落实。

(四)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要着力破解资金瓶颈问题。除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帮扶资金投入,上级各级专项资金支持外,还应尽可能争取,如乡村振兴示范点帮扶资金的切块支持,文旅部门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投入支持等等。

(五)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红旅影响。首先,需要整合宣传资源,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制定红色旅游整体宣传规划,形成统一、高效的宣传推广体系;其次,需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数字化工具,打造红色旅游线上宣传矩阵等等,提升红色旅游的社会影响力;再者,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活动,拓展受众群体,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总之,深化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激活红色旅游资源,升级红色旅游业态,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遗存的有效保护与传承,还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文化振兴、生态优化,打造乡村振兴新的增长极,实现红色遗存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惠安县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