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4年

永安市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 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日期:2024/5/31        来源:三明永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永安市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为认真落实省委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和三明市委“四领一促”工作要求以及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印发《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方案》的通知精神,推动永安市委“爱拼敢赢”专项行动,促进我市红色遗址保护利用。我市2024年4月下旬组织文体和旅游局、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老区办、永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等4家部门(单位)联合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安砂、西洋、洪田、小陶等四个乡镇进行调研,通过现场调研及组织与乡镇领导及老区村村主干开展座谈等形式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永安是原中央苏区县,是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重要的根据地,又是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和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革命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实践活动,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资源。这些红色文化遗址呈现总体数量大、类别形式多、地域分布广、时间跨度长等特点。我市有革命老区乡镇2个老区村33个中央红军村5个;全市现有红色文化遗址遗迹99处,其中,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列入三明市第一、第二批红色文化遗址名录共24处,2023年新入选第三批红色文化遗址名录17处。全市有红军标语1066条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红色旅游A级景区5处、涉及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1家(其中省级1家,三明市级3家,永安市级7家),中央红军村5保护开发革命旧址、遗址等红色旅游点44处;有14个村庄获得市级传统村落、红色村落称号

二、工作举措

(一)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加大红色文化遗保护力度。一是我市成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全市红色遗址的实际情况,以文旅部门为管理主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统筹协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实现对全市红色文化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2022年3月份,永安市制定印发了《永安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对我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联席会议制度。为夯实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基础,今年4月份民政局牵头制定《永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永红色文化遗存〔2024〕1号),建立了永安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的组成单位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工作规则等事项,定期研究解决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创建具有永安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发挥合力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现存的红色文化遗址,确定了政府主导乡镇负责分批推进的保护机制。将红色文化遗址的修缮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推进红色文化遗址的修缮保护工作。四是建立革命遗址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联络制度。由文旅局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遗址保护情况,共同研讨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消除工作误区,畅通保护渠道。成立了永安市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协调小组,构建常态化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诉前程序作用,加强文物保护法律宣传力度。先后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福建永安抗战旧址群,中国传统村落青水沧海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贡川镇,建立了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联络点有效弥补文物保护手段乏力的问题。《中国文物报》《检察日报》等国家级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以“摸清底数”为基石,强化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深度。一是积极开展红色文化遗址摸底调查工作。为进一步摸清全市红色文化遗址底数,建立完善基础数据库和项目库,2023年7月民政局联合党史部门,下发通知联合各乡镇、街道2023年1月1日以前认定的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落实100%走访到位,认真填写数据库调查表,建立完善保护档案。民政局根据调查摸底结果建立永安市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名录。今后对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名录的革命遗址,将按照《福建省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认定规范》(闽民规2024〕6号)的认定指引要求,做好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认定工作,并及时更新、动态管理遗存名录。二是整理史实资料。在走访调查再摸底的基础上,民政局联合党史部门开展了永安市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史实资料的整理收集工作,每个遗存的史实资料控制在800字以内,所有史实资料均征求了我市党史部门的意见,确保史实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2023年11月底各史实资料的收集已顺利整理完成。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高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质量。近年来,我市抓住有利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各类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相关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共争取各级财政资金6000多万元,用于红色旅游专项提升工程、革命遗址提升工程、苏区展馆运行、文物保护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以来,老区办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的修缮工作列入重要办日程,积极向省上申请非文保革命遗址修缮专项经费累计221万元,对全市13处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和布展,并打造为爱国主义学习教育基地。我市还积极向上争取1.1亿元专项资金,完成吉山村和沧海村国省保、省立农专、国立音专等一批永安抗战遗址群修缮有效推动了全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等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市建成了全国首个实体性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岩连宁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纪念馆对吉山抗战文化遗址群、青水畲族乡青水村、沧海村等地“红军驻扎地旧址”、安砂红军渡口、安砂区苏维埃政府等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了修缮保护;建成吉山“永安抗战文化公园”、小陶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集结出发纪念主体项目。为红色遗址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政策对接”为推手,做好红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的策划。围绕《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文件精神,目前已策划生成红色+文旅项目,包括三年游击战暨岩连宁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提升工程项目、红色畲寨文化综合开发项目、小陶镇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目前,红军标语、北上抗日先遣队旧址、少共国际师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已写入《福建(龙岩、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同时积极对接省文物局,将小陶、洪田等处红色标语保护列入《福建省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导则》编制,将抗战文化公园列入省重点项目(闽发改重综〔2021〕336号)“沪明合作”为契机,推进红色文化场所联建,2023年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签订《红色场馆共建协议》,成为三明市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结对共建的第四家重点红色场馆。积极对接浦东党史部门,在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挂牌建立“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共同建设标语书写互动体验项目等。

(五)以“合理利用”为导向,让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相融合绕我市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央红军村的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红色历史教育、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旅游发展、红色研学基地的功能定位,目前已策划生成红色+文旅项目,包括三年游击战暨岩连宁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提升工程项目、红色畲寨文化综合开发项目、小陶镇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已生成三明市研学旅行示范基地9家(马洪中央红军博物馆、永安市职业中专学校、永安市青水畲艺研学基地、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青辰实业有限公司(青少年校外自然教育营地)、永安市槐南镇安贞文化研究基地、永安市桃源洞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永安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永安开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甘乳岩-玉带龙泉温泉生态景区)。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游客等群体参观学习,以详实的图文资料、多样的展陈方式展示苏区革命史迹和历史贡献,进一步延伸了红色研学实践、红色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洪田镇挖掘精耕旅游线路,打造多元景区线路。因地制宜,从课程体系入手,打磨专题教学、访谈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现已串联第一站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主体部分(逢源堂、作求堂),听取少共国际师故事讲解,参观红军标语实物真迹、观看宣传片,进一步了解永安红军标语保护和利用;第二站“红小鬼”主题文创小铺,打造博物馆文化IP对博物馆户外广场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布置,增设了“红小鬼”系列景观小品,同时为青少年量身打造可参观、可体验、可学习的红色研学拓展项目,增添了博物馆参观的趣味;第三站红军标语主题陈列馆集合了红军食堂,三明红军标语主题陈列展,现场教学等功能,丰富了“革命文物+党建”模式。安砂镇讲好红色故事开设红色课程。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利用安砂红色资源,在安砂镇中心幼儿园开设校内“红色育人思政墙”,定期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编撰《印记传承》《老区安砂》等红色文化教育读本,作为辖区内学校的特色教材,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根植安砂红色情怀,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做好红色故事传播安砂镇有陈朝敬、陈承木、罗瑞珍、张腾辉等一大批革命烈士事迹,安砂红色文化宣讲员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微视频”形式宣讲党史故事,认真做好红色故事传播;打造红色宣讲团。选拔一批镇内优秀师生打造“红色讲解员团队”,面向师生宣讲经典党史故事,讲好身边鲜活故事,擦亮安砂“红色文化名片”,形成红色育人合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六)以“广泛宣传”为帮手,强化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意识。强化社会及群众对永安现存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我市先后出版了《红色印迹》《永安市革命遗址通览》等书籍,在《永安文史资料》中专门出版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安革命斗争史专集,保存了永安人民长达6年多的土地革命斗争史料2019年,永安市老促会还组织力量编印了《永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丛书,为研究我市革命老区发展历史提供了宝贵史料,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本土教材2023年12月我市洪田镇马洪村“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被中国老促会批准为全国首批“老区精神教育基地”。

三、存在问题

(一)保障资金投入不足。我市本级财政及各乡镇(街道)财力有限,遗址保护的需求资金缺口巨大,难以满足总体修缮资金需求。一些责任主体因看不到短期经济效益,很难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开发,目前除了争取到专项资金扶持的遗址能够得到修缮保护,大部分的遗址仍存在缺乏资金进行保护修缮问题。永安市红色资源点多且覆盖面广,太过依赖上级资金拨款,而文物保护等级市级以下的红色遗址数量多,很难争取到省和国家资金支持。

(二)保护利用水平较低。永安的红色文化挖掘提升不够,导致永安红色品牌不多,修缮后的红色文化遗址后续发挥作用也不够充分我市大部分红色遗址所处位置离农田、山林较近,基层红色遗址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后续的消防和安防以及管理工作也存在不足。

四、意见建议

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群众共同发力,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积极保护,注重传承,科学开发,共赢共享。

(一)增加投入,积极策划项目。一是建议市财政从中央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维修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价值较高的红色遗存修缮。二是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专门力量,成立专班,抓住新时代背景下红色遗产保护发展的重大利好条件,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中央相关部委出台的系列支持指导政策,如《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等,研究好相关政策及资金争取方式,紧握发展良机,确保政策有支撑,资金可落实,项目能落地。

(二)挖掘提升,打响红色品牌。一是以史为据亮“品牌”。要强化历史资料挖掘研究,塑造属于永安特色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品牌,唱响做实“红军北上抗日集结出发地和宣言发布地、南方三年游击战起点之一和东南抗战文化名城”三个红色文化品牌,扩大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二是提升品位创“品牌”。加强软硬件建设力度,深度研究和挖掘非物质形态(精神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如永安之夜等革命精神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作品等,加大史料研究,讲好红色故事,做到每个遗址都有引人入胜的讲解内容,都有涤荡灵魂的感人故事,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品位。三是寓教于行塑“品牌”。根据我市红色文化独有的元素,策划生成一批互动体验项目,在现场教学、专题教学的基础上,探索情景再现(如寨中村矮岭战斗)、实践体验(如走筹粮道吃红军饭、模拟红军当年书写标语的场景)、拓展训练(如军事化团队培训)、吟唱红歌等教学模式,把静态文化做“活”,增强教学体验效果,进一步扩大我市红色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