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历史 >老区革命史

中共崇安县委机关驻地的变迁及主要活动

日期:2011/11/10        来源:网上来稿        点击数:

中共崇安县委机关驻地的变迁及主要活动
 
中共武夷山市委前身的中共崇安县委(含中共崇安特支)机关驻地在革命战争年代,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迁移,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固定性差,流动性大;二是迁移次数多,驻扎时间短。
一、武夷大埠头驻地:1927年7月
1927年7月下旬,陈昭礼、徐履峻和潘超人3人受党中央派遣,从武汉经江西九江、上饶到崇安来闽北开展建党工作。到达崇安后,徐履峻安置好同行同志后,立即开展紧张的秘密活动,联络早些时候从福州潜回崇安的董涵球、安宇、衷志纯、董世闻等几位共产党员,在武夷乡大埠头村徐履峻的家中召开党员会议,陈昭礼作了国共合作分裂后的形势报告。接着,在陈昭礼的指导下,成立中共崇安特别支部,徐履峻任特支书记。
二.城关驻地
崇安县的城关就是现在的武夷山市市区。古时县衙所在地周边彻有城墙,墙有关口,故城关。城关位于崇阳溪畔,苏维埃时期,城关有1000多户,5400多人。中共崇安县委先后3次分别在城关的大岭头小学、横街头、中山路3个地方驻扎开展革命活动。县委驻地选择在城关说明当时的革命形势较好。
1、大岭头小学驻地:1927年7月-1927年12月
中共崇安特别支部成立之后,紧接着又在城关董涵球家召开会议,选举董涵球为组织委员,安宇为宣传委员。中共崇安特别支部设在城关大岭头小学,隶属党中央。大岭头小学位于今市立医院后面的市政府宿舍一带。
2、城关横街头驻地:1931年4月-1931年7月19
邹福牺牲后,闽北分区委派上饶县委城市区委书记陈绍平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县委驻地城关横街头(今中汽城背后)。
主要革命活动:
1931年6月14日,黄立贵率领独立团,在徐福元领导的赤卫连的配合下,一举进攻崇安县城,歼敌200多人,击毙国民党县长詹树政。15日黄立贵主持召开崇安县城解放庆祝大会。同时,崇安县委根据闽北分区委指示,组织四、五万农民和赤卫军队员,一天之内将县城的城墙挖倒。
3、城关中山路驻地:1932年8月-1933年12月
1932年8月,黄立贵率领闽北独立团攻打崇安边界十八村的民团、大刀会取得胜利,崇安县委机关搬迁到城关中山路,驻地在今人武部内。
主要革命活动:
1932年10月,中共崇安县委在城关南门朱家大院(今南门街市印刷厂)组织召开崇安县第七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崇安县苏维埃政府。
三、上梅后坜驻地:1928年1月-1930年10月
1927年底,崇安县党团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在上梅、大际、兴田、程家洲、溪洲、白水、高洋、城关和县农民协会等建立了9个党支部,有党员70余人,在县立高等小学和县立职业学校建立了1个团支部和1个团小组,团员20多人。此时,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决定,撤销中共崇安特别支部,成立中共崇安县委,并指定特支书记徐履峻为县委书记。
根据省临委的指示,崇安党组织于1928年1月在上梅区召开全县党团组织负责人会议,会议一致拥护徐履峻担任崇安县委书记,选举董涵球为组织委员、安宇为宣传委员。至此,中共崇安县委正式成立,县委机关设在上梅的后坜自然村,直属省临委领导。崇安县委的建立标志着崇安党组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县委机关驻地选择在上梅的原因是,当时崇安的小北,西乡,南乡有人领导农民运动,如左诗赞、安少亮、徐福元、陈耿等,唯独东乡上梅没有领导农民运动的人物,革命力量最薄弱,徐履峻把县委机关选择在上梅有利于领导和开展东乡的农民革命运动。
在上梅驻地的主要革命活动:
1、1928年4月,中共崇安县委在上梅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县委委员、100多名党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认真总结全县开展农民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一个新的组织形式,转变斗争策略等重要决定,即在全县农村建立一个新的组织取代基层农民协会,作为党在农村开展合法斗争的组织,将抗租、抗税斗争扩展为抗捐、抗税、抗债、抗粮、抗租的“五抗”斗争,以东乡(今上梅一带)作为县委开展农民运动的重点地区。
2、1928年9月28日,徐履峻领导的第一次上梅暴动爆发,暴动区域扩展到崇安、浦城边界的508个村庄,几乎囊括崇安县版图的县城以东全部地域,延伸到浦城的西部边陲地带,并占领崇安县城以西大部分乡村。
3、1929年1月29日,陈耿领导的第二次上梅暴动爆发,参加暴动的民众队迅速控制以上梅为中心的30多个村庄,尔后,短短几天内,又影响到崇安大部、浦城西部、建阳北部、铅山南部纵横100多里的广大地区。
4、1930年4月12日,中共崇安县委在上梅成立临时革命政权——崇安县革命委员会,主席丁辉如、副主席张银英。
5、1930年5月1日,崇安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梅召开,选举成立崇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左美华(后叛变),副主席张银英等7人。至此,代表着20多万人民利益的闽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光荣诞生。
6、1930年8月1日,崇安红军五十五团1500余人,在上梅集结示威,庆祝“八·一”南昌起义,达到鼓舞苏区军民革命斗志。
崇安县委驻扎在上梅时期,经历三位县委书记和一位直接领导行动委的省委特派员邱泮林。
徐履峻:1928年1月任县委书记,1929年10月31日牺牲。
陈 耿:徐履峻牺牲后,崇安党组织一时群龙无首,革命处于低潮。组织委员陈耿挺身而出,积极进行党组织和民众会的恢复工作,在省委特派员杨峻德的指导下,1929年12月上旬主持召开崇安县委会议,选举产生了以陈耿为书记的县委新班子。
徐福元:1930年2月,陈耿出席在厦门召开的福建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3月徐福元任崇安县委书记直到5月陈耿回来。
邱泮林:1930年7月25日,省委秘书长邱泮林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来到崇安,传达执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27日在召开的县委扩大会议。之后,邱泮林把党、团、工会合并,成立中共崇安县行动委员会,选出执行委员13人,其中常委5人,候补常委2人。行动委虽然没有选举书记,但邱泮林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直接领导。
四、星村曹墩驻地:1930年10月-12月
1930年10月初,省委巡视员邱泮林到赣东北特委商谈闽北苏区划归赣东北领导等事宜,陪同赣东北特委派来崇安行动委工作的饶功美、彭皋等八、九位区别干部同时到达。邱泮林一行到达崇安,立即改组行动委,由饶功美任中共崇安县行动委书记,县委机关驻地星村曹墩。具体位置在曹墩供销社一带。
县委机关驻地在曹墩的原因是,县委要加紧注意中心工作,县委机关必须由东乡移至南乡,一方面可以加紧注意南乡(是崇安中心区域)工作,另一方面也更加容易指导建阳及关外工作。
五、阳角豪居驻地:1931年1月-4月
1930年11月,赣东北特委根据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撤销各级行动委会,恢复原有的党、团、工会组织;决定将调在赣东北的崇安红军整编充实,成立闽北红军独立团,重返崇安,投入反“围剿”斗争。12月,邹福随闽北独立团到达崇安苏区,加强崇安党组织的领导力量。1931年1月闽北分区委宣布撤销崇安行动委,恢复崇安党、团、工会组织。任命邹福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饶功美调回赣东北苏区。县委驻地阳角豪居。豪居是水尾、毛红、对门、庙下四个自然村的统称。
1931年4月中旬,中共崇安县委接到上级指示,方志敏等率领红十军入闽作战,帮助崇安苏区粉碎敌人进攻。21日晚,县委书记邹福冒着危险,从县委机关所在地豪居赶到敌人盘踞的县城郊外,在北门鸭母洲村后的一栋民房里,秘密召开县委会议,研究迎接红十军入闽作战斗争问题。22日凌晨,由于叛徒出卖,县委书记邹福被捕,当日下午被残杀于南门外沙古洲。
六、黄墩驻地
中共崇安县委曾二度迁往黄墩村驻扎,领导全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第一次驻扎:1931年7月-1932年8月
1931年7月19日,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革命围剿,闽北红军占领崇安县城37天后,因敌军压境,为保存实力,崇安县党政机关从县城迁往黄墩。
主要革命活动:
1932年1月,中共崇安县委、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黄墩召开,大会就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团结,隶清李立三“左”倾错误等重大问题作出决议,并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崇安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告全体同胞书》。
第二次驻扎:1933年12月-1933年1月
1933年12月,国民党调集军队进攻中央苏区崇安县城,崇安苏区受到威胁,崇安县委党政机关又一次从城关迁到黄墩。
主要革命活动:
1934年8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在黄墩召开崇安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多人,会期一天一夜,闽北分区委派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助出席会议,并就加强团结、搞好工作、迎接新任务讲了话。
七、坑口地区驻地:
1935年1月,国民党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分兵三路向崇安苏区进攻,随着大片苏区丢失,四渡桥、五渡桥被敌占领,闽北分区委主动撤离大安,崇安苏区进入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1月,崇安县党政机关从黄墩转移到坑口地区。
1935年2月,经闽北分区委批准,为适应山地游击战争的需要,中共崇安县委改称中共崇安中心县委,书记曾昭铭,中心县委驻地坑口区洪溪村。1935年4月,崇安中心县委、团委书记左丰美率领红军在洪溪村风雨亭成功伏击敌人,挫败了敌人对县委机关驻地的袭击。
1935年4月,洪溪村伏击战胜利后,中心县委书记曾昭铭估计敌人还会来冒犯,县委驻地迅速到坑口区的地源村。
1935年7月以后,蒋介石对闽浙赣皖四省边区进行新的“围剿”,崇安中心县委从敌人重点围攻的西部转移岚谷山区隐蔽。中心县委驻地是流动的,主要活动在西北乡的坑口、大安、阳角、岚谷、大浑,邻省的上饶、广丰、铅山边界,邻县浦城边界地区,一直到三年游击战争结束为止。期间,1936年7月,中共崇安中心县委撤销,崇安县委重新成立,书记汪林兴(兼)。
1943年6月,县委书记郑集仕经不起恶劣环境考验,经国民党崇安县长吴石仙派人拉拢,投靠国民党,叛变革命。7月,闽北特委派熊明福接任崇安县委书记。1943年7月-1948年2月,县委机关再次迁往坑口区,当时驻地无固定性,以坑口村和廓前村为主。
主要革命活动:
1、1943年7月,中共崇安县委开展反“清剿”斗争。
2、1944年4月,中共崇安县委在廓前村山后召开会议,传达省委《关于反特务斗争指示》,深入基本地区开展反特斗争。
3、1944年9月,中共崇安县委在西北和西南开辟了一批新的隐蔽支点。
4、1947年12月,崇安县委书记熊明福被坑口乡反动甲长熊开元告密,不幸被捕,关押在坑口乡公所。
5、1948年2月,中共崇安县委书记熊明福被关押期间,面对敌人重刑,忠贞不屈,被敌人枪杀在坑口乡孟家湾。
熊明福被敌人杀害后,县委中止了活动,崇安地方党组织隶属上(饶)广(丰)浦(城)崇(安)和浦(城)水(吉)崇(安)2个工委管辖,书记分别是王文波和杨石担任。
八、廓前村的苦竹坑驻地:1938年1月-1940年1月
1938年1月,汪林兴调闽北分区委工作,吴文贵接任崇安县委书记。县委驻地是廓前村苦竹坑。
主要革命活动:
1939年7月,福建党代表大会后,闽北特委机关与省委机关分,搬到崇安县委机关驻地廓前苦竹坑,与崇安县委机关住在一块。崇安县委在闽北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苦竹坑驻地经历2位县委书记:
吴文贵:1938年1月-1939年8月,
邱金生:1939年8月-1940年1月。
九、岚谷岚头驻地:1940年1月-1941年1月
1940年1月,中共崇安县委驻岚谷岚头,县委下辖五个区委29个党支部。
主要革命活动有:
1、1940年1月,中共崇安县委给崇安县国民党县委写信指出:为了合作抗日,要求国民党方面严加制止在四渡桥、五渡桥地段无故阻止共产党方面人员的正常工作。
2、1940年6月,曾镜冰、陈贵芳、游老杨等同志在岚谷区基本地区活动时,发给岚头党支部10多支枪,以加强对闽北特委和崇安县委机关的保卫工作。
3、1940年7月,中共崇安县给各区委并转各支部指示信,对最近发生个别坏人冒用共产党名义,到处骚扰欺骗群众,破坏党的信誉作出指示。
十、洋庄浆溪吴三地驻地:1941年1月-1941年7月
1941年1月,邱金生调离,张家财接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驻浆溪吴三地。
主要革命活动:
1、1941年2月,中共崇安县委执行关于“避免武装冲突”的指示,由县委书记张家财带领机关和自卫武装到坑口鸡公岭山上隐蔽活动。
2、1941年5月,崇安县委在闽北特委的领导下,信托武夷山脉天然屏障,团结人民群众,正确运用“躲击战术”以躲为主,以击为辅,使搜索的顽军捉摸不到崇安党组织和自卫武装行踪,有效地反击国民党顽军对崇安基本地区为期3个月的第二期“清剿”。
十一、廓前的岭头山驻地:1941年7月-1943年6月
1941年7月,张家财调离,郑集仕接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驻廓前的岭头山。
主要革命活动:
1、1941年8月,中共崇安县委贯彻执行省委要武装实行隐蔽精干的指示。将党组织和自卫武装分散到闽赣边界的崇山峻隐蔽,既争取了自卫生存,又保卫了基本地区。
2、1943年1月,中共崇安县委认真贯彻省委采取“变”的新方法坚持斗争。
3、1943年2月,中共崇安县委根据省委指示,组织群众反摧残的合法战争,既避免或减少群众受摧残,对掩护了基本地区的武装斗争。
4、1943年4月,中共崇安县委遵循省委关于对各种反共势力及其武装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说、买、争、打”四种不同策略。
总之,在战争时期,中共崇安县委机关不断搬迁,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崇安县委以公开和隐蔽的形式领导着崇安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砸碎了身上的枷锁,建立人民政权,又带领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附:
中共崇安县委驻地一览表
 

   
时 间
县委书记
县委名称
备注
武夷大埠头
1927年7月
徐履峻
中共崇安特别支部
在徐履峻家里成立
城关大岭头小学
1927年7-12月
徐履峻
中共崇安县委
今市府宿舍一带
上梅后坜
1928年1月-1930年2月
徐履峻、陈 耿
中共崇安县委、行动委
 
星村曹墩
1930年10-12月
饶功美
中共崇安县行动委
 
阳角豪居
1930年1-4月
邹 福
中共崇安县委
 
城关横街头
1931年4月-1931年7月
陈绍平
中共崇安县委
今中汽城背后
黄 墩
1931年7月-1932年8月
陈绍平
中共崇安县委
 
城关中山路
1933年8月-1935年1月
陈绍平、汪林兴
中共崇安县委
今人武部内
黄 墩
1935年2-4月
钟福安、江国铨
中共崇安县委
第二次迁移黄墩
坑口洪溪
1935年4-7月
曾昭铭
中共崇安中心县委
 
坑口地源
1935年7月-1938年1月
曾昭铭
中共崇安中心县委
 
岚谷闽赣边界山区
1938年1月-1940年1月
曾昭铭、汪林兴
中共崇安中心县委、
中共崇安县委
 
廓前苦竹坑
1940年1月-1941年1月
吴文贵、邱金生
中共崇安县委
 
岚谷岚头
1940年1月-1941年1月
邱金生、张家财
中共崇安县委
 
浆溪吴三地
1941年1月-1941年7月
张家财、郑集仕
中共崇安县委
 
廓前岭头山
1941年7月-1943年6月
郑集仕
中共崇安县委
 
坑口地区
1943年7月-1948年2月
郑集仕、熊明福
中共崇安县委
分布在坑口区的各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