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1年

跨越发展,老区基点村是重点

日期:2011/12/14        来源:宁德市老促会        点击数:

跨越发展,老区基点村是重点

——关于老区跨越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宁德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11011

 

宁德市是全国的重点革命老区,所辖九县(市、区)均为重点老区县(市、区),老区是宁德的基本市情。目前全市共有124个老区乡镇1896个老区行政村,老区重点村1222个,老区基点村687个(其中老区基点行政村161个)。省委、省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决定组织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老区村要实现跨越发展,老区基点村是重中之重。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会会同市老区办,对全市687个老区基点村及70个老区自然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初步探讨了我市老区基点村跨越发展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意见。

一、基本情况

(一)老区基点村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687个老区基点村及70个老区自然村大致分为三类:

1、发展较好的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有83个村1353951955人,占以上村总数的10.9%。此类老区村均形成支柱产业,经济基础较好,农民收入较高、村财收入稳定。

2、发展一般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 ~ 5000元,共有635个村25626115271人,占757个村总数的83.9%。此类村,支柱产业不明显,创收手段比较单一,农民收入没有大幅度提高,村财收入也比较困难。

3、发展较差的村。这一类型的老区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757个村共有39个村389014340人,占总数的5.2%,这些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基础较差,人均收入偏低,无固定村财收入。

(二)老区基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757个村公路已硬化283个村914.4公里,未硬化327个村841.85公里,未通公路的147个村437公里。实施安全卫生饮用水工程的有236个村,占31.2%,未实施安全卫生饮用水工程的有521个村,占68.8%。修通有线电视工程的154个村,占20.3%,未通有线电视工程的603个村,占79.7%。安装固定电话9298户,占21.6%。有卫生所的113个村,占14.9%,无卫生所的644个村,占85.1%。有学校78个村,占10.3%,无学校的679个村,占89.7%

解放以来,中央、省、市都出台了多项加大老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老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老区经济显著增长,老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老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老区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老区社会事业日趋完善。但是,当前老区乡村特别是山区老区乡村,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远,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缺少挂钩帮扶,生产、技术、经营缺少指导,同时部分两委班子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发展生产、改变面貌的能力。老区农村特别是老区基点村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问题

1、发展不平衡。

同是老区乡村,沿海与山区、公路沿线与边远山村之间存在明显不同的区域特点,所以在同样的政策背景下,老区基点村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沿海老区村发展立地条件较好,经济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很好的成效。而那些发展滞后的老区村多分布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实现脱贫致富难度较大。如霞浦县,2010年人均纯收入6943元,全县140个老区自然村(含基点村),人均纯收入为4648元,大大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沿海三沙、沙江、长春、下浒、海岛五个乡镇19个老区自然村15102人的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但只占全县老区自然村总人口的24.66%。人均纯收入2000 ~ 5000元中,3500元以下的居多,崇儒畲族乡17个老区自然村(含基点村)10334607人,2010年人均纯收入仅2900元。福鼎市革命策源地筼筜村,1500多人,人均16000元。周宁县咸村镇车盘村天山基点村,人均仅1900元。贫富差距很大。

2、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反映强烈的主要还是路、水、耕、读、医、养等问题。

1)道路硬化少。老区基点村基本属于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山高路远、交通困难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寿宁县有21个老区基点自然村公路未硬化,里程119公里(其中100人以上的村达10个),还有2个村未通公路,里程约125公里。山区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造成发展滞后、贫困差距继续扩大的最根本原因。

2)饮水困难。各县(市、区)普遍反映安全饮用水问题较大。大部分老区基点村,前些年修通的自来水工程存在水管老化破损,没有蓄水池、过滤池等问题,有的无法通水,有的水质不达标。

3)耕地抛荒严重。由于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加上生产资金短缺、缺少耕牛和农机具,以及野猪为害收成不好等原因,老区农村耕地抛荒现象普遍存在。

3、民生问题较多

1)电视信号覆盖率低。目前全市仍有603个老区基点村(自然村)不能收看到有线电视。有的村只能收看3 ~ 4个频道,且图像不清晰、信号不稳定。

2)留守老人病患堪虞。由于壮丁外出打工,儿童外出念书,妇女离家陪读,边远老区基点村多数只留下老年人,生产生活存在许多问题。蕉城区洋中镇章后村,全村172520人,目前留村的只剩下高龄独居老人20多人,没有学校和医疗站,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得不到应急的医疗,独居老人精神寂寞,失去家庭关爱。老人生病,有子女的从几十公里山外带药来探病,没有子女的只好拖着。霍童镇后洋村一位汤姓老人,子女外出,自己病逝家中,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3)财才两乏,自我发展能力低。老区基点村村财普遍空壳,有些村还超财力搞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负债累累。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成本高,难以留住人才,包括农业技术人才、教师和经济发展带头人等。既缺钱又缺技术,不少村级组织没有活力,自我发展举步维艰。

三、扎扎实实解决老区基点村的一些问题

当前,省委、省政府继十二五发展规划之后又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制订了明确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目标要求,通过完善老区基础设施、改善老区民生建设、支持老区农业发展、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等措施政策,全力加快老区发展建设。我市也将出台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革命老区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这是老区发展尤其是老区基点村跨越发展的极好的历史机遇。我们认为老区基点村发展当前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筹计划,重点扶持老区基点村发展。

贯彻老区优先、倾斜支持、分类推进的原则和政府主导、部门帮扶、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每年重点解决一、二件老区基点村的问题,改善老区发展环境,提升老区民生服务水平,增强老区发展活力,促进老区基点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同步增长。

要加大投入。对老区基点村(全市687个)实施特殊优先政策,可以参照中央苏区待遇,由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从转移支付资金中拨出一块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老区基点村建设项目。要加大补贴比例并逐年增长,对于地处偏远、人口又少的老区基点村,如果没有加倍投入,是极难改变面貌的。

2、完善设施,改善老区发展环境。

要着力完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老区基点村基础设施建设遗留的债务问题。将687个老区基点村道路硬化工程、安全饮用水工程、造福工程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一是对里程短、人口多(30100人以上)、受益面积大的老区基点自然村道路进行硬化,对里程长、人口少(30100人以下)、效益不明显的老区基点自然村实施造福工程。两项工程应统一进行规划,分年度实施落实。扶贫部门应将老区基点村造福工程进行单列,提高补贴标准。迁居的新村要沿用原村名,保留老区基点村待遇

二是加快老区基点村饮水工程改造进度,将该项工程列入国家水利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尽快解决老区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三是加快建设老区农村数字电视网络和地面卫星接收站,提升老区群众生活质量。

3、加快转型,增强老区农业产业生产活力。

要着力扶持老区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稳定粮食生产,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老区农业综合产能和市场竞争力。引导扶持特色经济、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老区经济发展活力。

要注重培育老区村龙头企业、支柱产业,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老区农业转型升级。

对耕地抛荒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发动企业家、农业大户进行规模开发、立体经营,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改善民生,健全老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老区对教育、科技、医疗等方面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整合共享城乡教育资源,提升老区教育质量,支持老区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行教师特岗补贴,解决老区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加快老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老区基点行政村建设标准化卫生所,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落实乡村医生的补助和扶持政策,并组织乡(镇)村医生对老区基点村开展定期巡诊,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

提高对“五老”人员的生活和医疗补助水平。推进政府养老和社会养老并举发展,加快老区农村养老院、敬老院建设,加大养老院、敬老院资金投入,加大实施老人集中供养和托管的进程,解决老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5、建立机制,加强老区村级班子建设

要加强老区基点村组织建设,提高村主干补贴标准等待遇,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老区村干工作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动力,加快老区建设步伐。

实施老区村跨越工程,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切实解决老区基点村的问题,这是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基点村群众参加革命和为之牺牲的人数最多,遭受烧、杀、抢、掠等摧残最惨重,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最大。可以说,老区基点村就是共和国的摇篮。由于地处偏僻、分散,生产、生活环境恶劣,以往的帮扶有不少鞭长莫及的地方,所以发展变化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让受苦最多、牺牲最重、贡献最大的老区基点村人民,早日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享革命胜利的成果,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如今,各级党政已有这个能力并且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基点村的问题了。我们坚信,只要下大决心,全社会共同努力,革命老区跨越工程发展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