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2年

莆田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3/2/9        来源:莆田市老促会        点击数:

莆田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

莆田市老促会

(20229)

 

近年来,莆田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的重要论述,围绕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倾力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等,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一、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成效

我市一县四区均为重点革命老区县(区),有老区乡镇32个、老区村539个;全市老区脱贫村57个,占脱贫村总数的65%,已于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省级乡村振兴试点老区村45个,占省级试乡村振兴点村总数的64.28%23个老区村列入市领导挂钩联系乡村振兴重点村,占乡村振兴重点村总数的60.52%2021年底,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等五个县(区)地区生产总值2757.58亿元,同比增长8.89%;老区县(区)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92元,同比增长9.9%;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9621元,位居全省第二名,同比增长17.06%

(一)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福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市第八次党代会把“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健全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激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制定《莆田市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2021年市本级预算(不含债券)安排乡村振兴投入103600万元,比2020101743万元增加1857万元,增长2.6%市民政局(老区办)对标对表,印发《莆田市民政局关于转发<福建省民政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福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若干措施的通知>的通知》,有效履行老区扶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进一步协调配合,把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莆田市实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两个基础性文件,分别出台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年重点任务》《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上下衔接、系统配套的政策体系。

落实《省领导挂钩联系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方案》,仙游县作为老区县,被列入省乡村振兴重点县,由省委统战部部长挂钩、福州市鼓楼区与之结对,每年争取对口帮扶资金1200万元,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台《莆田市厅级领导挂钩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加强领导,安排市厅级领导直接挂村,具体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制定政策方案向老区村倾斜支持,加大力度,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

(二)革命老区脱贫成果更加巩固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2021年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出14165万元,比2020年增长1.8%;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强化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基础设施等补齐短板弱项资金补助3074.5万元;严格贯彻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开展“一键报贫”申报受理,组织开展月排查和半年集中排查,累计推动解决困难和问题1000多个,未发现有存在风险的农户,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更加兴旺

一是现代化农业建设不断扩大。2021年,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5.759万亩,产量18.64万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产底线,促进粮食生产全链条提升;市级财政安排资金5007万元,用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闽台农业深度对接,提升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水平;发展品牌农业,不断扩大农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改革创新,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等。二是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打响老区红色品牌,突出老区“红色、绿色、特色”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如,仙游县西苑乡凤山老区村依托“仙洋戏水”等生态旅游资源,建设老区美丽新村,盘活红色文化教育馆,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实现“文、产、旅”融合发展,吸引了众多慕名游客,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涵江区大洋乡大洋老区村,以“红色大洋”为依托,擦亮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金字招牌,结合开展“我在大洋有亩田”共享稻田认领活动,既进一步叫响“红色粮仓”“大洋”优质米称号,又带动红色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三是各种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培植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4家;培育8家产业化联合体,营业总收入年达7.4亿元,辐射带动种植养殖基地约10.78万亩,农户4000多户。如,仙游县龙华镇金溪老区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溪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村企共建”,形成了联动互惠、共建双赢的良好局面,茶叶成为该村支柱产业,种植茶园3000亩,年产量4000多吨,远销海内外,年创产值近2亿元。四是老区村产业规模集聚发展。加快产业强镇建设,推动城厢区常太老区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3个(城厢区常太老区镇、涵江区萩芦老区镇、仙游县钟山老区镇)、示范村3个(老区村2个,分别为仙游县书峰乡书峰村、兰石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2个(老区村占15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58个(老区村42个)。

(四)革命老区生态环境更加宜居

一是生态优化。梯次推进“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生态振兴乡村建设,全市累计创建“绿盈乡村”713个,占总村(居)975个的73%;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内河整治、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整治、水利设施管护等,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绿化美化,持续加强大气环境整治、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强化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如,环东圳水库的常太老区镇,山明水秀,田园风光,建设成为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所辖松峰、溪南和岭下等老区村,形成以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乡村振兴新业态。二是乡村宜居。已累计批复和开展村庄规划编制422个,土地整治项目和增减挂钩项目优先向脱贫村倾斜;下达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乡村建设“五个美丽”创建(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目前超序时完成年度任务计划;顺利推进既有裸房整治,完工2107栋,完成投资额6158万元;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崇尚集约建房”示范创建等重点工作顺利推进;乡镇生活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完成29.55公里。

(五)革命老区乡风更加文明

赓续红色血脉,让老区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一是红色教育基地发挥作用。20182022年,中央、省、市各级财政,对我市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补助资金不断加大,总计投入5298.37万元(其中,从2019年起,市级财政列入预算,每年下拨革命遗址修缮保护经费50万元;并从2020年起,设立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500万元),目前已对全市35处重要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进行修缮保护提升、展陈布展;对30处已修缮的革命遗址开展管护利用,建立44个省、市、县(区)三级党史教育基地群,配备专职或兼职讲解员,实现对外开放,形成多层级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助推老区乡村振兴。二是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提升。开展理论宣讲类文明实践活动500多场,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乡村德治建设逐步完善。开展聚焦“立德树人”、聚焦特色文化等七个聚焦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累计开展1000多场次,参与活动志愿者人数5000多人次,服务家长儿童5万多人次;开展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保护母亲河—木兰溪”“无偿献血”志愿活动,“争当文明先锋”等活动40多场。四是乡风文明多姿多彩。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动态管理,提高市级以上文明老区乡镇覆盖率;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文化惠民、周周有戏”公益演出;建立十音八乐、广场舞、太极拳等各类文体队伍1400多支,有效促进老区农村文化文明繁荣。

(六)革命老区社会治理更加高效

一是夯实基层组织。推进“末端夯基”行动,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为抓手,形成“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等组织架构体系,把党小组建在网格(村民小组)上,每个单元分别确定党员联系户,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进“头雁培育”行动,全面完成老区村党组织换届,创新“点单、接单、派单、评单”精准化志愿服务模式,发动全市3.3万多名在职党员通过“时间银行”平台到社区(村)、进小区(村组)报到,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志愿服务。二是加强人才支撑。全天候全覆盖开展网络招聘,2022年积极发布求职岗位10万多个(含线下),扶持自主创业,对首次创办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给予5000-10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开展创业资助项目评选,对市级优秀创业项目给予3-10万元资助。三是促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快乡村多元化解体系建设,2022年上半年,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事件1582件;健全网格化工作体系,采集综合执法事件101万件次,各级各部门办结隐患问题2.1万件;推动基层民主自治,依托“党建+”邻里中心、“综治+”治理中心,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形式,有序组织开展协商工作,实现民主议事厅全覆盖,基层民主自治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城厢区华亭镇埔柳老区村被列入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

(七)革命老区群众生活更有质量

多措并举,促进老区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一是老区村经济持续增收。全市所有老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0万元。二是财政投入实现增长。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实现财政投入与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相适应。2022年,年初预算安排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6600万元,比2021年年初预算13576万元增长3024万元,同时,资金安排着重向老区村倾斜。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2年,累计完成老区农村公路新改建48.6公里、危桥改造12座;所有老区村全面直接通邮;加快新一轮老区乡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配网供电可靠率99.949%

二、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在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

成效,但由于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受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乡村振兴正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发展不平衡。一些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保障等存在的短板明显。二是村庄规划落地难、实施难、融资难。三是农业产业还比较弱,集体经济相对较薄弱且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四是缺乏人才,劳动力外流、人才引进、留住难;人才引进和项目实施缺乏机制体制保障。五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红色旅游品牌效应影响力还不强,连点成片等方面还形不成规模。六是上级对莆田老区项目、资金等支持力度相对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进一步促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意见》,这是做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遵循;福建省、莆田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给予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关心支持,但由于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客观上还存在许多短板,为此,就进一步促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给予莆田老区参照苏区优惠政策。莆田是福建最早建立党组织的三个地区之一,曾直属党中央领导;建立了苏维埃革命政权;为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革命斗争范围广,领导了北起福州,南至厦门近20多个市、县的广大区域;莆田市一县四区均为重点老区县(区)。目前,全省仅莆田、厦门未享受苏区政策,但厦门享有特区优惠政策。莆田作为革命老区,在向上争取中央及省级预算内资金补助时,虽然可参照执行中部地区的政策,但在实际项目资金申请过程中,部分资金如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县级医院建设补助资金等仅针对苏区;由于全市人口多、密度高,人口较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革命老区县(区)乡村振兴实际发展需求与政策、资金支持不相匹配,恳请上级在落实苏区倾斜政策的同时,给予莆田市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二是大力弘扬“老区精神”,积极营造支持老区振兴发展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其中,“老区精神”已纳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中国老促会会长支树平在最近召开的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深入推进老区精神宣传,全力促进老区振兴发展”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老区精神充溢着奋斗气概,将老区精神纳入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弘扬,是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能。”莆田是福建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三个地区之一,是中共闽中地方组织的发源地和活动地;革命斗争历史早、影响范围广、延续时间长、付出牺牲大,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是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革命老区是我市主要市情和特殊名片之一。全市老区乡村占据全市乡村的半壁江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弘扬老区精神,进一步营造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是认真贯彻“国发3号”文件精神,继续落实“老区优先”“倾斜支持”政策。《国务院关于支持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对支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及工作任务、保障健全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应继续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同时,积极促进本省已经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福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专项规划> 的通知》等文件落实落地,使出台的相关配套文件真正体现老区优先,有干货、可操作、接地气、精准指导老区乡村振兴,使全社会及各有部门都能给予老区乡村振兴更多的支持与厚爱,同时,继续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发展采取的“老区优先”“适当倾斜”政策支持措施。

四是统筹乡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老区乡村。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统筹乡村发展规划。应充分利用已编制的村庄规划,做好乡村振兴规划的落实落地;各级有关部门要在各自分管领域内配合制定专项规划,并抓好具体落实;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建设各具特色的老区乡村,把农旅融合发展理念揉入村庄规划,把“可看、可吃、可玩、可研学”的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整合;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

五是领导带头,引领实践,有力有效推进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由于老区村发展情况不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宜搞全面开花、一刀切。为了切实有效地发挥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莆田市委、市政府制定文件,由市厅级领导直接挂钩重点村,制定工作方案,发挥带头示范,推进乡村振兴。市委、市政府打造23个老区乡村振兴重点村,旨在以此来推动形成乡村振兴莆田示范样板老区村,以典型带动,协调推进。

六是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全面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参与机制。老区乡村振兴,必须紧紧抓住当地产业的振兴,有了经济收入作为基础,才能行稳致远,而发展特色产业,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各项要素投入相对缺口更多、更大,单靠政府投入往往保障不足,所以还应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机制。1.在政府分配方面,应强化基本要素保障,继续贯彻落实“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对革命老区的投入力度,夯实各级财政支持基础,建立支持老区村发展的各项资金统筹整合机制,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各项资金,统筹协调不同部门和领域的项目;加大对农村金融等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切实缓解“三农”领域的融资难题;用好老区乡村振兴用地政策,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2.在市场分配方面,应大力发挥革命老区“红色+绿色+特色”的比较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增强革命老区发展活力。应注在不断完善提升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重视品牌塑造,优选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协调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切实拓展乡村旅游、生态养生、生态研学、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3.在社会分配层面,应营造氛围,大力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投身老区乡村振兴事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帮助、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积极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老区更多的捐助投入。

七是放宽老区青年专业人才引进条件。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关键之一是人才振兴,只有大量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回归到乡村,才能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促进长期稳定发展。当前,为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发展、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省上研究制定了《福建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支持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人才予以激励奖励,但是政策条件要求较高,革命老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引进工科类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建议适当放宽条件和提高补助等优惠政策,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归老区,促进老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