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2年

秀屿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3/2/1        来源:莆田市老促会        点击数:

秀屿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报告

秀屿区老促会

2022923日)

 

秀屿区具有光辉的革命历史,是我市重点革命老区根据地之一。秀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这些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址,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做好革命遗存的保护利用,对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全面推进老区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市老促会及老区办的要求,我区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进行深入调研和认真总结,报告如下:

一、革命遗址现状

秀屿区革命遗址共11处,分布在月塘、东峤、笏石、南日和埭头5个镇,其中,列入福建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处,列入《福建省革命遗址通揽》10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4处,烈士墓2处,纪念设施1处(建国后新建)。

从保护级别上看,纳入文保单位5处,分别是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林氏宗祠)、东峤盐民学校旧址(普应亭)和南日岛革命烈士纪念碑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承斌烈士墓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利用级别上看,南日岛革命烈士纪念碑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林氏宗祠)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级别未定的有9处。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深入普查,摸清自身底数

20212月起,区老促会、老区办联合开展秀屿区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在前几年普查成果上,再次组织区、镇、村干部对11个革命遗址进行深入细致走访调查,摸清底数,进一步完善了革命遗址信息库,摸清红色遗址保护利用情况。保护现状:①保存较好有8处: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林氏宗祠)、东峤盐民学校旧址(普应亭)、南日岛革命烈士纪念碑、吴承斌烈士墓、莆田沿海游击队重建旧址(崇福寺)、笏石破仓分粮旧址(赵氏祠堂)、后张联络站旧址(民居)。②目前已损毁2处:东坑联络站旧址(民居)、闽中海上游击队抗日据点旧址。③迁移1处:康国强烈士墓,2021年秀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康国强烈士墓迁至村公墓。布展情况: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林氏宗祠)有较全面的布展;莆田沿海游击队重建旧址(崇福寺)仅墙上陈列烈士的照片和生平事迹;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布展正在规划中。

(二)完善机制,担起保护责任

一是健全长效机制。区老促会利用历次调研革命遗址现状完善台账信息,按照需要维修保护利用程度进行分类,建立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储备库,采取先急后缓原则,“抢救保护一批、修缮维护一批、挖掘利用一批、奖补管护一批”的做法,建立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实施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工作。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闽民老区〔2019137号)、《莆田市市级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莆财社〔2019156号)和《莆田市民政局关于做好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莆民老区〔20201号)等精神要求,严格审核上报,积极向省、市申请革命遗址补助建设项目,促进全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可持续发展,切实规范使用革命遗址管护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同时按照《莆田市民政局关于规范市级革命遗址管护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压实镇、村革命遗址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责任人,签订《革命遗址管护责任协议书》,统一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制度悬挂按照标准制作的保护标识,对修缮保护完善的2处遗址配备讲解员、保洁、编印宣传材料等,已修缮的遗址每年分配管护费,确保修好一处,管好一处,对外开放一处。二是大力推进修缮利用。近年来,我区老区办、老促会、文旅局、各镇等相关部门联合推动红色革命遗存的保护利用工作,共投入约500多万完成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一、二、三期修缮、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驻地旧址(林氏宗祠)电路改造及屋面保养维护、全屋木结构防虫油漆、厕所改造修缮、吴承斌烈士墓环境整治、东峤盐民学校旧址(普应亭)电路改造、南日岛烈士纪念碑修缮等,2021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康国强烈士墓迁移至村西山公墓烈士集中安葬区进行保护。目前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三期修缮工程正在施工中。通过修缮进一步提升革命遗址设施整体效能,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宣教功能突出的红色教育基地。三是落实管护责任。近几年,我区积极向市里争取专项管护资金共计21万元,用于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革命遗址的管护、保洁、解说补贴、水电支出等,实现遗址对外展览,弘扬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深度挖掘,厚植红色底蕴

一是讲好红色文化故事2020年区老促会组织区内的文史、党史、地方志的专家学者,深度挖掘、系统编纂我区的老区革命史一书,20216月正式印发,该书内容包含区情概述、老区概况、革命历程、秀屿崛起、红色回忆、优秀人物、红色革命遗址等等。《秀屿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的编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老区革命史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指示的重要举措,也让广大群众更全面、系统地了解秀屿革命的光辉历程,起到记忆历史、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作用。二是唱响红色文化声音。在福建日报刊登了《这里诞生了解放莆田的第一面红旗---探访革命遗址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在新福建刊登了《秀屿区公布首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等5篇文章;在学习强国刊登了《红色景点 | 莆田秀屿:革命遗址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红色景点 | 莆田秀屿: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等6篇文章;在湄洲日报上刊登了《红色珠江行》;在秀屿新闻微信公众号上刊登了《珠江三座厝联络站旧址》《秀屿红色记忆——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等14篇文章,利用新媒体广泛传声,扩大红色秀屿的影响力。同时,精心协助市老促会“不忘初心服务老区纪实片”摄制组来秀屿拍摄契机,多方宣传,讲好莆田老故事,为建党百年献礼。陪同摄制组前往东峤镇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上塘老区村等地拍摄,在摄制过程中,重温了革命历史,深植红色文化、弘扬红色传统、延续红色基因,提升红色文化的穿透性和影响力。

(四)合理利用,凸显教育价值

为了能够唤醒红色文化遗址的历史记忆,凸显其价值,我区通过合理修缮利用红色文化遗址为平台,建设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重点依托清明节、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在珠江中队旧址、珠江联络站旧址、南日岛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遗址点开展专题教育,通过祭扫烈士墓、历史文物参观学习、党团组织生活会等活动引导参观者追寻红色记忆,共同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继承先烈遗志。对于不同参观者灵活变化活动开展模式,主题班队活动、组织生活会、祭扫等,丰富的培训教育形式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同时创新红色文化遗址展示,常态化对公众免费开放,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人心。

三、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镇、村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一些镇、村干部和群众,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认识不足,文物法规意识淡薄,未制定革命遗址保护规章制度和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没有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遗址的财富性,保护的重要性。

二是修缮保护项目争取乏力。革命遗址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事业,部分镇、村对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利用重视不够,向上级争取保护利用专项资金项目较少,对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利用的积极性不高,近几年来仅向省、市级申请革命遗址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对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林氏宗祠)、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等处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和管护,其他革命遗址保护经费仍然不足。

三是基层一线专业人才短缺。革命遗址保护是一项是特殊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当前我区仍缺乏遗址保护、遗址修复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在镇、村一线保护革命遗址的专业人才不足,文物修缮知识缺乏,对遗址点修缮建设缺乏系统性的文物修缮规划,修缮实施难度大。

四是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大部分革命遗址本身是宫庙、祠堂、寺院等,其原有功能和红色文化资源功能难以融合,群众更多的是维护其作为宫庙祠堂寺院的功能发挥,在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积极性不高。

四、保护、开发红色文化遗址的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夯实保护责任。成立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工作调度机制,把工作真正的抓起来、动起来。要按照“重要优先、抢救优先”的指导思想,科学编制秀屿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方案,及时抢救修缮重要红色旧址。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镇、村年度考核,明确各镇政府任务清单,借鉴“河长制”“林长制”成功经验,将各红色遗址保护“包点”到各级干部。

深化价值挖掘,弘扬革命精神。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突出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红色旅游精品。例如:推介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打造“追忆走廊”红色旅游品牌,串联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珠江联络站旧址-南日岛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文化遗址,提升革命旧址服务设施和景观环境,促进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宜游。实施“革命遗址+”战略,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加快要素集聚,让革命文物遗址活起来。

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投入。努力争取财政支持和专项资金,用于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把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项目列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革命遗址遗迹的维修和保护。转变思路,采取“积极依靠外援,争取部门支持,形成社会合力”的模式,鼓励民间投资,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保护、开发和利用革命遗址的支持,多方面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筹措经费。通过不断地努力,让秀屿红色文化基因和红色故事入脑入心,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