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品牌

功夫坦洋

日期:2023/4/14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功夫坦洋

 

 

春分时节,阳光和煦。我们慕名走进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只见一路草长莺飞,满山苍翠,春茶绽芽,古榕遮天。青山绿水中,处处充满勃勃生机。

  风景秀丽的坦洋村地处社口镇西北部,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东麓,离镇六公里,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未入村口,“闽东学三洋,坦洋要当领头羊”的醒目红色大字便映入眼帘,高耸典雅的“历史文化名村”牌坊,显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层层叠叠的茶园里村姑正忙采茶青。

  清乾隆27年(1762年)《福宁府志》记载:坦洋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乃著名“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并有美丽之称“变洋”:相传五代闽王之时,晓阳村谢姓鸭母姑娘被选为皇后,晋京路过坦洋村过夜,次日起床上轿,众人发现她全变样,变得细白娇嫩,天姿国色,犹如仙女下凡。钦差大臣非常高兴,遂把坦洋村易名为变洋村,直到现在,福安方言仍习惯地叫坦洋为“变洋村”。

  汽车徐徐向前,透过车窗,远远相望,美丽山水画图映现在眼前:一个硕大、标着“坦洋工夫”茶壶(如图)、五只古色古香的茶杯,镶嵌于桂花溪畔,矗立于坦洋工夫博物馆旁,让人畅想闻名世界的“坦洋工夫”茶。它从遥远的岁月走来,踏着历史的长河,让涓涓的桂花溪水细说着振兴的历程。

  拨开尘封的扉页: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人施光凌经过辛勤努力,研制红茶成功,远赴西洋,呈现英国“午茶”,便深得王室贵族珍爱,从此英商购买华茶,首选“坦洋工夫”,一时风靡英伦三岛,名声大噪,畅销西欧。短短二十多年,茶商云集坦洋,百米长街茶行高达36家,各种货栈鳞次栉比,经济繁荣昌盛。1915年,荣膺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徜徉于青砖黛瓦古街,两边茶行虽然有些许破旧,但却掩盖不住昔日的繁华。遥想当年每逢春季,村中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茶香浮动,弥月不散。村支部书记李钦告诉我们,古有民谣:“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正是盛时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繁忙的真实写照,从这里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吴步云、施长埙、胡兆江等一批纵横商界的闽海茶商。如今,“坦洋工夫”再现高贵品格,醇厚的芳香,浪漫的红艳,走向人间世界。2006年,“坦洋工夫”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坦洋村荣获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摘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古色古香的真武廊桥是坦洋村的一大景观。木质廊屋,石木结合,古榕拥抱其中。远观廊桥,青瓦遮天,花岗岩砌座,呈拱形横跨桂花溪;步入其中,每条横梁两头尽垂吊柱,悬连着样式各异的花草虫鱼灯笼木雕,大红色的木柱鲜艳耀眼。廊桥一头连着社晓公路,一头通往寿宁古道。驻足真武桥上,桥下溪水清澈,涉足能过的小溪,曾经上演繁荣交易,载重一吨多的小船将茶叶启运往世界各地。而说起真武桥的历史,有一段美丽故事:

  明洪武四年(1371),坦洋村茶农胡福四培植出“坦洋菜茶”,迅速发展至周边十里八乡,贸易十分繁荣。清乾隆二年,茶农们为解决交易之难,就在此兴建廊桥,桥长39米,高11米,但廊桥建后屡遭劫难。清光绪二年(1876),武举人施光凌等修建时,奉祀掌管北方和水火、掌握龟蛇二将的真武大帝以镇水患从此风调雨顺,故称“真武廊桥”,被茶乡百姓尊奉为保护神。每逢茶市开市,农历三月三、五月五,茶农们都会摆上供品,祷告廊桥平安,祈求茶乡兴旺。真武桥在茶农们眼中已不仅仅是座桥,伴随着“坦洋工夫”红茶,已衍变成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成为坦洋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行走于青石铺就的街巷,清脆的鸟鸣声声悦耳,迷人的空气中散发茶香。目览古民居、古茶行、施氏宗祠和胡氏宗祠等清代风格建筑,仿佛穿越于时光隧道,虽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置身坦洋古民居,多为二进二托二天井五开间双侧屋格局,“屋脊垂鱼”是坦洋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寄托着老百姓趋吉避凶的良好愿望。

  坦洋村不仅茶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是块红色的沃土。抗日战争时期,省立三都中学从海岛内迁坦洋,落址“丰泰隆”,接纳来自各地的流亡学生,使其一度成为闽东的教育中心。“丰泰隆”人称“横楼”,是“坦洋工夫”红茶创始人之一施光凌的故居,与“坦洋工夫”同庚,见证了坦洋村的历史变迁和“坦洋工夫”茶的发展历程。

  坦洋古民居富丽堂皇,庄严典雅。上街那五座深宅大院格外引人注目,人称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五仙堂,都有百年历史,赞誉大宅“六扇八廊庑”,每座房均有六间堂屋、八个厢房组合而成。宽敞的天井、回廊、鱼池、花坛;偌大的厅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门前有个“下轿亭”,不论是谁到此都要落马下轿方能进屋,足见当时坦洋富及一方的景象。

  跨过典雅的古民居,拾阶而上,便到久负盛名的“丰泰隆”,掩映在树木葱茏中,翠竹婆娑,桂花飘香,亭阁楼榭,枫叶迎风,雄伟壮观,三层之高,铸就一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移步“坦洋工夫”历史文化展示馆,顿时豁然开朗,许多与茶相关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坦洋工夫”制茶设备、器具、茶票、银票、清末民初外文广告、照片、文献等文物;记载着施光凌用一船船红茶换回大量白银的事迹,使不见经传的坦洋村,一跃成为天下名村。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坦洋,使千山泛绿,万树抽芽,醒来的“坦洋工夫”犹如枯木逢春。有人把它描绘成繁华的大都市,一个茶商掘金的最佳之地;也有人说它是个茶香四溢的美丽庄园,仿若世外桃源般美轮美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坦洋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明星村委会”等100多项光荣称号。去年12月,坦洋村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今天的坦洋村,依旧满山茶香飘万里。临近中午,肩挑茶青的茶农陆续返村,茶女们唱着山歌,点缀了翠绿的茶海。茶乡的背后,是三代茶人滴水穿石的制茶精神,是福安茶区乡村振兴的故事。

(特邀通讯员:叶子清)

                                         福安市老促会

202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