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 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日期:2024/5/31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福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和红色旅游
根据《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印发<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方案>的通知》(闽老促[2024]6 号)文件,以及宁德市老促会的部署,福安市老促会组织人员深入老区乡村,并走访市文体和旅游局、宣传部、党史方志室等单位,了解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福安是省重点老区县(市),全市22个乡镇(街道)皆为老区,老区建制村(居)达453个,占全市建制村(居)的93%,老区基点村61个,占宁德市的三分之一。福安是闽东革命的中心,闽东苏区是红军长征前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存的全国重要根据地之一,是福建省新四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邓子恢、叶飞、陶铸、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武装斗争。兰田暴动、甘棠暴动、赛岐暴动、分田运动……革命根据地风云激荡,从土地革命到三年游击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以福安为中心的闽东苏区革命斗争波澜壮阔,从未间断,有着“23年红旗不倒”的美誉。据统计,福安共有4800多名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有2393人被追认为烈士,占宁德市的1/3;留下了厚重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被誉为“闽东延安”。2020年通过专项普查登记全市22个老区乡镇136处红色文化遗存和126份档案资料。其中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4处、宁德市级红色文化遗存65处(72个点)。闽东苏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14处被列入国家、省、宁德市、福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处列入省、宁德市、福安市党史教育基地。闽东苏区纪念馆被国家、省老促会授予红色场馆“老区精神教育基地”和授予全国妇女教育基地。
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经验与做法
(一)强化高位推动,让红色文化遗存“留下来”。福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专班工作领导小组,凝聚工作合力,把遗存保护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纳入《福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福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和地方国土空间规划、旅游产业发展等规划中,实现红色遗存与规划方案有效衔接、多规合一。印发实施《福安市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实施计划》《福安市红色文化遗存普查工作方案》《福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安政办规〔2023〕2号),按照时间阶段,持续开展实地普查、保护公布工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保护红色革命文物的良好局面。近几年来,总的在红色文化遗存上投入1500多万,先后完成贫农社旧址、店前詹建忠烈士故居、革命老妈妈潘玉球故居等旧址修缮施工,推进斗面村革命旧址、黄烽将军故居等保护修缮工程实施。
(二)开展摸底调查,让红色文化遗存“亮出来”。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文体旅游部门联合多部门开展实地考察,2018年完成17处红色革命文物遗存、遗址挂牌立碑工作。2020年围绕全市红色文化遗存,扎实做好信息收集、甄别、调查、勘探和普查成果整理、阐释工作,按照时序进度完成全市22个乡镇136处红色文化遗存专项普查和126份档案资料梳理。65处(72个单体建筑)遗存列入宁德市第一批红色文化遗存名录。近三年通过整理报送,34处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分别列入第一、第二批省革命文物名录。完成泰康惨案旧址、荷洋革命长厝、观里村革命旧址等5处红色文化遗存的文物级别提升工作。以遗存普查成果为契机,深入校园举办线下“红色文化遗存普查成果展”,进一步点亮福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灯牌。
(三)实施防护工程,让红色文化遗存“醒过来”。为进一步做好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按照“属地政府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使用人直接责任”,成立文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以现状调查形式,明确实施对象,遵循“抢救第一,预防为主”原则,分批分阶段实施安全防护、抢救性修缮工程,相继启动狮峰寺(红带会总部旧址)、斗面村四座革命旧址等6处遗存单位的防护和修缮工程。完成革命老妈妈潘玉球故居、店前詹建忠烈士故居、九家保纪念碑等18处红色遗存单位的电气线路改造、抢救性修缮、整治提升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投入680多万用于实施防护工程,极大提升遗存现状和展示水平,使遗存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健康传承。
(四)打造红旅产业,让红色文化遗存“连起来”。通过构建红色旅游产业体系,让福安市众多红色遗存资源以“抓两头、带中间”为原则,积极挖掘城阳棕树山红色革命遗迹,打造特色旅游景区,依托溪柄镇斗面村、山下村、立峰村等老区基点村资源,全力构建以柏柱洋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为主的“闽东苏区首府”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并重点打造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在内的“一馆两堂三再四址五讲六重”的特色发展之路。投资近亿元建设溪柄闽东红色一号线。3A级旅游景区溪柄镇柏柱洋红色茶旅线路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并通过创新升级将福安市47个老区村的红色旅游参观点串珠成链,推出全年十二月游红色教育研学习示范线路,以一堂堂“行走的党课”,讲述着一帧帧“红色的故事”,到溪柄镇斗面村、社口镇坦洋村等老区村开展研学活动,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助力老区村开发建设。同时,结合推出“重学党史、重温入党誓词、重走红军路、重唱红军歌、重吃红军饭、重穿红军衣”等系列实践活动,分批次组织镇村党员前往柏柱洋革命文物旧址开展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课堂延伸至户外。借助新媒体平台,结合红色教育旅游线路,打造“企业+老区村”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工作经验被新华网、《闽东日报》等媒体宣传转载。
三、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福安市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开发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专项经费短缺。一方面,红色文化遗存整体经费投入不够,导致一些红色文化遗址至今仍处于闲置状态,部分革命遗址、旧址年久失修,甚至有损毁迹象,急需维护;另一方面,各级经费投入分布不均,导致由国家、省级和宁德市级财政支持的红色革命遗址能够开展比较有效的保护,而大部分红色革命遗址囿于地方财力限制,仅依靠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个人筹措资金,难以满足遗址日常养护需求,保护管理问题存在短板。
(二)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难度较大。从分布情况上看,福安市红色文化遗存共有65处(72个点),广泛分布于11个乡镇(街道),涉及58个行政村或居民社区,总体分布呈点多线散的特点,导致集中连片开发利用难度大;从地理位置上看,半数旧址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多位于偏远山区地带,交通不便导致日常维护困难;从建筑结构上看,红色文化遗址多为土木、砖瓦结构,建筑年代久远,常年受风雨侵蚀,保护修复难度大;从群众的配合度上看,部分群众不能充分认识到红色遗址保护的重要意义,导致个别遗存旧址保存状况不佳,如,松罗乡孟尾村中共福(安)霞(浦)边区县委员会旧址在普查公布前,大部分被村民占用,建设民房。
(三)红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不够。一是展示形式较为单一。红色文化景点、旧址内部展陈形式单一,生动性、互动性不强;可移动文物展陈方面,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尚未全面铺开。二是转化利用成效不够显著。福安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溪柄柏柱洋是是红军长征前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存的全国重要根据地之一,被誉为“闽东延安”。但福安市的红色遗址大都位于农村偏远位置,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开发,出现游客稀少、财政投入收效甚微的局面。三是宣传推广的覆盖面不够广。虽然举办了闽东非遗文化周、柏柱洋红色文化周等红色文化活动,创作了电视专题片《红土地印记》、大型纪录片《千里赛江行》《红色闽东行》、微电影《九家保》,编写了《福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福安人民革命史》《红色玉球》等图书,编绘了《叶飞狮子头历险记》《马立峰》《阮英平》等漫画小册,积极接待央视《文明密码》《中国影像方志》等栏目来福安取景拍摄红色文化,着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推广。但就本地群众的反映来看,仍与预期的红色文化家喻户晓的目标存在差距。
(四)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目前,福安市从事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专职从业人员较少,革命遗址的保护大都基于乡镇和所在村(社区)进行管理,未设专门机构,无专职讲解员,管理员大都由村干部兼职担任,村内群众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不高,故保护、传播效果参差不齐。同时,当前福安市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较为匮乏,无相关专门性人才对红色文化调研进行指导研究,且相关人才培养渠道不明,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
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建议
(一)健全“保管用一盘棋”的领导机制。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议按照上级文件部署,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革命遗址保护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指导,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科学化、常态化的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工作机制。建议上级相关部门按照省统一标准进行认定,做到革命遗址普查一个不掉,经普查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及时入库。根据遗址情况,分清权属,进行分类综合保护,挽救不可再生的革命史迹。同时,应将革命遗址保护开发与红色旅游发展地方经济进行统筹考虑,建立健全相关宣传机制和维护机制,结合法律法规,对于违反遗存保护相关法律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需建设良好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在遗存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做到无障碍合作,切实提高遗存保护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遗存保护工作水平。
(二)完善“一条龙”的资金配套。福安是重点老区,建议上级在老区专项资金中给予福安重点扶持。一方面,建议各级有关部门加大对文化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本着“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逐步加大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专项工作经费的安排,将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列入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省、宁德市每年安排1至2个红色革命遗址点进行重点修缮;另一方面,可通过多渠道筹集保护、开发、利用经费,加大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经费投入,建强资金链。
(三)强化多元化的宣传引导。在红色遗存保护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打通各类宣传渠道,创新方式方法,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元化的信息输出,对遗存保护管理知识进行深入宣传,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管理工作中来,进一步增强社会整体红色遗存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确保红色遗存保护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四)建好一支实力过硬的工作队伍。要在根本上提高工作队伍的实际工作水平,要面向社会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组建一支实力过硬的团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革命遗址管理人员、讲解人员、导游人员的培训,经常开展业务培训,通过组织研讨会以及考核培训的方式,让工作人员了解革命遗址、红色遗存等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保证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五)加强革命遗址+红色旅游融合工作。发挥全市红色文物资源优势,助推旅游业大发展。实施文物建筑阐释与展示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展示我市红色革命遗址建筑文化;推介一批优秀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红色文化展示场馆,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各红色旅游景点要培养一批能说会道的乡土讲解员,以生动感人的讲解吸引人感动人。深度打造“红色培训+研学教育”。重视红色体裁影视作品创作,录制一批红色歌曲,丰富红色文化载体,使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续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努力做大做强我市红色旅游产业,促进福安老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