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革命遗址现状及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日期:2023/1/31  来源:莆田市老促会  点击数:
城厢区革命遗址现状及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城厢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2022年12月)
革命遗址的充分保护与利用是教育后代不忘初心、勿忘历史的重要载体和宣传教育阵地,城厢区通过对全区红色革命遗址全面调研,收集全区革命遗址现状,提出了抢救、保护、利用的建议和意见,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打好了基础。
今年8月初开始,由区政协副主席兼老促会会长郑尚庆带队,区民政局、老区办及相关镇街共同参与,深入全区开展红色遗址专项调研,对全区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遗址的现状和保护情况、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建议、下一步如何加强保护利用进行研究探讨。
一、基本情况
城厢区革命遗址、红色遗产丰富,目前全区革命遗址共计有22处,其中国家所有2处,村委会集体所有7处,宗教团体所有3处,个人所有3处,公私混合所有1处,其他因拆迁、山洪冲毁、无法认定等情况的有6处。革命遗址各分布于沿海、闹市、山区,发掘与保护情况也有很大差别,因此,造成各处革命遗址现有知名度与自身历史价值完全不成比例。接下来只有保护规划更完善,才能有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的潜力。
二、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
(一)革命遗址修缮与保护情况:2013年协调民政局投入40多万元修缮了侯山村革命烈士纪念堂与闽中游击队洋边革命展览馆;2019年投入10多万元修缮了中共闽中特委遗址;2019年投入30多万元修缮了中共莆田山门支部旧址;2020年与2021年先后投入20多万元修缮了闽中工农游击队漈川驻地旧址;2022年修缮了雷光熙烈士故居,工程正在收尾阶段;2023年计划修缮莆田党团联席会议遗址,工程正在规划与上报中。
(二)革命遗址利用情况:1.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的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占地5亩,展厅面积近500平方米,设有马院(漈川)革命精神、实景再现、革命油画等10个专题展室,呈现闽中人民顽强斗争的革命历史;这里位于山水自然和农村田园之中,具备了较好的“红”“绿”结合、文旅融合等条件,与乡村振兴实现了无缝衔接。2.常太镇侯山村革命烈士纪念堂、闽中游击队洋边革命展览馆与山门村中共莆田山门支部旧址都已修缮完成,但因经费等原因,长期疏于管理,还未及时布展或布展不全,接下来将想办法尽快落实。
三、 革命遗址保护工作和红色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管理和保护资金仍然欠缺。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建设,一方面投入资金较少,专项资金使用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地方乡镇因不重视和保护资金不足功欠缺,导致不能有效发挥革命遗址教育和红色旅游功效。
(二)保护和管理不够到位。主要是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不到位,没有专项管理机制,从而也没有专业的管理队伍,一些革命遗址修建好后,因缺乏管理和维护,容易重新受损。
(三)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旅游缺乏前期的统一规划。各镇街的红色革命资源开发力度和利用程度不同,加上周边农业用地约束,革命遗址因开发受限,在自身正常的扩建、维护都难以满足,同时交通用地、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也难以解决,局限了遗址的开发利用,不能有效发挥红色文化旅游的功效。
(四)保存资料不完整,挖掘红色资源无法深入,红色革命史料的搜集整理力度还不够,各相关部门保存资料有限。
(五)遗址的产权问题无法解决,无法明确认定,更不能开发与保护。
四、要加大遗址保护,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革命遗址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发展红色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没有及时有效保护将愧对革命老区这一称号!愧对当年流血牺牲的无数先烈!也愧对后人!
一是提高保护利用革命遗址思想认识,强化保护意识,加大对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媒体,宣传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突出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挖掘其内涵,提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的红色文化知识,推动红色文化有效传播,提升革命遗址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全社会对革命遗址保护有更深的认知度,增强大家保护革命遗址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法制观念。
二是积极完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区老促会经常开展协调工作,牵头相关单位、乡镇进行理顺体制机制,对重点革命遗址的专题调查,积极协调解决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强引导,统筹协调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做到修旧如旧的原则,坚持革命遗址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相结合、与老年活动相结合、促进红色旅游发展推进扶贫脱贫相结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把保护修缮革命遗址工作与发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