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日期:2024/5/31  来源:三明泰宁县老促会  点击数:
根据《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印发<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方案>的通知》(闽老促(2024)6号)文件精神及市老促会的工作部署,泰宁县老促会组织人员深入老区乡村,并走访县文旅局、博物馆等单位,了解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泰宁是最早成立红色政权的21个原中央苏区核心县之一,是中央苏区向东挺进战略门户。在主力红军“解放泰宁、挥师东进”的革命战争年代,泰宁是红一方面军和东方军的战略指挥中心,是红军第二、三、四次反“围剿”之间的重要战场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是红军兵源及物资的重要补给地和后勤保障中心。
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县内仍保存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大洋嶂阻击战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目前全县登记在册的红色文化遗址旧址数量3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即泰宁岭上街红军标语墙、大源革命旧址群;县级文保单位16处,即朱德、周恩来旧居、红军井、东方军司令部、双坪苏维埃旧址、帐干红军医院、窑排岭“反围剿”阻击战场、龙安红军崖、大洋嶂“反围剿”阻击战旧址、高传遴烈士墓、中央苏区银行泰宁旧址、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遗址(大田)、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大布)、红卫江家大院、红卫陈家祖屋、红卫陈家祖厝、民主卢家巷邓家祖宅;非文保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15处。2005年5月,泰宁红军街景区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0年4月,泰宁红军街区入选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 中央宣传部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的公告》发布,泰宁红军街上榜“闽西苏区·红色福建”精品线路,被公布为第七批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离退休干部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教育基地”、“福建省政协机关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加快红色旅游产品与红色旅游市场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不断加大红色保护力度。组建中央苏区工作组,成立了苏区办;完成水南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大源革命旧址群-戴氏官厅、镇安桥、严氏宗祠、大龙双坪苏维埃旧址、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红军总部旧址暨朱德、周恩来旧址、马安山红军对空观察哨、谙下红军桥、新桥反击战遗址、建泰沿线狙击战遗址等一批遗址修缮,持续推进红军街陈家祖屋、红军街陈家祖厝及江家祖厝等修缮工程;启动红军街革命旧址群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实施了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陈列馆、泰宁苏区“一园五星”红色文化保护提升等工程项目,谋划了新桥乡红色研学旅游基地等红色项目,编制泰宁东方军司令部旧址等红色遗址保护方案。大洋嶂阻击战指挥部旧址列入全市第三批红色文化遗存名录。
(二)不断增加红色项目资金投入。积极向国家部委、省市部门汇报对接,中央红军转战长征泰宁旧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获得资金补助2000万元。已争取到新桥乡岭下村遗址群(岭下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岭下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方军司令部、中共泰宁县委和县苏维埃双坪旧址、大源革命旧址群(戴氏官厅、严氏宗祠、镇安桥)等革命遗址修缮经费共计1000余万元。打造大田乡少年红军文旅小镇文旅融合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已完成苏维埃政府旧址修缮、展陈及周边旅游配套设施(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环境整治、景区步道、集镇道路白改黑)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景区道路八十丘大桥、红色研学基地建设和红军文化主题公园、研学餐厅、乡愁记忆展馆提升项目。新桥乡岭下村开展红色美丽村创建,依托红色资源,打造岭红米酒小镇,开发集吃、住、购物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村落。杉城镇南溪村邀请福建农林大学旅游学院的专业设计团队对南溪村进行整体规划,将“红色”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打造红色旅游延伸线,通过向上申报、争取支持,有效整合各方资金600余万元,统筹推进试点建设重点项目8个,村财增收5万余。完成大洋嶂阻击战指挥部旧址红色文化布展、上坊红色主题公园、红军食堂等项目建设。
(三)不断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围绕泰宁苏区在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泰宁苏区人民做出的贡献以及红军战斗生活情况等,编辑了《红色泰宁故事》《向东挺进战略门户》《“绝命后卫师”在泰宁》《红军优秀的政工干部—高传遴》《中央少年红军》《泰宁中央苏区历史文献汇编》《泰宁史话》等一批研究书籍,为对上争取、苏区合作、红色旅游打造提供史实依据;在《红土地》《三明党史月刊》《福建党史月刊》、东南网、学习强国APP等媒介上刊发文章10余篇。精心创作诗集《党的光辉》、歌曲《一双草鞋》《一杆红旗飘过来》、舞蹈《血色烂漫》《映山红》、长篇小说《木水流》《泰宁谣》、山歌剧《哥哥偏要当红军》、山歌《岭红米酒》等一批以红军和老区内容为主的文艺作品,现代梅林戏《金溪河畔女红军》参加福建省第28届戏剧会演并获奖,创作拍摄微电影《木头家书》等红色题材影视剧;完成红七军团与泰宁两个课题研究,应邀参加两次研讨会,论文分别收录研讨会论文集。《红七军团在泰宁苏区的战斗历程探析》获得纪念中央苏区闽赣省暨红七军团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优秀奖;新桥乡大源村、大田乡大田村、大龙乡龙安村等8个红色村落入选福建省委党史办编辑的《福建中央红军村》。泰宁特有的苏区精神、红色情结,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得以传播、弘扬。
(四)不断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我县老区苏区红色文化优势,推动“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功申报泰宁红军街景区、泰宁红色古傩大源景区、泰宁少年红军文旅小镇景区等三个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大源红13师指挥部旧址、岭下红色文化展厅、岭下红军食堂、岭下村“三个不要忘记”主题馆、大洋嶂阻击战指挥部旧址及红色主题公园,大田少年红军展览馆、高传麟烈士墓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用好“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品牌,串联红色旅游点与大金湖、上清溪等县内主景区,推出泰宁红色苏区世遗之旅、红色印记探寻之旅、红色情怀信仰之旅、红色历史追忆之旅、红色文化初心之旅、红色精神传承之旅等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年吸引25万余名游客来泰探寻红色之旅。落实史志指导服务机制。
(五)不断增加红色宣教举措。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和学习强国、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泰宁主题宣传,自制《我和我的祖国》短视频取得较好传播效果,《木头家书》荣获市级短视频大赛特等奖。在“微泰宁”公众号平台开设“乡土泰宁”史志专栏及在天地泰宁APP开设部门专栏,刊发泰宁红色研究成果。对已有的党史、文史书藉资料、县志、古书籍、县内文史专家作家文集等,全面进行数字化处理,推进史志资料数字化建设。将红色研学列入研学实践教育重要课程,开展“重走红军路”等学习体验活动,重点结合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纪念活动以及其他重要节假日节点,推动县级以上各级机关开展红色泰宁主题展览活动,打造省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党日活动主要目的地。围绕“风展红旗如画”品牌,创意举办“静心泰宁•骑游苏区”环大金湖骑行大赛等主题活动、“红色三明故事宣讲”系列比赛300余场,策划开展“风展红旗如画•遇见静心泰宁”短视频赛征集大赛、微故事视频、红歌泰宁赛区等新媒体线上系列活动,形成了一股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红色热潮。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泰宁县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起步呈现较好发展态势,但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
(一)工作专班力量不足,红色旅游专项规划滞后。一是组织体系尚不健全。目前专门工作组统筹力度不足,工作机制不健全,部分职责不明晰,人员力量不足。二是红色旅游规划滞后。“一园五星”红色文化保护提升工程项目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杉城镇、大田乡、新桥乡、梅口乡、大龙乡等地,资金投入不集中,多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开发,各自为阵较为零散,重点打造红色旅游线路的规划尚未开展。三是红色主题不突出。红色旅游线路尚未形成,基本以参观点为主,大田乡、新桥乡岭下村、大源村红色文化主题不突出,红色内涵不足,与精品旅游点仍存在差距。
(二)挖掘深度不足,红色故事讲不到位。一是红色历史挖掘不够。编纂红色历史故事人才队伍薄弱,红色史实文献、重大历史事件研究挖掘深度还不够,泰宁革命战略地位,向东挺进的东方门户宣传不足。二是专业人才队伍欠缺。培育红色导游宣讲人才队伍的工作尚未展开,本乡本土讲解人才少,大部分导游对红色历史了解不够深入,讲解词缺乏内涵和生动性,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三是红色文化宣传面不广。大部分群众对本县红色文化了解程度不高、红色遗址知晓率较低、红色历史记忆不足。
(三)经费投入不足,遗址保护利用不够。一是遗址保护利用不够。红色文化资源所处的特定环境保护不到位,一些革命遗迹的原生环境被破坏,如红军街(含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暨朱德、周恩来旧居)、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帐干红军医院等革命遗迹的保护开发仍不到位。同时,也存在部分遗迹保护修缮过度,导致红色文化遗迹原有历史风貌遭到破坏,抹去遗迹的历史感。二是设施建设不完善。由于财力不足扶持资金少,政策指导解读不到位,导致部分红色遗址保护不及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各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三是环境整治不到位。部分红色遗址及打造的景点,仍存在农村垃圾处理不及时、污水治理不到位和村容村貌杂乱无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形象。
(四)产业开发不足,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一是红色旅游产业开发不足。我县旅游点基本停留在游览参观、图片展示上,红色旅游项目创新不足,时代感不够,展示方式和手段陈旧,与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教育等其他旅游形式深度结合不足,也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深度融合发展不足。“红色+”的文章未做实,特别是在“红色、古色、绿色”三色融合发展方面不够紧密,将本县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结合发展康养、休闲类产业少。三是宣传营销方式单一守旧。整合营销、一体化营销不足,基本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不足,整体经济发展偏慢,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
四、意见建议
针对泰宁县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一是健全组织领导。强化红色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指派一名县领导专门负责,切实把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开发摆上突显位置,统一协调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二是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全县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邀请专业团队对泰宁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科学规划,坚持现实性、紧迫性、重要性的原则,实施“一园五星”红色文化保护提升工程项目,明确我县红色文化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以红色文化发展规划、遗存保护利用、产业开发,研究编制《泰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发展专项规划》《泰宁县红色旅游产业开发规划》等总规和专项规划。三是深挖资源讲好故事。建立由县宣传部门牵头,县、乡、村三级联动,整理保护和收藏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回忆录、红色故事等,集中人才力量,编撰一批内涵深刻、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红色好故事。加强宣传部、文旅局、博物馆、党校等部门宣传红色泰宁的力度,强化县域群众红色苏区、革命老区意识,加强泰宁题材红色教材的编写,加大学校红色文化课程设置,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同时,精选若干具有地方特色代表的红色故事用宣讲、微电影、梅林戏等方式串联,强化对外宣讲力度,积极通过电台、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媒介,提高泰宁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提升泰宁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
(二)打造重点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精品节点。一是强化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在全县“一园五星”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集中财力、项目重点打造“一园两线”(即“一园”:东方军主题纪念园、“两线”:北线新桥乡岭下村、大源村,西线大田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紧抓东方军主题纪念园建设进度,以红军街省级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为中心,积极发展红军客栈、苏区银行、红色文创等体验性业态。精心打造“两线”主题,围绕大田乡“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新桥乡岭下村“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不要忘记’、‘四个嘱托’”、大源村中央红军村“万岁13师”等,切实理清泰宁红色文化主线、红色主题。注重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设计精品节点,不断提升景点品质,凸显红色文化革命遗址村差异性,避免同质化。二是完善基础抓好环境整治。以红色遗址保护修缮与开发为引擎,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科学合理布局,重点完善大田乡、新桥乡岭下村、大源村等乡村基础设施,积极融入红色元素,逐步推进公路沿线乡村立面改造、管线下地工程,建立健全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体系等,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红色旅游景点整体面貌。三是建立红色地标景点。强化与县域内景点的红色元素融通,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市密集出台扶持红色文化发展优惠政策的好时机,主动对接项目,突出将英勇东方军主题纪念园、中央红军转战长征泰宁旧址等重点,策划生成一批地标性红色文化景点。拓宽红色领地,将城市规划、乡村振兴融入红色内涵,把红色基因植入城市公共设施和乡村建设之中,通过道路街区命名、广场公园雕塑、乡村标志建筑等体现出来。
(三)加大投入抓好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政策保障。在多元投入上着力,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红色文化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利用相关政策,整合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强化与旅游提升、乡村振兴项目融合对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红色文化投融资机制,吸引、鼓励多元资本服务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在推动项目上着力,积极对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促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等项目列入预算盘子。二是提升接待能力。打造“一园两线”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根据红培、研学、乡村游等需求,提高旅游景区的交通设施水平,强化人性化设施配备,不断完善景点“吃、住、行、购、娱”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公司、农户设立各类生活用品等超市,或购物场所,在县、乡两级设立红色旅游服务中心,全方位提升红色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培育专业队伍。集中力量编辑出版《泰宁红色旅游指南》、《泰宁红色地图》或《泰宁红色旅游景点解读》等系列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宣传手册,强化导游红色知识培训以及本乡、本村红色文化人才培育,统筹用好村主干、村民代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乡镇干部等,逐步培养一批道德水平高尚、专业素质出色、业务技术精干的红色文化人才队伍。
(四)加快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一是高度融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以红色文化为主导,形成乡村特色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以旅游为主的综合开发架构;充分利用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与绿色生态、康养发展等相结合,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村、红色民宿、红色乡村度假综合体、红色乡村节庆活动、红色乡村创客基地。大力探索乡村红色产业,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红乡一品”,整合资源连片建设,形成集旅游、学习、参观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红色精神传承、革命历史体验、绿色休闲观光的红色主题线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二是深度打造“红色培训+研学教育”。抓住泰宁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聘请专业人士为红色研学教育精心编排课程,将红色现场教育、户外运动、体育健身等以更具现代动感的手段重现光辉历程,使旅游产品更有互动性,使红色文化更平易地走进当代生活,提升产品档次,着力打造成红色经典景区。以党校为培育重点,建立泰宁红色培训机构,学习借鉴大武夷联盟的做法,加强原中央苏区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把闽粤赣间的生态、乡村、红色等景区(点)串成旅游线路,争取实现产品互补、客源共享,形成跨区域的无障碍红色旅游区,逐步打造泰宁红色培训基地。三是重点深化“红色文化+市场营销”。重视红色旅游营销宣传,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以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宣传形式、内容。充分利用影视基地的优势,把红色文化融入电影、电视剧中,推进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立体营销载体,确保在宣传过程中的广度。注重市场运作,利用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红色文化积极向市场发布红色旅游投资项目,吸引企业入驻运营。同时,坚持品牌化思维,引进旅游企业尝试红色遗址保护与开发外包形式,逐步成立红色旅游发展龙头企业,确立市场化机制,使红色旅游资源的项目投资建设、整合营销、产品开发健康有序,促进红色遗址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