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安市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1/12/14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关于福安市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调研报告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跨越式发展,并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宁德市及我市领导都十分重视老区“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
我们结合我市老区实际情况,2010年11月20日专题编写“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建议呈报市委、市政府和我市“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要求把我市老区村跨越发展纳入全市的发展规划中,引起了市领导的关注。
此后,我们又多次研究这项工作,制定了调研提纲和方案,并进行具体分工,组织人员,深入老区村调研,全面了解各地具体情况和跨越发展的建议与意见。3月23日在下白石镇英平村召开了各乡镇分会长会议,进行传达学习和具体布置。通过二个多月来的走访、座谈和统计获取了较多的资料和数据。
福安老区分布很广,全市479个基层行政村单位,其中老区行政村430个占90%以上,内有老区基点村行政村61个,基点自然村138个。这次我们调查,基本在老区基点村自然村范围内进行。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老区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各项工作获得明显的成效
我市在“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深入实施海西和环三发展战略的重要历史机遇,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超过全省、宁德市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出预期目标7000多元;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8.7%,比“十五”末提高3.3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GDP、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财政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5.7%、24.6%、25.7%;GDP提前一年完成预期目标,财政总收入2010年达15.5亿元。
2、产业升级加快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6、54.3、32.1,二产比重提高5.3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以电机电器、船舶修造、食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明显进展,电机电器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荣获“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中小电机出口基地”等殊荣。电机电器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成为宁德市首个百亿产业集群,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 枚,跻身全国商标百强第55位。茶叶、葡萄、水产、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较快发展,“坦洋工夫”百年品牌重塑辉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作用进一步凸现,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开工、建设、投产,五年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3.41亿元,年均增长25%,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3、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温福铁路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跨入高铁时代,宁武高速加快建设,白马铁路支线开工建设,通江达海快速通道和“一港一铁二纵四横”的交通主骨架初步形成。新建各类码头6个,104国道福安段完成改造,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130 公里,建制村通村公路覆盖率98%。建成宁德大唐火电厂一、二期工程,新建2座220KV变电站、5座110KV变电站,全市电力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启动城东水厂、湾坞水厂建设,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
4、城乡统筹取得突破。确立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总体发展定位,滨海新区列入环三区域发展核心区,福安在海西和环三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化率57.85%,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市各组团面貌日新月异。以城市路网、园林景观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五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9万平方米,新建城市桥梁3座,新增城市绿地80公顷。
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白云山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九龙洞景区基本具备开园营运条件。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入选省“知识产权强县”,7家企业研发机构成为省级技术中心,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3个。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巩固,一中实现省一级达标,宁德职业技术学院获准设立。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跻身省运会十强,廉村入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坦洋村、楼下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节能减排达到预期目标,生态保护持续加强,重点流域、海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森林覆盖率60.21%。计生、殡改工作进步明显,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6、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27元,年均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69元,年均增长12.5%,基本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村宽裕型小康目标。城乡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平安福安”建设持续深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社会保持安定稳定。
<二>老区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发展
我市老区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发展,带动了广大老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市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所在地的自然村有93%以上已基本实现“五通”(指通公路水泥硬化、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58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在“十一五”期间硬化公路329公里,国家补助和群众投资8000多万元,使边远地区老区基点村人民梦眛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男女老幼无不欢欣鼓舞。如范坑乡的毛家坪、山岫宅、康厝乡界竹、宋家、西铭等村,道路硬化后生产生活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如界竹行政村230多户仅种植茭白300多亩,年产茭白万余担,由于通村公路全长18公里硬化,交通方便,福州、浙江等地客商来收购,每亩增收2000多元,共可增收60多万元。还有95%以上的农户种植太子参,山区老区群众收入有大幅度增加。这也是道路修通硬化以后所获得,全市60个老区基点村(缺甲甫村)“十一五”初期人均纯收入3665元,“十一五”末期2010年人均纯收入6289元,增加70%。还有饮水工程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有45个村已重新修建新的饮水设施,在水利部门和村干群众的努力,改变了原来水管年久失修或水源枯竭而造成饮水难的问题。如溪柄镇立新行政村,在老促会的牵线搭桥下,2009年投资20万多元,挖井二口,增加水源改造旧自来水,使全村新盖的房屋也安装了清沏的泉水。有线闭路电视将近半数村开通,看上了数字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在老区基点村设置,平原和半山区的村都已较完备。文教、卫生方面,由于折校并校以后,集中办学老区学生的成绩确有较大提高,仅观里村近年在校大学生就达70多人。多数老区基点村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潭头镇后洋老区基点村等地,“十一五”期间实现“五通”出现了聚媳妇多,购置电器多的幸福景像。特别是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对老区广大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老区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生产和生活获得了显著提高和改善。
<三>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农村建设
老区基点村通过各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海西建设和环三建设中以项目带动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如赛歧镇狮子头村是土地革命时期叶飞同志脱险的地方,“十一五”期间经过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原来稻田改种巨峰葡萄,增强了农民收入,扩大了村办企业,企业做强做大,工业发展又反哺农业,全村经济繁荣,新村建设日新月异。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7亿元,也是我市二个省级文明村之一。甘棠镇观里村是土地革命时期,安德苏区的中心,“十一五”规划时期通过市老促会挂点,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水、电、路、校、村委楼、安德纪念园等较大项目建设,全村种植新品种茶苗300多亩,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又如下白石镇英平村,晓阳镇首洋村、潭头镇下洋村等不少老区基点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有50%以上的农户住上新房,村容村貌美化、绿化,通过“三清”“六改”环境卫生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全面建设小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目前老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安土地革命时期是闽东革命的中心和发源地,革命斗争时间长、贡献大,受敌摧残重,革命活动直至解放,红旗不倒。解放后,全市老区自然村1886个,其中老区基点村238个。60多年来,自然村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2009年市民政部门的调查,全市自然村仅有1760个,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地理、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小村逐渐消失。如范坑乡古岭宅行政村总共106户,解放初期有13个自然村,现在只有9个自然村。另有犁头丘、荒田仔、狗头岗、太阳岗等村已无人居住。还有城阳乡的后楼、堵坪坑行政村的蛇皮坑、顶桐里村也已消失。至目前全市老区基点自然村实有211个,18953户76500人。其中经上级确定的老区基点行政村61个,辖有老区基点自然村138个(另60个非老区基点村不计在内)按2011年5月统计总户15438户60691人。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1、道路硬化建设方面:现有58个老区基点村行政村所在地的自然村硬化公路328.96公里,尚有3个行政村所在地30公里没有硬化(即古岭宅、岗头、甲甫三村)。4个行政村所在地部分公路16公里没有硬化。如下白石镇英平村70座新盖房屋“造福工程”点,松罗乡古厝村没有连接至公路,溪尾镇新洋村,溪潭镇磻溪村等目前尚没修建完善。
还有较大的自然村46个村,急需进行水泥硬化
公路硬化方面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地方,就是赛岐镇泰康、桃洋、郭厝坪等老区基点村及一般老区村10多个行政村,人口数万人,居住高山岗顶的地方,虽有硬化公路,但是到赛岐要绕道松罗、溪柄或溪尾、湾坞路途70至80公里以上,且多高山峻岭,属行车难的地方,比到宁德、福州还难还慢。本可建一条从赛岐直达该村的公路,全长10多公里,多年前就已拟议,工程叫喊了十多年尚无法开工。据了解沿线象环、青江的一段因征地难等问题,而迟迟没有解决。各村在道路的硬化建设中,存在资金困难,负债现象严重。据了解村级欠债600多万元,村干部到春节前要躲避债务十分难为。最近,我们到桃洋行政村调查村两委干部因硬化公路欠债15.8万元,被工程队告到市检察院,去年市政府专项补助该村老区转移支付资金8万元,开支村内饮水工程3万元外,余下5万元全部送还工程队,工程队还不满意,才到检察院控诉。经检察院审查后,村干部未占用公款,确因村内经济困难无力偿还。
2、人饮工程方面:61个所在地村目前已建有卫生饮水的45个村,尚有16个村存在困难。其他老区基点村较大自然村尚有60个村饮水困难未解决。
3、有线电视方面:这是一项老区宣传方面十分重要工具,也是群众文娱活动和精神食粮方面必不可少的设施。从61个行政村所在地统计,只有20个村开通有线电视,其他都未开通。群众只依靠卫星接收三五个频导收看。较多自然村连卫星接收装置都没有。
4、电话信息工具方面: 2005年以后通过全市“五通”多数村安装固定电话,随大部分劳力和群众外出务工经商,电话数量减少,目前61个村仍保留1900多部,多数人还拥有手机,通讯信息工具较完备。但偏僻山区村庄存在接收信号差的现象。
5、文教、卫生方面: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仅有18个村保留低年级小学18所,但学生数和教师数也很少,每校学生10至30多人左右,高年级学生都到乡镇所在地中心校或外村完小校学习。尚有43个村没有小学校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许多七、八岁小学生上学要走10多公里。寄宿、寄餐生活自理,诸多方面仍有较大难处。
61个村仅有简易卫生所30个,大多是旧民房的医疗室,只有3处设在新建村委楼或新房里。设备简陋或缺医少药的困难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许多无卫生所的村庄,如城阳乡后楼、堵坪坑、荷洋。多数因外出人口多,老人、妇女留守人员看病难、看病贵等。还有长病、疑难病人拖累、苦不堪言。
<二>、群众收入存在较大差距
1.人均纯收入情况
按61老区基点行政村最新调查统计:(包括自然村)五年来(“十一五”期间)人均纯收入2006年为3665元,比2005年增加10%;2007年人均纯收入4134元,比增11.3%;2008年人均纯收入4866元,比增11.9%;2009年人均纯收入5460元,增幅12%。2010年“十一五”最后一年人均纯收入6289元,增幅13.1%。比“十一五”开局年人均纯收入3665元增2571元,比增70.1%,由此可见“十一五”期间我市老区基点村群众经济收入连年增加,生活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但比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7027元,尚差738元,差10.5%。这说明老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
2.经济收入分类情况
全市老区基点村中,经济收入分好、中、差三类:以“十一五”最后一年(2010)年统计,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好的人均纯收入7027元以上的12个村,占19.6%,中间的人均纯收入5000-7027元的23个村,占37.7%;差的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26个村,占42.6%。其中收入最低的小岭村仅3996元。上述经济收入差的村还有三分之一。
3.扶贫开发实施情况
调查情况来看人均纯收入掩盖了贫困面:全市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2010年统计,15438户60691人。其中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6276户占40.6%,21859人占36%;人均纯收入2000元至5000元的7047户占45.6%,30936人占50.9%;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2115户占基点村总户数的13.6%,人口7896人占基点村总人口的13%。这些户多数是农村中“五保户”、“低保户”、病灾户等。如潭头镇上坪洋村356户,其中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114户占32%;这些户除五保户、低保户外,村民林起旺家5人因妻长病影响家庭收入,村民钟成英家5人,因夫故,子念大学而贫困。范坑乡古岭宅行政村106户,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3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5.8%,情因地远人稀,贫困地区,找不到老婆的多、单身多,其中五保户19户,其他贫困户也有19户。如孤老缪步溪、叶国生等人,都是60岁以上五保户。但也有贫困户杨清松一家7人,本人40多岁,父母老残,妻子患病动手术,劳动力很差,家中十分贫困。这些村贫困面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在省地市挂村扶贫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松罗乡柳溪、后溪村、甘棠镇春雷云、潭头镇汾洋村等省、地、市挂点扶贫后,基础设施完善,面貌焕然一新,并通过“造福工程”获得安居的也不少。
再如我市著名的偏远畲族老区基点村竹洲山村调查。全行政村辖有上竹洲、下竹洲、十二泡、三弯、屏峰山、曲坑、石厝下七个自然村,曾是闽东土地革命时期和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老根据地,被敌烧、杀、抢“三光”政策的严重摧残,解放后,虽经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建设,但仍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2007年开始 “造福工程”搬迁到穆阳镇郊区,现已搬迁49户200多人。搬迁出来的人主要靠城镇务工收入,2010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到上海、广州、福安等地务工的50多人,收入较高),得到了安居乐业,水、电、路、电视和生活用品、医疗、教育等方面已基本解决,还建了新村委楼一座。尚余37户103人,五保户、低保户、经济困难无法搬迁。这是“造福工程”的老大难户。尚有部分村存在难啃的搬迁户。
三、对“十二五”跨越发展的建议意见
<一>、依靠党的领导,实施老区村跨越
福安老区“十二五”跨越发展工程主要依靠是党中央和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依靠福安市委、市府和我市各级党政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依靠全体干群的努力奋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政对农村的惠农政策和对老区的优惠政策及倾斜照顾。
同时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大干开局之年,打好五大战役,为“十二五”目标实现打好基础。我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如下目标,工业产值规模以上从现在的年300多亿元逐年增加,到“十二五”末期要求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0亿元。还有农村四大特色产业有茶业、葡萄、水产、畜牧等。市财政收入去年达15.5亿元,至“十二五”末期要求实现收入50亿元。这些重要因素都是老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坚强支柱和后盾。“十二五”规划五年后要求人均纯收入增加翻一翻,即达到12382元,年增20%。城镇医保参保96%以上,新农保97%以上,农村社保8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以上,还有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万亩,森林覆盖率69%,完成省和宁德市下达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能源消耗降低的任务。以上这些目标确是使人振奋,推人奋进。老区村更应努力跟上,不拖全市的后腿。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十二五”时期一项重大任务。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老区村跨越发展的首要前提: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综合产能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高产、优质、高效。据这次调查了解,目前,全市有各项农业合作社572个,按照合作社章程要求,全部经过工商部门批准登记。61个老区基点村中由各村联系和协调组成的各类生产合作组织67个,经营各种茶、果、林、生态农业及各项种、养、加工业,这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起点,应该给予大力扶持帮助。从管理上、经济上都要大力予以帮助和投入,并逐步支持发展壮大。如松罗乡柳溪老区基点村2010年已建立5个合作社,大的有30多户、小的10多户。从去年以来,已投资数百万元资金。其中一个生态园林合作社已自筹投资80多万元,育有生态园林400亩、桃30亩、葡萄60亩。还有种植水蜜桃、杨梅、巨峰葡萄、弥猴桃等等。仅老区松罗乡合作社37个。目前高山上仅种植葡萄已达4000余亩,产量高,糖份多,口味好,价格高,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其他还有各项种、养、加工业的合作组织效果较佳。如潭头镇鹅山村209户873人,去年7位农民成立合作社,已投资70多万元,创办茶叶初制厂和精制厂,主营红茶加工。赛歧镇泰康村成立茶叶合作社,去年利润收入100多万元。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
2、严格保护耕地,建设旱涝保丰收的农田。我市老区耕地少,尤其是良田,由于劳动力外出,山区、半山区老区村耕地抛荒现象较多,偏僻山区稻田荒芜多。如溪潭镇磻溪村荒芜山田300多亩,城阳乡荷洋、后楼等村荒芜一半。因此,(1)必须鼓励群众整理复垦耕地,提高粮田的复种面积,增加农业发展。(2)认真落实种粮的优惠政策,有的回乡种粮农业开发大户,要求种粮优惠补贴落实到现在实际耕种者头上。改变原耕者有种地未种地平均补贴的做法。(3)有些外出农民工城镇务工发展有困难,愿意回乡务农,缺乏农业成本回不得,要求国家给回村务农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回乡。(4)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和保险制度,不少村反映贷款难,或多贷难(仅限三五千元)。有些大型场、厂所需资金较多,要求多贷款。还有农保、医保、财产保等要求全面覆盖。(5)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如水利和机耕道建设。尤其是修建大片农、林、茶山和荒地的水利、机耕道等有利耕作和垦复。(6)做好防灾减灾,目前农村兽害多。中央台广告“人猪争粮”野猪毁坏成片庄稼、损失严重,请求上级采取措施解决。
3、全面建设小康,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我市在“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有“六个新”:一农业发展突显新特色;农民增收柘展新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农村风貌突现新变化;民生工程建设呈新亮点;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跃上新台阶。新农村建设已进入正常轨道运作。但也存在困难和差距:一是新农村建设进展不够平衡;二是个别地方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靠、要的思想);三是农村发展步伐有待进一步提速(要有超前意识);四是农村“七通”工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电视光纤联网农电改造等)。
在此“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健时期。要继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振兴“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展“创新争先”,围绕20字方针,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现化农业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点,以点带面,加大建设的力度,按照“突出重点,把握特点,狠抓难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一是狠抓生产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二是加快村容村貌整治步伐。三是努力构建“环三”核心区和白云山景区和红色旅游景区走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五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升村级班子工作合力。六是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检查督促。
<三>、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
在发展老区建设中,要继续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落实惠农政策方面。中央每年开局都发出1号文件,强调搞好“三农”的发展。我市几年来年除减免农村各项税费以外,投入农村的资金不少,仅2010年投入农村各种资金达1.6亿多元,另外农民购买电器补贴74818台,金额1970.6万多元。种粮补贴1583万元,补贴面积33.48万亩,每亩27.27元。还有种茶、种果、种林等补贴。有力支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对老区而言,还要更加突出。如溪柄镇是我市老区的重点,是全市农田保护区,要办工厂企业和工贸开发占用土地都无法批准,所以,制约了该镇财政和企业的收入,比其他工贸发达的镇就显得困难。因此,要求工业反哺农业的意见较强烈,要求拨专项资金列镇财政。还有山上的老区乡镇,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2、老区专项支持方面。2009年元月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采取六项重大措施支持老区建设。其中决定给60个老区基点行政村每村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资金8万元(内10个市领导挂点村每村加2万元),共下达支持项目资金500万元。另4个行政村革命统传教育基地每村3万元。上述资金于2010年全部下达到村,这次我们调研了解这项资金对老区的支持起了很大的作用。大部分投入各村村委楼,村内道路硬化,饮水工程及发展生产和建设之用。收到了较大的效果,老区群众十分感谢上级的关怀和支持。要求这项做法继续采用,应严格管理,强力检查督促。中央每年给老区专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尽量落到基点村。为老区跨越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加强分类指导,力求同步发展
1、经济收入差的地区主要是边远山区贫困的村庄。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不快、实力偏弱的经济欠发达村。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中,如古岭宅、竹洲山、岗头、堵坪坑、后楼等20个行政村,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村人口外出多,经济收入少,农户贫困面大。重要的问题是道路还没有硬化或已硬化,路途遥远的村。如古岭宅村,我们认为市委、市府和交通部门,去年以来已决定修通硬化八斗至古岭宅村12公里的连接寿宁县公路,这是重要的决策。此地是我市管辖的最北村庄之一,地域广阔,林木多、山地多。道路硬化修通后,成为福安、寿宁、太顺三县的结合点。这些村虽然人烟稀少,可辟为林场或引导企业家投资集体专业合作社的结构开发,群众可用山地入股,国家投资经营管理,保留村级建制,长期发展建设。采用新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开展多种经营。
2、经济收入中等地区指半平原、半山区的村庄。驻村人口户数半数左右的村庄。仍要巩固和维护“五通”设施,也大力提倡发展各种专业性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茶、果、药、以及生态园林及养殖业、加工业等。这些老区村庄,也需要国家从老区转移支付的资金中加大投入,解决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调整好产业结构,增强新的品种和名、优、特的产品,增加群众收入,赶上发达地区。
3、经济较发达地区指平原或沿海较发达的老区村。如溪柄镇的立峰、赛岐镇狮子头、甘棠镇英歧、下白石镇英平、顶头、大梨、行洋等好的老区行政村及自然村,以科学发展观巩固和发展村办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发展项目,巩固发展大宗农业产业,如葡萄、海产养殖等。对船舶和各种工厂企业尽力扶持,从更高层次的起点上创新,改变发展模式。
<五>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决心和力度
经过近几年的投入,老区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老区农村小学折并校以后路途遥远的村上学难,寄宿简陋、生活条件差。卫生所、文化室缺乏设备、场所破烂等,要求五年内加大力度建设发展完善。公路硬化建设方面:尤其是2005年以前修建的村级公路多数路面只有3.5米,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不适应目前发展的需要,要求拓宽加大。61个基点行政村有20个村,共有120公里,每公里需支持15万元,共需补助1800万元,分年帮助解决。
<六>改善民生事业,保障安居乐业
我市造福工程17年来,共动迁860多个自然村(其中老区基点村自然村200多个),户数11261户,人口53234人。有的小村已全部获得解决,有的尚有一半左右的村庄,或一半左右的户数人口尚未解决。其中老区基点村有2000多户特别困难户无力搬迁,属于老大难的难啃户,应大力支持五年内帮助解决。同时要继续加大沼气工程、社会福利、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力度,搞好安居保障房建设,努力化解村级债务,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民政部门、乡镇、村、社会贤达投资多建养老院、福利院,多收容老区贫困老人入院。
<七>解决特殊困难,帮助贫困“五老”
老区是历史的产物,是政治的产物,存在一定的特殊困难问题。如“五老”(老游击队、老交通员、老接头员、老地下党员、老苏区干部)及失散老红军、老烈士家属等,实际是“七老”,全市约6000多人。这些人有的是本人,现在为数不多,年高体弱,需要照顾,安度晚年,解决其生活和疾病问题,有的虽有定期补助,但金额不高,仍不足维持生活要求每月提高补贴费200元。有的是直系亲属存在困难问题。如闽东革命领导人施霖烈士的孩子施程(溪柄镇田头岗村)现年老多病,房屋破烂,居住危险,需要帮助解决。还有烈属“五老”后代困难的较多。类似这种情况要全面调查摸底,帮助解决,让有功之臣的后代也能享受改革开放和共产党领导60年来的幸福成果。从中央拨付的城市和农村住房改造和财政转移专项资金中划出部分帮助解决。要求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继续实行省、地、市、帮扶挂点和百企联村的扶贫开发,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许多村群众迫切要求单位挂点帮扶。
<八>抓好老区宣传,促进跨越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特别要进行老区宣传。宣传“饮水思源”不忘老区。不能以为老区是过时的事。要以开发建设“红色旅游”的资源为契机,加大资金的投入,把我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红色景点系统地、连片地开发起来,多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更好地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优良传统的教育,把搞好红色旅游和宣传老区结合起来,提高意识,既是宣传老区又是增加老区经济收入,建设好老区的一项重要途径。同时对革命老区纪念物、“标念物”150处要求拨款保护维修。
<九>列入苏区待迂,增加财政投入
要求给予闽东老区中央苏区待迂。土地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革命的中心和发源地,闽东苏区的发展牵制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引来十多万反动部队和飞机到闽东老区进行狂轰乱炸及进行“三光政策”的严重摧残,福安首当其冲。根据闽东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作出的类似中央苏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以及闽东老区所处的欠发达状况,要求给予中央苏区待迂,每年给予安排中央财政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以进一步加快我市老区的发展。
在“十二五”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深入学习和贯彻闽委[2011]30号文件精神,突出两种意识,牢固树立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发扬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切实加大规划、计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对老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夯实老区发展的基础,推动和加快我市老区村整体的跨越发展。在老区村跨越发展中,我们也要围绕我市的发展定位,即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工贸旅游城市的总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保障,充分把握“环三”先进产业基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建设海西大通道东北翼中心枢纽和滨海滨江的山水园林城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