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2年

仙游县关于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3/2/1        来源:莆田市老促会        点击数:

仙游县关于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情况的报告

仙游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2022119日)

 

仙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把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认真做好红色历史研究、红色资源开发、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振兴等一系列工作,切实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建成了一批革命教育基地,珍藏了一批革命文物,开展了一些宣传学习活动,起到了深刻的教育作用。

一、基本情况

我县收录在《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莆田市》的革命遗址有79处,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其中:11个党史教育基地(含潘涛烈士纪念馆在内)1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廉政教育基地。

按照类别划分,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3个,占42%;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40个,占50.6%;革命领导人故居2个,占2.53%;烈士墓2个,占2.53%;纪念设施2个,占2.53%

目前全县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有19处,其中:省保1处,县保8处,一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套。

我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通过树立文旅发展标杆,不断整合仙游历史、民俗、美食、非遗、莆仙戏、工艺美术、红色旅游等资源,推出文化体验、工业观光、乡村休闲、研学教育等文旅融合产品,积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强化规划引领。为进一步理清红色旅游发展思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和利用,科学谋划红色旅游,全县先后编制了《仙游县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仙游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兴山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把一个个重要的革命文物点,串成红色旅游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二)加快项目建设。2016年以来,我县共争取各类老区革命遗址修缮保护项目资金788.5万元,其中省、市老区革命遗址修缮专项资金656万元、管护专项资金65万元,市老促会革命遗址修缮保护资金67.5万元,主要用于老区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革命遗址保护等。同时推动麦斜岩景区开展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投入3500余万元支持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各类项目建设,修建绕兴角山至五峰盘山公路、鸭绿山至金石竹林、水池至秋芦溪源头竹业公路长达36.5公里,重修700米红军街、仙游革命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等设施,支持红色资源保护建设。

(三)加强资源保护。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我县红色文化资源实际情况,经省文物局组织开展全省革命文物名录公布,认定我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处。提档升级,成功申报中共福建省委高阳旧址(温氏宗祠)为省级文保单位,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旧址为县级文保单位等。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积极组织各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编制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分步骤建立方案储备库,成功抢救性保护一批革命文物。

(四)打造红色教育路线。在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中共福建省委高阳旧址、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旧址等革命旧址内布馆展陈并打造教育基地,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脉络清晰、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展览精品,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目前全县革命文物中共3处省级党史教育基地,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县级党史教育基地,5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设立展示展览,免费向社会开放参观。

(五)开展红色文化宣传。结合“游仙境、祈仙梦、品仙作、戏仙水、赏仙画、玩仙石”主题,策划集廉政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俗朝圣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旅游路线;宣传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红军第108团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的革命事迹,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扩大宣传阵地,在传统报纸杂志的基础上利用“中共上宫支部”“仙游旅游”“古邑游洋”“仙游今报”“海峡都市报新莆田”等微信公众号推广仙游红色旅游,在全县营造浓厚的红色宣传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难度较大。我县红色文化遗址的分布呈点多线散的特点,集中连片开发利用难度大。革命文物旧址多为土木、砖瓦结构,大部分旧址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多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日常维护困难;因建筑年代久远,常年受风雨侵蚀,受损严重,且受自然条件限制,文物消防安全设施不完善,文物安全形势严峻,同时由于保护意识不足导致的产权人、使用人管理维修积极性不高,以及革命文物存有的革命相关附着物消失等,给革命文物旧址、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阻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不够。红色文化景点内部展陈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讲解员多为镇、村干部兼任,没有做到专人专岗,专业性不足;我县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文创产品稀缺,没有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品牌。

(三)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专项经费短缺。部分红色革命遗址由于国家、省级和市级财政支持,能够开展比较有效的保护。但是大部分红色革命遗址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革命文物保护资金缺口大,无法满足遗址日常养护需求,保护管理问题存在短板。

(四)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专业人才缺乏。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是一项特殊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县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主要由县民政局和县文旅局负责,但由于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缺乏文物保护、遗址修复的专业人才,我县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效果不明显;且大多数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导游人才,致使我县红色文旅产业收效甚微。

三、建议及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持续“以项目为抓手”,加大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力度;强化多方投入,制定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和扶持奖励等激励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积极争取红色旅游专项资金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提高旅游招商引资的靶向性,形成社会多元投融资机制。

二是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保护。继续做好对全县革命遗址、遗迹普查认定工作,逐一建档立卡。针对具体情况,该建则建、需修则修,能升则升、应保尽保,确保全县现存的革命遗址、遗迹得到保护、达标晋级、永续利用。进一步健全保护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各有关单位具体职责、权限,协调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强化革命文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优化完善文物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专题实践活动,壮大革命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增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能力。

三是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1.支持麦斜岩景区开展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改造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加强与欧中种源生态谷及九鲤湖景区的联动,打造集风景游玩、文化教育、花卉观赏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景观。2.围绕“魅力游洋·旅居小镇”战略,推进仙游县委党校兴山分校建设进程,着力建设举义岩、望哨台、红军洞、红军路等红色文旅项目,不断延伸红色旅游线路,并在红军街重建“林祠”(闽中九牧林、金紫林和游洋林的总祠,莆田革命先驱者陈国柱最早落脚于该处宣传党的政策),成立“古邑文化”、“上宫红色文化”和“吴圣天妃文化”三大文化陈列馆,进一步提升兴山红色旅游文化内涵。3.进一步完善社硎乡田利村革命老区精神展馆、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及砺山寨反“清剿”斗争旧址等的建设,打造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王于洁烈士纪念馆、仙游革命烈士陵园、大类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节点。

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1.推介红色资源。与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加强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送、线路互通、联点成线、串线成网”旅游共同体,联手打造旅游品牌,使红色旅游成为仙游旅游新热点。扩大宣传阵地,着力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营造线上线下互动场景,加强组织者与参与者、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设计,鼓励人们利用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分享参与感受和体会,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即时反馈,借力新媒体的传播效能,让更多人在参与传播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2.演好红色剧目。以红色历史、革命故事、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等内容为题材,依托现代化表现形式,整合莆仙地方戏剧,积极创作编排接地气、聚人气的红色剧目。3.营造红色氛围。结合仙游县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工程,在各类公园、公共服务场馆、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场所,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积极组织开展多形式、多种类的红色主题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亲身参与融入红色文化,点燃群众心中的红色信仰,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