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2年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促进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上新水平

日期:2023/2/1        来源:莆田市老促会        点击数: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促进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上新水平

——荔城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荔城区老促会

202212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作为老区工作者要学习好、领会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为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尽一份力。根据市老促会、老区办关于开展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区老促会、老区办组织联合调研组,深入全区30处红色文化遗存开展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荔城区红色文化遗存基本情况  

革命遗存情况:全区共有红色文化遗存30处。其中革命文物9处(保护较好的6处、一般1处、损毁2处);非革命文物21处(保护利用好的4处、较好10处、损毁7处)。红色革命文化遗存中,国有5处(占16.7%)、村委会集体所有6处(占20%)、宗教团体所有8处(占26.7%)、个人所有9处(占30%)、其它情形2处(占6.67%)。

资金投入情况:统计,近几年来共投入市、区财政及民间筹措资金1755.5多万元,用于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其中市、区财政下拨920多万元,用于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陈国柱故居修缮及布展等;民间筹措修缮资金800多万元,用于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中共莆田县委旧址和闽中游击队驻地旧址(苦竹寺);市区老促会投入修缮资金35.5万元。

二、修缮保护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先急后缓”推进红色遗存修缮利用

针对全区30处红色文化遗存的建筑现状和遗址价值,荔城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采取“先急后缓”的办法推进遗址修缮工作。明确了近几年重点对陈国柱故居和哲理钟楼进行修缮提升,确保尽快发挥红色文化遗存在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切实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2021年,投入市级革命遗址专项资金105万元,用于陈国柱故居修缮一期工程(含管护专项资金5万元),工程已竣工,较好地发挥以红色带动旅游、以旅游宣传党史的作用,这种载体既有效地开发了党史资源,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休闲的过程中受到了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今年,市老区办下拨革命遗址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陈国柱故居二期修缮(故居提升工程)。

为了提升哲理钟楼革命遗址的品位与格调,荔城区在原先市、区财政投入修缮的基础上,再次筹措200多万元,配套建设了3500平方米的钟楼广场。广场左侧安装一个(1.5×2.6米)P2.5LED的高清显示屏,滚动播放哲理钟楼革命遗址概况和闽中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主要经过。哲理钟楼周边设计了花格石砖围墙,与钟楼西式风格相匹配。同时,还拆迁了右侧的土地庙,整修了进出口通道和停车场,改善了革命遗址的周边环境,使红色文化遗存得到了有效保护利用。区老促会在积极配合区老区办做好革命遗址修缮的同时,也积极做好老促会系统的争资工作,近几年共争取修缮资金35.5万元,用于4个革命遗址的修缮和2个遗址立石碑工程。

(二)“民间筹措”拓宽修缮保护资金渠道

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荔城区还重视民间修缮保护资金的筹措,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发挥宗教寺庙的力量,筹措600多万元用于闽中游击队驻地旧址(苦竹寺)遗址的重建、筹集50多万元用于青垞革命活动据点旧址修缮;发挥周氏宗亲的作用,筹资200多万元用于中共莆田县县委旧桂苑祠(周氏祖祠)修缮等,这些民间资金的注入,对红色文化遗存的修缮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保护利用并重”推动红色血脉传承庚续

荔城区在推进革命遗址修缮的同时,注重在发挥革命遗址的作用上积极作为。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哲理钟楼和陈国柱故居。经过修缮后哲理钟楼,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参观者的面前,展馆采取传统展板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布展方式,再现中共闽中地方组织领导闽中人民开展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和如火如荼的革命武装斗争历程,展示了3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和20多份重要革命文献,重现了中共闽中地方组织的发展壮大历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概况,揭示了“闽中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哲理钟楼革命遗址已经打造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中共党史、庚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传统、加强党性锻炼和践行入党誓言、履行工作责任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时,为了维护好哲理钟楼革命遗址,将革命遗址保护的责任落到实处,根据荔城区委有关精神,哲理钟楼革命遗址和展馆采取属地管理模式,由所在地镇海街道办事处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革命文物的保护、安防、卫生、疫情防控等管理工作,聘请了保洁、保安等相关管理人员。同时,为了发挥哲理钟楼革命遗址的育人作用,印发《关于将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列入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到钟楼举行党日活动,了解中共闽中地方史的发展壮大历程,学习革命先辈赤胆忠心、视死如归、舍身取义、鞠躬尽瘁的大无畏精神。哲理钟楼展馆实行常态化开放,由荔城区党校抽调7名教师担任义务解说员,轮流值班讲解。据不完全统计,2022110月份共接待了100多个单位,参观人次达3000余人,零星参观人员约有1000多人次,成为闽中地区参观人数最为密集的红色景点之一。

陈国柱故居经过几次的修缮提升和提档布展,正发挥着“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阵地作用,前来学习、瞻仰和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聆听革命往事,庚续红色血脉,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站在陈国柱的铜像前,面对鲜红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共接待600多个单位,参观人员达25800多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来,荔城区区在红色文化遗存修缮、保护、利用等方面做了积极努力,一些有价值的红色资源等到有效保护,正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但与上级的要求仍有差距和不足。

(一)红色遗址保护意识有待加强。在一些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中,不注重红色资源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有的个人产权或产权不清的的红色遗址,虽然已经挂牌保护,但随意拆建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红色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近几年除了陈国柱故居、哲理钟楼和古谯楼等3处遗址外,其它的革命遗址缺乏有效的挖掘,在全市的影响力还不大,需要下大力气挖掘和宣传。

(三)修缮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由于区级财政比较困难,在修缮资金配套上未能有效形成机制。

(四)红色景点整合利用不够。大都以单体对外开放,红色旅游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宣传力度也不够大,红色旅游品牌与全域旅游融合还未有效形成。

三、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建议

荔城区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弘扬老区精神,庚续红色基因,突出重点、聚集热点、破解难点,促进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提质求效,助力老区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提升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政治站位。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文化遗存就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理念,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凡涉及革命遗址保护的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保护意识,共同扛牢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政治责任。

二是强化保护利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相关部门要达成共识,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要做到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对濒临消失和损坏严重的红色文化遗存要进行抢救性修缮;对原建筑尚存、且有一定历史价值的红色文化遗存,要优先进行修缮;对已纳入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文化遗存,要做好提档升级工作;对一些已经损毁,且无标志物的革命遗迹,要根据党史部门提供的资料做好立碑标识,确保革命遗址永不消失。

三是建立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在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统筹协调上理顺体制机制。1.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明确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保护利用机制,加强对保护、利用、开发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办督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明确主体责任。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和开发的主体责任,对红色资源,无论是修缮、重建或扩建提升,都要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具体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确保修缮保护项目落地见效,滞后可究。作为协调、促进项目落地的老区部门,要积极承担并做好协调、联络、服务工作。3.加大资金投入。市、区财政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修缮和利用的经费保障,尤其是区、镇(街)要健全资金配套机制,确保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动员发动民间资金参与红色文化遗存的修缮保护和利用开发,形成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

四是重视打造“红色文化+”集聚效应。红色文化遗存修缮保护利用,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要按照中共荔城区委“加快修缮提升、活用哲理钟楼等9处革命文物、21处革命遗址、建设玉湖廉政文化馆,打造省级爱国教育示范基地,推进红色旅游”的思路要求,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与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要把红色资源与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形成集聚效应,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要促进红色旅游与文化、信息、农业等相关产业结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构建受人喜欢的红色旅游网红打卡点。要重视培育“红色旅游+生态观光”“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红色旅游+户外拓展”“红色旅游+乡野美宿”“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等新业态,助力红色旅游朝着融合式、场景式、体验式新文旅形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