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1年

扶持集体经济发展 增强老区发展能力

——永春县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日期:2011/11/29        来源:泉州市老促会        点击数:

扶持集体经济发展  增强老区发展能力

——永春县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泉州市老促会

永春县老促会

 

发展老区村集体经济,是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和巩固村民自治组织的物质基础。为此,泉州市老促会和永春县老促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对永春县121个老区村财务收支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访了县农办、农业局、财政局等10多个部门,深入到 4个乡镇的10个老区村,分别召开乡镇、村干部座谈会,重点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村财收入支出情况和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问题及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永春老区村集体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较好发展,得益于县委、县政府把扶持老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作为扶贫开发重点来抓,于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财源建设工作意见》,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确定县领导负责村级财源建设工作;二是安排县直部门挂钩帮建;三是开展结对扶持,由县统筹安排,将年稳定收入超过12万元以上的村,与列入县级重点帮扶的村进行结对;四是下派县管后备干部驻村担任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负责开展村财增收的项目开发;五是选准并落实一个以上项目;六是筹集一笔启动资金,除县财政拨出专款,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启动资金外,还多方面筹集资金保证开发项目的完成。五年来,全县先后投入14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135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较慢的村,村均10.37万元,有效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6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

1、农综开发型。整合利用荒山、坡地、旧茶园、旧柑桔园等发展茶叶生产、油茶种植、营造速生丰产林,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仙夹镇山后老区村改造种植优质铁观音茶园50亩,新建1家茶叶加工厂,年可增收2万元。

2、资源开发型。充分发挥当地水资源优势,开发建设、改造水电站,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横口乡上西坑、福中、福联3个老区村合资对小水电站改造,每村每年增加收入2~3万元不等。

3、城郊经济型。积极引导地处城郊结合部、集镇和商贸工业区附近的村,充分利用交通方便、人流量大的区位优势,盘活土地资源,扩大招商引资,通过建设店面、工业厂房等出租的形式,增加“造血”功能。如石鼓镇桃星老区村建设综合楼出租,年可增加收入5万元。

4、设施增效型。建设一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设施,通过承包出租的方式实现增收。如达埔镇新溪老区村根据本村发展食用菌生产实际,集体投资建设18座标准菇房出租,既解决了部分群众发展生产资金困难问题,每年还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5、异地发展型。引导一些地处偏远,资源贫乏,不具备在当地发展集体经济的村,采取资金入股形式,进行异地开发建设项目,实现增收。如仙夹镇夹际、德田、龙湖等3个老区村入股建设镇骨灰堂,每年每村可增收2万元。

6、盘活资产型。利用闲置旧厂房、旧校舍、旧村址等集体资产进行改造,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介福乡龙津老区村改造九丘窟旧厂房,每年可增收近2万元。

经过扶持,全县121个老区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了村村有集体收入,告别了“空壳村”的历史。据2010年统计,全县老区村集体经济收入929.31万元,村均收入7.68万元。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1个村,占老区村总数17.36%5~10万元的有22个村,占18.18%

二、老区村集体经济存在主要问题

1、老区村集体经济仍较脆弱。老区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靠传统农业,大部分是以果园、茶园、竹林等承包性收入为主,因而村集体收入总量小,2010年全县老区村集体收入1万元以下的有20个村,1~3万元的有35个村,两项合计占老区村总数的45.46%。单一的种植业,抗病抗灾能力弱,市场适应性差,致使集体收入不稳定,有的甚至下降。据统计,2010年有34.7%的老区村集体收入下降。如湖洋镇桃园老区村的集体收入是以柑桔园承包收入为主,原先每年收入都在40万元左右,近年来,由于柑桔黄龙病害致使柑桔绝收,村财收入逐年下降,至今只有4万元左右收入。加之多数老区村地处偏僻,发展条件受到限制,集体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2010年全县老区村集体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少2.47万元,低24.3%

2、老区村集体经济收支不平衡,入不敷出。据调查,要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按村人口的规模划分,人口1000人左右,需要10万元左右。2000人左右,需要15万元左右。3000人以上,需要20万元左右。2010年全县老区村村财收入929.3万元,支出1350万元,村均支出11.16万元。据统计,全县有71.9%的老区村村财入不敷出,村均超支3.5万元。

3、村务活动过多,增加村财负担。目前村级运转必要支出除村干部和其他人员工资补贴、村公益事业投入、村民福利和零星支出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创建、评比、检查、达标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村财负担。据反映,每搞一次检查评比活动,从县、乡(镇)到村都要做好迎检准备,每个村通常要支付1000~1500元的费用。

4、老区村级债务比较严重。据统计,全县有115个老区村负债,占95%,负债总额达5425.64万元,村均债务44.84万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加大对老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建设的投入,村一级需相应配套一定的资金,目前多数的村没有村财积累,要完成项目建设,就得借债,增加了新的债务。

三、加强老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挖掘资源,拓宽创收渠道。一是要因地制宜,盘活有形资产。对闲置的资产,如旧村部、仓库、厂房和撤拼学校等闲置的集体固定资产,通过整修或翻建,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实现资产变资本;二是开发集体统管的荒山、荒水、荒地等“三荒”资源,通过发包经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对宅基边角地,建设征用的边角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折抵指标地进行整合,依法经营集体用地,发展村级财源,把资源变财源;三是引导组织成立村集体参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

2、转变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走产业化,集约化股份制发展道路,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增强“造血”功能,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引导发展二、三产业,建立健全集体经济增收的长效机制。

3、加大帮扶力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按照“老区优先,适当倾斜”政策,要制定对老区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与政府收入相适应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级应适当增加村级运转补贴,尽可能减少村自筹正常运转经费负担(永春县现行的补贴标准是:人口3000人以上的村年拨9000元,人口3000人以下拨8000元),争取腾出部分自有收入培养村级财源,增强造血功能。同时,各级要改进工作作风,减轻村级工作量和财务负担,杜绝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对必要的检查评比和达标等活动,举办单位应拨给适当的活动经费。各级政府在加大对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民生项目建设中,要尽量减少村级的资金配套要求,以免出现举债搞建设的现象。

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增收节支。要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级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确保支出科学合理。同时要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途径和办法,坚决杜绝新的债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