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老区基点村调查报告
日期:2011/12/14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寿宁县老区基点村调查报告
寿宁县老促会 老区办
2011年5月
根据宁老促〔2011〕5号文件通知,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组织专人,先后深入全县老区基点村所在乡、村,走访部份群众家庭,就老区基点村几年来发展变化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寿宁县地处闽浙两省的福安、泰顺、景宁、庆元、政和、周宁6县交界的贫困山区,既是全省32个重点老区县之一,也是当年刘英、粟裕、叶飞、范式人、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常驻闽革命打游击的根据地。1932年,第一个革命武装组织红带会在寿宁大安岗垅一带成立,人员从几十人发展到一万多人。同年10月,全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寿宁特支”在寿宁城关成立,叶秀蕃任特支书记;1933年5月,闽东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寿宁县革命委员会”在赤陵洋村成立,范铁民任主席;同年6月,“中共寿宁县党部”在仙峰洋头底成立,范浚任书记;1935年5月,“中共闽东特委”在含溪村成立,叶飞任书记;8月,“中国闽东特委福寿办事处”在甲坑村成立,范式人任书记;10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省军区”在郑家坑村成立,刘英任书记兼省军区政委,粟裕任组织部长兼省军区司令员,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团省委书记,范式人、阮英平、许旺等为委员。在上述革命领导人的领导指挥下,寿宁老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全民参战,人人皆兵,为全国解放和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解放后,全县评上革命老区行政村179个,占总行政村数203个的88.2%,其中老区基点行政村8个,基点自然村68个,老区人口22万,占全县总人口27万的81.5%,被评革命烈士930人,“五老”1200人,现健在300人。
这次调查,全县68个老区基点村(含8个行政村所在地)共有1803户8237个人口,2010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264户1172人占总数14.6%,收入在2000~5000元的1404户6572人,占总数的77.9%,2000元以下的135户493人占总数的7.5%。基础设施方面通路39个村
二、主要变化
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关心支持下,老区基点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明显变化,主要表现: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村容村貌不断改观。全县8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所在地(除外山村外)全部实施了公路水泥硬化的同时,还有富加村、郑家坑、麻竹宅、铁坪、岗坪当、渔家山、福鼎洋、鼎盖梁、桐籽楼、吴家畲等10个自然村也先后通了水泥公路。行政村所在地安全饮用水基本得到解决。山坑、含溪、麻竹宅等村在全面实施村道水泥硬化的基础上,还基本实现沼气化,山坑村部份村民还装上了空调机。含溪村近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共投入资金近350万元,解决群众反响最热烈、最迫切的公路硬化、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老难题。拓宽硬化了南阳至含溪长
二是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过去老区基点村人民多以种粮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意识已基本改变,在山坑、院洋、甲坑、含溪的调查中可以看到,这些基点村农民已着重以茶叶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户均年专项收入上万元,兼发展水果、药材、毛竹、蔬菜等。初步统计,全县老区基点村几年来高产密植茶园已发展到5600多亩,其中新品牌茶叶800多亩,种植油奈、板栗等优质水果4800多亩,种植杜仲、白术、茯苓、木瓜等中药材3200多亩,饲养鸡鸭鹅黄羊等三万多只,创办茶叶、竹木、工艺、竹筷、石板材等个体联合体加工企业80多家,年创产值超亿元。同时,每年还引导2600多名劳动力(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合理流动转移,年创收2800多万元。南阳镇院洋老区基点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仅药材生产每户年均单项收入5000多元。在蔬菜种植上该村去年芋头新增600多担,增加产值7万多元。山坑村在大面积发展茶叶的基础上,今年又引进茶商创办茶叶粗、精加工厂4家,年加工茶干达6000多担,产值7000多万元,带动周边老区大力发展茶业,增加群众收入,为打造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起典型示范带头作用。甲坑老区基点村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展高产优质茶园累计达1600多亩,户均5亩,年户均单项收入8000多元,最多户达2万多元;同时,还发展果树1320亩,其中板栗1020亩,桃100亩,萘100亩,无核柿100亩,全村年果树创收50多万元;种植药材150亩,封山育林14000亩,开发新品种油茶基地800多亩,创办南山下、麻竹宅联合体茶叶加工厂2家,年加工茶干达2000多担,产值20多万元,吸引外商投资创办石板材加工厂一家,年产值30多万元;鼓励引导群众发展禽兽1.2万只,劳动力合理流动转移400多人,为我县老区经济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南阳镇含溪基点村村民主任叶恩仕今年带头投资300多万元以股份制形式创办了“含香茶叶有限公司”,年加工周边老区群众销售的茶干上万担,产值超亿元。由于老区基点村群众经济逐年发展,加上党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加强,全县90%以上老区基点村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多数老区行政村建有村级卫生所,看病难问题基本得到了缓解。同时,还采取土地免征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大投入,为全县边远偏僻的20多个老区基点村实施造福搬迁,统一规划到公路沿线新建房屋。随着老区群众经济发展,约一半左右的老区基点村农民都分别先后在城关、福州、宁德及乡镇所在地公路沿线建造或购买了砖混结构新房屋。1987年9月,王兆国原省长亲自慰问看望的缪家洋基点村典型特困户缪进禄等12户也全部搬迁下山到西浦等二级路沿线兴建了砖混结构新房屋,缪进禄一家3口也在西浦文明村里过上了幸福舒适的生活。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老区群众收入,采取国家个人联合投资开发的形式,投入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以西浦“千年名村”为中心,努力打造闽浙边界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并延伸开发含溪、甲坑、外山、杨梅州等红绿色旅游景点20多处。为吸引省内外游客,增加老区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山坑、炭山等老区基点村还对优抚对象和五保户实行集中安置,统一管理,体现了老区人民社会道德文明新风尚。
三、优惠措施
老区发展变化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关心支持,得益于省、市、县先后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我县几年来在闽委办〔2007〕54号《关于加快全省老区发展若干意见》和宁德市委制订的“老区工作八优先”等有关老区优惠政策的支持鼓励下,县委、县政府也先后制订有关老区优先优惠政策,帮助全县老区更好更快发展。一是
四、困难差距
1、发展不平衡。由于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自然村与行政村,沿海与山区,公路沿线与边远山村之间,都存在明显不同的区域特点,所以同样的政策,同样的老区基点村之间就存在严重不同的发展差距。以我县老区基点自然村与行政村对比为例,目前,还有21个老区基点自然村公路未硬化,里程119公里(其中100人以上的村达10个),还有29个村未通公路,里程约125公里(这些村多数人口偏少),这是造成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贫困差距继续拉大的最根本原因。这些至今未硬化的老区公路每公里按35万元造价,也要约超亿元,如此巨额资金,谈何容易。况且,省交通厅规定,自然村公路硬化不分人口多少,只能每公里补助9万元,其余都无法列项。坑底乡榲当洋老区基点行政村管辖的欠坑自然村,户数103户人口452人,就是因为自然村的原因,全长12公里的土路至今无法享受国家对公路硬化的支持政策,群众说,同样的老区基点村,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低人一等。由于公路等级差,来往不便,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类似这样的村其他方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犀溪乡外山老区基点行政村主村72户306人,由于近几年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人到犀溪乡所在地及城关陪护孩子上学,留在村里的人口只剩三分之一,所以在2008年全县水泥硬化时难以筹措拓宽改造资金,全长11公里,除去年旅游开发帮助硬化4.6公里外,尚差6公里至今无法硬化。这6公里当中,还要先拓宽路基至
2、全县约有7.8%的老区基点村人口收入在2000元以下,即使是在2000~50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部份,如遇到自然灾害就束手无策,随时都有返贫的危险,这些人主要是缺少中长期经济发展项目,有的只靠打零工收入维持生计。
3、由于缺乏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新旧欠债普遍存在,累计欠债达221万元,其中修公路欠债达152万元,占总欠债数的68.7%。
4、由于近几年来,全县老区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主要为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办企业,三分之一的人口(主要是中年人)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陪护儿孙念书,真正留在村里务农只剩三分之一的妇女老人,人口也越来越少,近几年农村老区基点村小学已全部空着没有孩子上学,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的一件好事,但也从中造成了当前农村经济难以发展,良田抛荒现象也较为普遍,并且出现一些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的现象。
造成以上困难差距的主要原因大体:一是地理位置确实偏远,村与村之间太分散,人口又偏少;二是村两委班子不够强有力,难以引进科学技术和发展项目;三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如火灾、风灾、水灾、病灾等等,使本来贫困的地方又雪上加霜;四是国家投入偏少,如欠坑、外山等村的公路,过去只是靠群众自力更生为主修建起来的,等级很低,当时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投入和支持,如果现在国家再没有增加投入,贫困差距将更加拉大。
五、要求建议
1、由于老区基点村都地处边远偏僻贫困山村,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区位环境差距很大,实现老区跨越发展,一定要区分不同区域,不同乡村,根据不同特点制订优惠政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绝不能“一刀切”、“一风吹”、“齐步走”。一定要在项目上、资金上重点倾斜优惠,否则,将成为一套空话,流于形式。
2、寿宁是全省重点革命老区根据地,村多面广,贡献大,过去受敌摧残严重,根据有关史实资料记载,寿宁是全省革命老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求上级尽早将寿宁县列为中央苏区县上报审批,并帮助向各级领导汇报,以让寿宁重点老区山区贫困县人民早日享受到中央苏区县或中国西部的优惠政策,以达到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的目的。
3、当前贫困山区群众最盼的还是道路硬化问题,特别是基点自然村群众。建议上级对100人以上贫困老区自然村公路硬化采取特殊倾斜优惠优先政策,取消指标限制,让老区基点自然村人民也能同时享受到国家对公路水泥硬化的待遇。
4、农村老区青壮年外出打工,城市人员节假日向往山区老区游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加大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力度,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老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建议有关部门突出重点,加大投入,让部份虽然人口较少,但过去对革命贡献大且旅游景点较多的老区基点村能与其他公路沿线、沿海地区平衡发展,如寿宁的含溪至甲坑再至外山的乡、村界红色旅游公路开发硬化及其他景点建设等,让老区人民达到增效益,得实惠的目的。
5、派省、市直单位干部进驻贫困老区村开展三年挂村扶贫,是群众最盼望最拥护的好措施好办法,建议省、市委今后在保持原来数量基础上再增加一些省市直单位到贫困老区基点村去挂钩扶贫,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