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春风走基层 振兴乡村助发展
——霞浦老促会一行乡村振兴工作调研之三
日期:2023/3/17  来源:宁德霞浦县老促会  点击数:
遇春风走基层 振兴乡村助发展
——霞浦老促会一行乡村振兴工作调研之三
3月3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和风煦暖的好日子。霞浦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一行4人在张金霖会长的带领下,又开启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之旅。
调研组一行沿着973县道向水门畲族乡的方向延伸前行,此行调研的村庄是水门畲族乡的茶岗村。
临近惊蛰时节,气温迅速转暖,处处展现着无限生机。茶岗村的山岗上也变得忙碌起来,茶苗迎春生长,茶农采茶忙。
茶岗村位于霞浦县水门畲族乡西南部。解放前,茶岗村因四面群山环抱,交通闭塞,杂草丛生,故名“草岗村”。解放后,为了改变山村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扶持当地农民开垦荒山,开辟茶园,发展茶叶产业,逐渐形成规模。1958年全国茶叶工作现场会议在茶岗召开,草岗村声名鹊起,便改名为茶岗,书写了一段“草岗变茶岗”产业佳话。
茶岗村因茶而更名,也因茶而兴,而茶岗村发展变迁成了水门畲族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靓丽的风景线。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水门茶农、茶企与政府共同致力于抓品质、提工艺、铸品牌,取得一定的成效。据了解,水门是目前霞浦全县唯一拥有智慧茶园和有机转换认证的乡镇。天然峰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山云雾、雾里青、盈凯、天然峰等茶企制作的白茶、红茶、绿茶近年屡获宁德茶王赛金奖,尤其是天然峰还获得2021年第九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名优茶白茶类金奖。
目前,水门全乡茶园面积约2.9万亩,占全县13万亩茶园的22.3%,是霞浦县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仅芦阳村茶园就有近万亩,是霞浦茶园面积最大的村。
水门畲族乡党委书记陈文锦介绍说,目前水门畲族乡主要种植福鼎大毫和福鼎大白,茶园海拔大多位于400至800米之间,气温低、湿度高、土壤好、云雾多,适宜出好茶。2022年,水门茶产值近1.5亿元,茶业已成为水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在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同时,水门畲族乡积极因地制宜拓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茶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路子。茶岗村党支部书兰贤唐介绍:“我们成立千山生态农业合作社、富民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村内茶叶、蜜橘、蜜柚等多种种植产业农户经营资源,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带动从事茶叶、蜜橘、蜜柚等种植产业农户增收,大大带动了大部分村民的收入,平均每年可带动村民增收1万元。”
走进茶岗村,独具畲族风情的景观路灯一字排开;畲村特色房屋外立面,让人眼前一亮……该村引进乡贤建成百瑞坊蓝莓种植基地、小院民宿,协调流转农户荒山荒地50亩,吸引外来游客观光。还动员外出创业多年的乡贤回村投资兴业,投入500万元成立月亮谷文旅公司,开发林下亲子互动旅游项目,一期项目于2021年10月开业,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增加村财收入4万元。
陈文锦介绍,我们将持续走茶旅融合之路。推动茶叶由一产向二、三产延伸。把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成集茶园观光、采摘、加工、品尝和体验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产业。目前,水门畲族乡在天然峰打造茶产业产研学基地,在芦阳村苍基山茶场打造知青民宿基地,并以点带面,带动全乡茶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茶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每年从农历二月开始采摘,直至农历八月,解决了许多村民半年的劳动就业。经过大家的努力,茶岗村现在基本实现人均一亩茶园的目标,1400多人,拥有1300多亩茶园,单靠茶叶一项,大户年收入可以达到1—2万元,少的也有数千元。
另一方面,旱地作物、水稻、毛竹、和一些林木,也是村民经济收入的辅助来源,一家人辛勤劳动一年也有几千上万的收入,但靠这些还不足于致富,现在村里有些人先富起来了,那是因为还有外出打工、经商等收入。
调研组欣喜地看到:茶岗村已经让村民慢慢地富起来了,他们在村委的带领下,采取了走创业收入多元化之路。村委同志深深地知道,单靠茶叶富不了,单靠耕作很难富,茶业、农作、劳务输出等多项并举,能经商的经商,有技术的干技术活,有劳力的有时间外出打工,让家庭得到多渠道收入才能富得快。秉持这些方法,村委带领大家执着地追求着、奋斗着,逐步地改变着茶岗村的面貌,建立了“月亮谷”恐龙旅游观光园,既丰富了村民生活,又增加了收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茶岗村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村情的共同致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