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局夯基础 增强活力促跨越
日期:2011/12/7  来源:莆田市老促会  点击数:
融入大局夯基础 增强活力促跨越
——探索我市促进老区村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莆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在这“十二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2011]30号文),为促进老区加快发展明确了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我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中促进老区跨越发展的一个提纲挈领性文件,是我们老区人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件大喜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主动融入全省大发展大跨越的建设大局,努力夯实老区发展的坚实基础,站在一个更高的新起点上,推动我市老区增强自身活力,促进跨越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作出新贡献。
现结合我市促进革命老区建设的工作实践及市县区调研情况,就如何推动老区跨越发展探索思考如下:
一、长足的发展和存在的差距
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的战略决策和科学发展规划。莆田市委、市政府把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变成实际行动,把老区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有力推进了全市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莆田市这块曾经是全国15块革命游击区之一的革命老区,全市5个县(区)均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为革命老区县(区),全市有重点老区乡镇32个、老区行政村538个、老区人口168万人,分别占全市乡镇的59%、行政村的56%和总人口的54%。通过这些年的建设扶持,目前全市通老区行政村的道路硬化已全部完成,各老区行政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已基本完工;全市老区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也得到改善,村容村貌也有较大改观。特别是2008年我市贯彻省“两办”54号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莆田革命老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形成关心老区、支持老区的浓厚氛围,各级领导更加重视老区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优先、倾斜”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的帮扶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159个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并已涌现出一批如涵江区的官庄、坪盘,荔城区的水南,城厢区的洋边、东海,秀屿区的东潘和仙游县的坝下等一批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的先富快富起来的老区小康村。
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全市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地区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有改善,经济发展仍滞后。老区村绝大多数地处偏远山区,虽然这几年,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解决了山区的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老区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但大多数老区村依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格局,经济结构单一,致富门路不多,经济发展仍然滞后。表现在老区村的农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老区的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老区乡村“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尚未形成。据统计,全市有377个老区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仙游县还有28个老区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资金投入有增加,历史负债难化解。近年来,中央、省、市不断加大对老区的政策资金投入,解决老区的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特别是从2003年起,莆田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资金捆绑使用,安排领导挂钩帮扶老区贫困村,至2011年,累计共投入帮扶资金1.15多亿(不含政策性补助),有168个老区村纳入市领导挂钩帮扶,帮扶项目多达469个,建成了一批交通、安全用水等基础设施。但老区村历史沉淀的历史债务仍然沉重,无法有效化解,制约了发展活力。据统计,全市32个重点老区乡镇中,仍有历史负债总额达28550万元。这些年老区村的负债,虽有部分化解,但负债基数仍然很大。目前仅仙游县186个老区村中就有180个村负债,负债金额达1.2亿元,且大多数是村财归零的“空壳村”。各级政府投入老区的扶持资金虽然逐年加大,但只是解决当前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燃眉之急,面对老区乡、村的负债面大、负债金额多的历史旧账仍起不到多大化解作用,大多数的老区村不仅背负旧债,而且还是财政空壳村,发展依然没有财力支撑,缺少后劲和活力。
3、扶持政策有出台,落实措施未跟进。近年来,随着省、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建设的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促进老区建设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规定,也落实了一批优惠政策,但落实措施和配套措施未能很好跟进,落实起来仍有许多困难。比如由于实施小学撤点并校,出现的家长租房陪读,给老区村家庭增加经济负担;山区、沿海老区乡镇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设备简陋,老区群众看常见病到乡镇的交通费用有时比医药费还多。表现出优惠政策落实在口头上的多,在实际具体的工作中打折扣;由于种种原因,“中梗阻”时有发生,出现上边重视、中间忽视、下边无视的现象;有些地方强调原则性,缺少灵活性,影响了执行的实际效果;落实政策的积极性、力度、效果存在因执行人的理解差异,有的地方执行得好,群众较满意,有的地方执行不好,群众有怨气。此外,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老区村积贫积弱严重,花钱多,见效慢,影响工作主动性;认为扶持老区是领导和上级部门的事,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等着上级拨钱,没有积极去争取、去理解,用好用活优惠政策,以至于落实措施和配套措施未能很好跟进,有些好政策只能束之高阁,发挥不出成效。
4、基层建设有加强,给力团队还不多。我市不少老区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区和沿海渔村,信息闭塞,经济不发达。老区农村相当部分18岁以上50岁以下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家中务农大多是老年男子和妇女,加上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等培训跟不上,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仙游县大济镇虎垄村是省定革命老区村,地势偏僻,以山地为主,全村161户,人口737人,平时常住人口只有三分之一,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虽然这几年各级组织部门不断强化老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才有所增加,每年还下派政府机关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挂职,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老区发展活力。但总体上讲,多数的老区村仍然存在“三缺”,一缺科技示范带头人,生产还是依靠传统种植模式,产量低,收成稳定性不高,投入产出比明显偏低;二缺创业致富的 “领头羊”,这些留守人员,多数仍生活在“桃花源”中,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不了解市场经济的经营模式,群众信息闭塞,生产单一,市场意识薄弱;三缺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骨干队伍,比较给力的工作团队不多。一些老区村缺乏较高威望和有影响力的基层骨干,“两委”人员既不熟悉项目运作程序,也不熟悉引领群众经验,在群众中号召力有限,工作仍依赖乡镇的包片干部,政策落实打折扣,影响到老区村的实际建设成效。
二、融入大局夯基础,增强活力促跨越
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有利于坚定信念,明确目标,促进全市老区村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莆田建设“宜居港城”的大好形势,开辟了老区村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莆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翻番、港城崛起”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在中共莆田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又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更好地融入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大局,全面贯彻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和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建设,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宜居港城,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开启“十三五”发展新篇章,努力建设富裕莆田、和谐莆田、文化莆田、生态莆田、幸福莆田,使莆田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创业的乐园、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新的增长极、全市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因此,我市老区村的建设要乘全市大发展大跨越的东风,融入大局夯基础,增强活力促跨越。
1、要大力宣传,着力营造老区村跨越发展的氛围。当前,对老区的宣传要与时俱进,让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明了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和革命老区的时代精神,更加关心老区、支持老区,形成促进老区跨越发展的社会共识。应把党中央关怀老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若干意见》宣传好、学习好、领会好,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宣传内容上,要结合重点宣传老区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老区建设的成就、先进典型,老区面临的困难和群众盼发展的期望,中央和各级领导关于老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优惠措施;特别是宣传学习胡总书记视察福建老区时讲话、重要《回信》,针对“老区意识淡薄”的倾向,加大老区精神的宣传,把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及《若干意见》全面宣传好、领会好。在宣传方式上,要专门开辟专栏,做好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既要坚持和不断完善传统书籍、报刊、简报等的宣传方式,又要大胆地利用电视、网络等覆盖面更广、形式更活泼、感染力更强的宣传工具,增强宣传效果。在宣传主体上,除了老促会自身要做好宣传外,更要发动各部门单位做好宣传工作,促成以党委宣传部门为主导,各级各部门配合协作、共同参与的老区宣传工作大合唱。在宣传对象上,要全面兼顾,既要抓好对社会群体的宣传,让他们了解老区,重视老区,又要抓好对机关部门和领导层的宣传,让党政群全社会形成共识,通晓莆田市老区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以扎扎实实地形成推进老区村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还应向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吸纳兄弟市县区促进跨越发展的创新经验,通过各种宣传阵地,不断总结丰富,提升充实我市老区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体现老区人民坚定“红旗不倒”的革命信念,增强奋发图强、跨越发展的必胜信心;树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发展意识,塑造主动融入我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莆田市“宜居港城”建设发展大局的创业动力。
今年,我们结合建党90周年的纪念活动,举办了“纪念中共闽中第一支部成立85周年”的盛大纪念活动。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区党委政府拨出几百万元专款,编印了闽中革命的历史画册,制作了纪念章,修缮了一批革命旧址,迎来了一批省级老领导、闽中21个县市的革命前辈、革命后代代表,参观了革命旧址,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制作了记录整个活动DVD光盘。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收到了系统宣传闽中老区,宣传革命先贤的光辉业绩,充实了闽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史实,弘扬了革命传统,调动社会各界支持闽中老区,营造了我市老区融入全省、全市发展大局、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
2、要当好参谋,着力描绘老区村跨越发展的蓝图。省委、省政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支持和促进老区加快发展的目标要求和七个方面的建设任务,提出了支持老区加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老区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夯实老区发展基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保障的举措。我们要积极配合好市委市政府把莆田市老区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发展蓝图抓紧科学规划好、落实好。
①结合莆田市老区村发展的现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若干意见》,主动对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我市老区村跨越发展的目标定位搞清楚,让配合制定出的莆田市实施细则,能积极融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融入“宜居港城”建设的各项实践活动。
②实施细则要努力体现莆田老区村的特色,把老区村的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去,统一安排,统一推动。
③积极学习兄弟地市的经验,主动协助,配合市县区党委、政府向兄弟地市、兄弟县区学习,把实施细则和老区村连片开发的规划落实好,并注重个性,因地制宜。要使老区村的跨越发展,一个蓝图划到底,一步一个脚印可持续,通过逐年积累,促进成效显现。
3、要牵线搭桥,着力夯实老区村跨越发展的基础。夯实老区村跨越发展的基础,关键在增加发展活力,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促进工作。
①坚持市领导挂钩帮扶,进一步完善老区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跨越发展奠实基础。这是我市十多年来促进老区村发展的经验积累,应长期坚持下去。
②促进加大市县区财力扶持。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资金扶持的同时,建议市县区都要创造条件,设立老区发展建设专项资金,扶持连片开发扶贫项目和能够形成老区村主导产业的项目上马。
③促进市县区职能部门发挥业务专长,为老区村红色旅游项目、加工型企业的科学论证、项目立项、申报、建设、投产,开辟绿色通道;抽调专人辅导老区村、老区乡镇,在用地指标、产品流通、招商引资、技术服务给予帮助、政策倾斜和优惠。
④建议市委、市政府确定牵头部门,整合社会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智力参与老区村有活力有成效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开发;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大力扶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推动老区村跨越发展。
⑤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老区村的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上水平。建议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工程由市县区政府主导,政府职能部门对口指导,全社会互相配合共同推动上水平、出成效。建议市县区在安排老区村连片扶贫开发中,确定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环境保护、民生工程的项目,将这些年帮扶积淀的成果综合利用起来,形成网络,形成服务水平。在交通、运输、饮水安全、医疗卫生、中小学教育、文化设施等方面既要安排雪中送炭,也要安排锦上添花的项目,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方面,形成统筹兼顾、形成城乡协调,互相支持,更好地为推动老区村跨越发展服务。
4、要积极引导,加强培训,提升“造血功能”,提高老区村自我发展能力。要积极协助各级党委政府努力培养老区村形成一批观念创新、致富能力强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认真安排好老区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对条件成熟的老区村,积极促进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引导群众摈弃传统观念,树立“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市场意识;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尝试集约经营,壮大特色经济,把老区村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在“精深、优特”上做文章,力争培育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新产品和新产业基地,与龙头企业建立连锁机制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连片开发的老区村,力争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品,形成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培育出一批名牌产品。比如我市仙游县坝下老区村的红木家具、城厢区洋边老区村的枇杷、东峤上塘村的金银珠宝等都已形成规模,创出名牌,建立了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既提升了该村的造血功能,又涌现出一批农民“CEO”和致富能手,提高了老区村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些成功的尝试对增强老区村的活力,推动跨越发展,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应科学总结,有序推广。
5、要加强领导,排忧解难,增强老区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培育一支确保老区村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当前制约我市老区村跨越发展的有资金财力、基础设施、交通环境、教育卫生、主导产业、基层组织战斗力和人才队伍薄弱等诸多因素,但基层战斗力提升和人才队伍形成是关键的因素。实践证明,老区面貌变化大小与村两委的战斗力大小,关系重大。如何吸引一批外出务工经商年轻人中视野开阔、创业有成、热爱老区建设事业的能人回乡创业,如何把上级智力扶持,下派干部的有效机制与培养一支立足家乡、立足老区、奋发图强的老区村骨干力量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的基层组织领导骨干,至关重要。我们老促会和扶贫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极协助当党委政府和政府涉老区各工作部门促进老区建设事业的同时,也应关注老区村基层组织及骨干队伍的建设,使老区村的人才培养,基层组织建设,在跨越发展中成为一条主线,成为老区村目标任务确定后,增强自身活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
老区和老区村的跨越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也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推动跨越发展;要有长期帮扶的努力,更要阶段性的攻坚,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我们老促会诸位老同志,要一如既住,一以贯之地积极当好参谋、助手,自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更多的重视和扶持,以对老区人民的深厚革命感情和拳拳感恩之心,促进老区村夯实基础,增强活力和培育自身造血功能,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推动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上述探索思考的不成熟之处,希望在联谊交流中得到同仁们的教益,以资修改完善,以便更加贴近老区建设实际,更富可行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