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省定革命基点村调查报告
日期:2011/12/7  来源:连城县老促会  点击数:
连城县省定革命基点村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县省定革命基点村的基本情况和学习贯彻《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贯彻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今年9月,县老促会组成调研组,在会长罗意珍的带领下,分别深入到赖源乡的河祠、下村,莒溪镇的池家山、太平僚,新泉镇的儒畲、良坑,庙前镇的岩背、朱地、吕坊、水北、坪头、芷联、丰图等13个省定革命基点村(行政村)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实地察看、倾听民声、寻求良策、共谋发展。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改革开放使基点村有了深刻变化
13个省定革命基点村大多地处我县边远山区,交通闭塞、山高水冷、地广人稀。共有57个自然村,3762户,15812人,耕地面积12526亩,山地面积336550亩,其中有竹山98100多亩。过去,由于不通公路,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生产的发展,群众收入低,这些村都属于国家级的贫困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政府越来越关心老区人民,对革命基点村更是关爱有加,使基点村的面貌起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交通状况有了显著改善。13个村的村部都通了水泥路,使群众得到很大实惠,改变了过去肩挑背驮的日子,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地处边远山区的大河祠村,一位60多岁的老农,村里通了水泥路,他急忙请人教他骑摩托车,别人问他:“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学骑摩托车?”他说:“过去村里不通公路,我走了大半辈子的崎岖山路,现在有了水泥路,我买辆摩托,载上老伴赶圩、走亲戚、办事,多方便!”。过去,卖根毛竹的钱,除了付给顾人抬的工钱,自己所剩无几,许多资源只好烂在山上。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农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
二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基点村群众大部分用上了自来水,村村通了电,安装了电灯电视,用上了手机电话。“五老”人员全部享受国家补助,农村特困户享受低保。有10个村有了卫生所,85%以上的群众参加了新农保,98%参加了新农合,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了摩托车,部分较富裕的家庭还买了小汽车,近一半的家庭住上了新房。离镇政府36公里的太平僚村,只有85户,370人,近几年成立了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5家条件较好的农户办起了农家乐,有客房22间,可接待游客60多人,去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100元。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基点村群众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水北村有556户,2071人,现有大学生(含大专)492人。13个基点村有12个村办起了农村书屋,共有图书29000多册,方便群众看书看报,学习文化、科技、法律知识。有8个村开展了家园清洁行动,建了公共垃圾池,有专人清运垃圾,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有的村还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和业余文艺宣传队,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社会管理工作有了较大改善,管理民主,村财公示常态化,干群关系比较融洽,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吕坊村还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
四是外出打工的人数多。长期外出打工的有3700多人,占全部青壮年劳动力的半数以上。不少打工人员在外地打工开拓了视野,更新观念,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然后自己办企业。太平僚村青年农民罗玉坤从帮人打工到自己办企业,吸纳了本村及周边村庄的一大批劳动力到自己的企业务工。良坑村缺乏资源,80%的青壮劳力长年外出务工,村里的大部分新房都是靠打工收入盖起来的。
五是造福工程让边远山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多年来实施的造福工程,使那些地处穷乡僻壤、自然灾害频发的群众过上了安全舒心的日子。群众就医、子女上学、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芷联村的群众过去居住在边远山区,穷得叮当响,子女上学很不方便,连个高中生都没有。1995年造福工程实现整村搬迁到庙前集镇所在地后,现在已经有了13个大学生。由于新村紧靠庙前工业集中区,打工也很方便,有的手工计件活还可以拿回家干,农妇既可在家处理家务,又有工资收入,生活大大改善。
六是毛竹生产发展快。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竹山管理粗放,毛竹品质差、价格低、产量少,不少竹山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现在交通条件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林业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给予一定的竹山便道、蓄水池、竹山垦复、化肥等补贴,竹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使竹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现在基点村的竹山已发展到98000多亩,而且亩立竹量及毛竹的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每根毛竹的价格也由过去不到10元增加到16元左右,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毛竹已成为9个村的支柱产业及群众的主要收入。丰图村利用本村和周边村庄丰富的毛竹资源办起了10多家竹筷和竹凉席加工厂。
七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意识增强。连城是原中央苏区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县不足13万人口,就有10300多人参加红军,为革命牺牲了6000多人。许多村庄受反动派摧残严重,尤其是革命基点村受摧残更为惨烈。每逢“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或党团活动日,许多基点村都举办用行之有效的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用村的革命斗争史教育年轻一代。吕坊村还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开辟了一间本村革命历史教育室,丰图村为38位革命烈士建了纪念堂,坪头村为革命烈士立了纪念碑。
八是村“两委”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特别是村主干,年龄都在40岁左右,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文化有8人。他们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了村里的事业和群众过上好日子,他们肯干事、会干事,不少干部自己垫钱为村里干事业。如芷联村的干部,四年来没有拿村里一分钱补贴还积极干工作。朱地村党支部书记自己出钱到外地考察农村产业化项目。坪头村村主任,自己垫钱搞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7月25日,县老促会和县老区与扶贫办召开乡镇分管领导和基点村主干学习贯彻省委30号、市委51号文件会议后,他们回到村里后,都有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议进行传达学习,并结合本村的实际,对接优惠政策,提出项目措施,有的村还作出了三年规划,分期实施。
基点村盼望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盼望化解沉重债务。13个行政村,有9个村财是零收入,1个村(丰图村)收入2000元,其余3个也只有一二万元收入。13个村村村负债,总量为406.4万元。负债最多的是池家山村,全村只有66户,320人,负债98万元,最少的是良坑村,欠3.2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是搞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国家按规定给予一定补助,但自筹部分难以解决。
二是盼望农民能增收。13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全部低于全县农民纯收入6359元的水平。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不足4000元的有6个村(岩背、良坑、河祠、坪头、芷联、水北),4000元以上不到5000元的有4个村(池家山、吕坊、朱地、儒畲),5000元以上的有3个村(太平僚、下村、丰图)。
三是盼望早日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通人口较多(200人左右)的自然村公路有的尚未开通,有的修有简易泥沙路但未铺上水泥路面,总长有87.2公里。许多水利设施因灾或年久失修不能使用,有几个村的人饮工程也因去年的“6·15”洪灾冲毁而影响了相当一部分群众的饮水安全,目前,仍有800多户,4000多人未饮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有的村还没有办公用房或因资金缺口大成为“半拉子”工程。村卫生所大多数没有专用场所,还设在群众家里,设备非常简陋。
四是盼望能合理部署教学点,减轻群众送子女上学的负担。有9个村没有学校(或教学点),群众子女上学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得送到乡镇所在地或县城上学。一个孩子要一位大人陪伴料理生活,还要租房子住,每月开支要1000元左右,给家庭增加了沉重负担。河祠村原有一所幼儿园,把10个自然村的20多位幼儿集中起来上学,村里出钱请了一位幼儿教师和一位煮饭工,但由于没有专职保安被停办,这些小孩只好送到35公里外的乡所在地或80公里外的县城就读,给这些家庭增加了很大负担,群众反映强烈。
五是盼望政府能给予发展农村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山区耕地抛荒严重。河祠村800多亩耕地,只有100多亩种了水稻,大部分山坑田都抛荒了。其余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山坑田抛荒,而且面积不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山高水冷,田地离村庄远,花工大,产量低,受野猪等山兽遭踏严重,有的田甚至颗粒无收。许多村干部在考虑如何把这些抛荒的山垅田很好地利用起来,种植药材、珍贵苗木等,但苦于缺乏信息、技术、苗木和启动资金。
六是所有的村都盼望能有省、市派来的驻村干部。前几年,河祠、池家山、太平僚等村有省派的驻村干部。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想老区群众之所想,帮老区群众之所需,做老区人民的贴心人。想方设法为村里修公路,找水源安装自来水,解决村里办公用房,找项目、筹资金帮助村里发展特色农业,为老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很受群众欢迎。他们离开村里后,群众至今还念念不忘。
促进基点村跨越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积极帮助基点村解除债务包袱,使其轻装前进。各级财政及相关部门,对基点村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要派人对基点村所欠的债务逐一核实,对确实因基础设施建设所欠的债务,实事求是地逐步予以化解,使基点村御下沉重的债务包袱,轻装前进。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向基点村倾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安排基础设施项目时要优先安排基点村,在资金补贴上根据实际情况,除按政策补助外还应给予倾斜,尽量不要基点村负担,以免出现新的负债,使基点村的基础设施早日完善,让基点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派出得力的技术干部下到基点村,根据各村的特点,帮助选准项目,提供技术指导,提供苗木,解决一定的启动资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让基点村的农民纯收入早日赶上或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
四是学校要合理布点,减轻农民子女上学负担。可以在山区的行政村所在地,适当办一些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学点,方便幼儿和低龄儿童就近上学,减轻群众陪伴小孩上学的负担,使他们腾出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生产又节约了家庭开支。
五是今后凡有省、市下派的驻村干部要优先安排到基点村。
连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