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老区故事

互联网+非遗 福安官埔油扇悄然“破壁出圈”

日期:2023/8/7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互联网+非遗 福安官埔油扇悄然“破壁出圈”

福安官埔油扇福建省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曾是闽东一带民众消夏必用品之一但随着电风扇、空调的普及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官埔油扇

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国潮崛起,昔日被冷落的官埔油扇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在火热的“夏日经济”中分得一杯羹

        

713日,在城北街道官埔村的小弄堂里,官埔油扇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林少殊正和家人分工制作扇骨、裱褙,赶制订单。今夏居高不下的气温,让他家的官埔油扇在微商、电商平台都有亮眼表现。

据介绍,官埔油扇的制作分为取料、做扇骨、裱褙、画扇画、上油晾干5大步骤,其中又细分36个小步骤,一把官埔油扇从取村制作到完成,天气理想的情况下,需要3天时间。福安官埔油扇制作技艺传人 林少殊按照它的大小,要两年以上的毛竹,制作起来才不会变形,我们都要到山上去定制好的竹子,自己砍和运输。

官埔油扇

官埔油扇做工讲究、造型古朴,是福安端午“送节”习俗的必备礼品之一,以往主要集中在本地销售,销量有限且周期短,但通过互联网渠道,这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互联网转战全国市场,应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让传统手工艺人认识到了官埔油扇在美工技艺等方面,都有更大的进步空间。武汉商家国风的爱好者变多了之后,他们慢慢地会了解到这个东西,然后就会刻意地去找它们,但是目前来说,不管是在哪个地方,油扇可能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东西。

福安官埔油扇制作技艺传人 林少殊端午节前销售,我们都是本地的那个画,端午节后,电商都有新的要求,比如画牡丹,虫鸟等,要在拷贝纸上画,这样的人才现在不是很多,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尽管非遗技艺跨界“互联网+还有很长的路要去适应,但对于未来前景。林少殊十分看好。

福安官埔油扇制作技艺传人 林少殊:(以往)一把才几毛钱,后来涨到五六块,现在涨到十几块,对老一辈来说接受不了,但年轻人在电商平台,接受得了。

据了解,目前官埔村的油扇作坊仅存三家,每月产量3000多把,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随着产品进一步被市场认可,手工艺人们还需要调整经营思路,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传承。

福安官埔油扇制作技艺传人 林少殊  油扇从小看到大,对它有感情,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传承。接下来,想做个作坊,专门宣传我们这个产品,让更多人知道这个非遗文化。最主要是节前,把当地市场做好,然后就往电商这块走,因为电商价格提高的空间会比较大一些,我们也会有一些的利润,来支持我们的生产。

(特邀通讯员:陈晓峰)

                        福安市老促会 老区办

202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