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工程惠灾民 新村建设展新姿
日期:2011/11/29  来源:泉州市老促会  点击数:
造福工程惠灾民 新村建设展新姿
——南安市诗山镇联山老区村造福工程情况调查
曾是“鸟不下蛋”的高山危房,如今新村掩绿犹胜城里别墅;从前往返6小时理个发,如今十分钟就到理发店;原来山上种田靠天吃饭,如今合股办厂发展工业;往日有女不嫁联山郎,如今迎娶镇区姑娘做婆娘。这是福建省最大搬迁造福工程之一——联山村整村搬迁以来发生的巨变,也是受灾村民获得实惠的真实写照。
南安市诗山镇联山村原位于诗山镇西北部,离镇区16公里,海拔600多米的高山老区村,全村由贞坑、贞格两个自然村组成,共298户,1230人。由于山高坡陡,长期以来靠耕种几亩山陇田维持生计,生活十分贫困。2000年8月26~27日,一场突来的灾害,使村民更加雪上加霜,当年第10号台风暴雨,发生了大面积泥石流,几乎把整个村庄毁掉。泥石流流过区和堆积区长度约5公里,宽100多米,冲毁并淹埋了三幢民房,当场压死7人,重伤1人,许多农田被毁。后经地质部门鉴定为河谷型泥石流,属较大级别地质灾害,并且确定该村为地质灾害高危地段,必须实施整体搬迁安置。2001年省政府把联山村列入整体搬迁造福工程,在泉州市、南安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把搬迁造福工程地点选择离诗山镇区1公里多、风景秀丽的拥军山下原青年农场,距著名风景名胜——凤山寺仅几步之遥。在诗山镇党委、政府的具体领导下,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从2001~2010年,经过十年建设,整个工程规划用地200亩,建设用地140亩,总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共建设住宅148幢,43290平方米。安置298户1202人,人均住宅面积36平方米。实施搬迁后的新联山,摆脱了地质灾害的威胁,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致富迈出了坚实和关键的一步。
一、科学规划,高起点打造新联山
整个造福工程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进行建设。工程建设采取统一征地,统一平整,统一设计,统一朝向,两户联体一幢,统一放样编号,按新村建设标准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如今一百多幢错落有致的红砖小楼坐落在青山怀抱,绿水环绕的拥军山下,每座小楼都被拾掇得温馨而精致,窗户和大门用的材料丝毫不逊色于城里的别墅。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装了闭路电视和电话,整个新村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生气勃勃的景象,许多楼房的大门打上“新村落成光祖德,发家致富颂党恩”的同一副对联,抒发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二、注重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居住问题解决以后,如何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摆在村两委的面前,为把新村建设得更好,老区群众发扬了老区革命精神,抛弃“等、靠、要”的不良想法,发动群众,依靠民力,借助乡贤力量,通过群众筹资,乡贤赞助,政府支持,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先后投入近100万元,拓宽水泥路1.3公里,使村主干道达6米宽,并安装了路灯,建设硬化村部广场1000多平方米,建设标准灯光篮球场一个和村民健身广场及路径、安装健身器材,建成多功能戏台一座,设立村级垃圾围、桶27处,实行卫生保洁制度,保持村容村貌整洁。村里还建起卫生所,学龄儿童就近到坊前中心小学就读,有效地解决看病难、上学难问题。现在,村民们乐呵呵地说,住的是楼房,用的是家用电器,出行以车代步,休闲有好去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
三、以人为本,开拓就业新门路
搬迁前,村民守着几亩薄田过着自给不足的穷日子,搬迁后,要从农转工,就得有知识,有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搬得出,住得下,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镇党委、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帮村里“造血”,促进农民增收。镇企业服务中心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优先培训和介绍搬迁村民到当地企业就业,同时发动周边雨伞企业把加工点设在新村,解决家庭妇女就业问题。村党支部也利用新村村部作为培训场所,开办“缝纫电车工”培训班,纳入“南安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做好农民就业前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共培训235人,实现就业转移231人,培训就业率达98%以上。村两委还引导村民合股自办了一家内衣加工厂,与此同时,村里还鼓励外出乡贤回家创业,目前已有9位青年回乡创业,创办了服装加工厂5家,解决103位家庭妇女就近就业,仅这一项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6000多元。从而逐步实现了农业向工业转型,农民向工人转变的过程。在发展务工就业的同时,还积极抓好农业,解决村民菜篮子问题,将原农场剩余的20多亩耕地及周边三个村调出部分耕地分给村民种植蔬菜,有效地解决餐桌上的问题,受到村民一致拥护。
目前全村劳动力就业率达100%,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9565元,比搬迁前2000年的4855元,增加了近一倍。
目前村两委正在积极谋划,整合旧联山村的山地资源,把原有的山地,闲置房屋等进行盘活,动员村民承包造林种果,以增强村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