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2年

深化红色遗存保护利用 赓续红色基因根基命脉

日期:2023/1/31        来源:莆田市老促会        点击数:

深化红色遗存保护利用 赓续红色基因根基命脉

——关于莆田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调研与思考

莆田市民政局(老区办)  莆田市老促会

20221125日)

 

莆田是福建第一批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是闽中革命的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19262月,闽中第一个党组织——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在哲理钟楼成立;1928年莆田第一支红军武装力量在涵江区白沙镇澳柄村组建;1930年建立了莆田第一个红色政权外坑乡苏维埃政府;1935年中共闽中特委成立,统一领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永泰等县党组织,独立开展游击斗争,成为整个闽中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1943年中共福建省委南迁闽中,闽中成为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19492月,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在涵江区大洋成立,领导和指挥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20多个市县的革命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解放了莆田、仙游以及闽中其他各县。闽中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影响范围广、延续时间长、付出牺牲大,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是经国家认定的南方815块游击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深入进行党史军史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围绕“关于开展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专题调研课题,市老促会、市老区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地察看并听取县(区)老促会及基层各有关单位的汇报,同时,收集汇总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市财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报告如下。

一、点多面广,莆田红色文化遗存资源丰富

(一)数量多分布广。全市列入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的革命遗址222处,至目前,普查登记225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7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90个,革命领导人故居18个,烈士墓7个,纪念设施13个。全市红色文化遗存登记在册204处,列入全国革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管理、经福建省文物局核定公布的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7处(含建国后新建纪念设施3处)。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198处,属于国家级管理9处占4.5%,村委会管理79处占39.9%,宗教团体所有33处占16.7%,个人所有39处占19.7%,公私混合所有5处占2.5%,其他33处占16.7%。非革命文物的红色文化遗存144处。

(二)内容丰富多样。莆田红色文化遗存包含了各类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红军标语、革命领导人物故居、烈士陵园、纪念设施等,这些遗存蕴涵着红色文化的“人、物、事、魂”全部要素,记载着莆田地区开展早期革命、从事地下斗争、武装游击战争和领导工人农民运动的历史,承载着革命前辈和先烈为党的事业不惜付出一切的理想信念,彰显着初心使命,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载体。

二、多措并举,莆田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近年来,莆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的重要论述和保护红色遗产等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做了不少努力和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形成保护共识,守护红色记忆

红色文化遗存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是不可再生的革命文化资源。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逐步认识到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动提升保护工作。

一是出台政策规范保护。早在2006年,莆田市就把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纳入《20062010年莆田党史工作规划》,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市革命遗址遗迹调研普查的通知书》《关于做好莆田市革命遗址立碑挂牌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加强党史教育基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莆田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莆田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暂行规定》《莆田市市级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革命文化遗存的规范性、科学性保护与利用,给予强有力的政策、财力等保障。

二是摸清家底挂牌保护。2008年,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革命遗址家底普查,编撰成书,形成《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莆田市》,收纳许多详实而珍贵的的历史图文资料;同年,由市老促会、市老区办发起,在全市老区村显要位置镌刻“革命老区村”石碑,树立起革命老区村永久性标志。同时,各相关职能单位按管理权限,分别对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进行立碑挂牌保护。市文物局对全市5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统一挂牌,统一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并落图、建立革命文物档案、悬挂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管理责任牌,明确专门保护机构和安全管理责任人,提升管理水平

三是有效管理精准保护。2008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开展普查的基础上,2017年以来,市民政局(老区办)、市老促会发挥主体职能作用,对全市225处革命遗址现状进行重新核对查实,对此,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革命遗址名录和保护档案;建立革命遗址修缮项目储备库;采取抢救保护一批、修缮维护一批、挖掘利用一批、奖补管护一批的“四个一批”办法,明确产权隶属、责任单位;市级财政设立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并从专项资金中每年专门划出部分管护经费,用于支付经修缮后革命遗址看管人员及讲解员补贴、房产修补、安全防护、卫生保洁、水电、环境整洁、宣传材料等经费支出,着力解决“重修缮、轻管理”等问题,确保“修一处、管一处、用一处”,全力推动革命遗址保护科学化、规划化、精准化。全市现有8处革命遗址列入福建省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

(二)强化资金保障,提升保护水平

近年来,我市本着“应修尽修,修旧如旧”原则,采取向上争取、财政投入、社会融资等多方措施,不断加大对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并以点带面,大力巩固和提升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一是实施重点工程。据初步统计,2018年至今,中央、省、市各级财政,用于我市革命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补助资金计5298.37万元,其中:中央下拨795万元占15%;省级1354.2万元占26%;市级3149.17万元占59%这其中,从2019年起,市级财政列入预算,每年下拨给市老促会革命遗址修缮保护经费50万元;并从2020年起,设立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500万元,由市老区办为主负责安排)。近年来,已对全市35处重要革命遗址、革命文物进行重点修缮保护提升、展陈布展,其中,对30处已修缮的革命遗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护利用、配备专职或兼职讲解员、实现日常对外开放等规章制度

同时,各县(区)也积极行动,多方筹集资金,投入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项目。如仙游县自2016年以来,共争取788.5万元,用于修缮15处革命遗址,并先后投资3500多万元对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及其相关项目进行提升配套建设。荔城区近年来筹集1755.5万元修缮保护革命遗址,其中:投入920多万元用于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陈国柱故居等修缮。城厢区先后投入近400万元,重新修缮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建设闽中游击区革命史展示馆。涵江区长期以来,持之以恒,筹资近亿元,对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及闽中革命纪念园等配套项目进行修缮保护,提升建设,并对本区内30处需要进一步修缮保护的红色文化遗存项目一一普查列表,报请区委支持。秀屿区近年来也累计投入500多万元,用于修缮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珠江联络站旧址及南日岛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二是提升展陈水平。为适应新时代对红色文化遗存的展陈新要求,面对新受众,以革命历史为主题主线,讲好史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委宣传部等有关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对展陈内容进行指导把关和规范表述,打造主题更为明确的特色展览,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如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是中共闽中地方组织诞生地,2021年在市委推动下,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荔城区委联合对哲理钟楼进行修缮提升,拆除影响其风貌的东侧一座1480平方米危楼,新建钟楼前广场、开通西侧通道,并专此向全社会征集革命文物和珍贵历史图片资料,精心设计布展,成为全市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阵地。闽中革命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隶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管理,市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烈士纪念设施和进行闽中革命史纪念馆改陈布展,改陈布展聘请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专家任总策划,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严格把关,并报省委宣传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等审定,自20216月试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团体近400批次3万多人次,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全市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正争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是建立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是展示革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讲好老区故事,扩大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2009年,我市开始在保护利用较好的革命遗址中建立党史教育基地,近年来,此项工作进展更快。如闽中革命史纪念馆、中共仙游上宫支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旧址,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旧址、高阳旧址、东湖旧址,砺山寨反“清剿”斗争旧址、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陈国柱故居、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207团旧址、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闽中特委机关宁里驻地旧址、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苏华革命事迹陈列馆、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珠江联络站旧址等,加大资金投入,经过修缮、重新布展,用珍贵的历史资料、更丰富的图文资料和革命历史文物等展现特色亮点,成为共产党员受教育受洗礼的精神家园。目前,全市已建立了44个省、市、县(区)三级党史教育基地群;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个。

(三)用活红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

红色文化遗存是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我市注重推动转化运用,活化红色资源,讲好革命故事,让革命文化深入人心,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老区精神、苏区精神等。

一是唱响红色文化品牌。依托红色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全情全面展示莆田革命历史。近年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老促会、县(区)老促会等部门与单位,先后出版了《革命老区县区发展史》《闽中党史故事》等;制作“不忘初心,服务老区”“莆阳先烈”专题片等;在报刊杂志开辟“红色记忆”“红色印记——走进莆田革命旧址”专栏及栏目等;通过新媒体平台编发《闽中革命历史大事记连载》(40期)等;开展“红色记忆,老区风采”“百年看百村,奋斗新征程”“携手‘革命,追寻红色记忆”和线上连载、线下举办“走进老区看新貌——莆田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摄影图片展”等系列活动;分别在市博物馆和仙游县博物馆内开设革命文物专题展览,推出“闽中红旗世代传”“红色记忆”“永远的旗帜”“闽中洪流”等25个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专题展览;市“理响莆阳”宣讲队走进党政机关、学校乡村;湄洲日报、莆田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莆田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是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立足我市革命红色遗址遗迹和自然资源生态优势,进一步拓展红色旅游内涵,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建设红色旅游景区,走出老区“红色+绿色+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途径。结合建党百年,全市发展了8个不同主题、16条“百年奋进·红耀莆田”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接待党史学习教育团体1595个、党员群众100多万人次。涵江区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扩大配套项目建设,创建闽中革命纪念园、陈列馆、革命史诗碑园、游客接待中心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省首批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红色资源、绿色风光,吸引了众多慕名来客。仙游县中共上宫支部旧址,打造提升为全省首批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建设了党员培训活动中心,融合生态资源,使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打卡热门基地

三、乘势而为,推动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近年来,我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保护管理不够完善。由于多数红色文化遗存交通区位远、产权结构复杂等原因导致保护难度增大,属国家、镇、村及宗教团体所有的重视程度较高、管理较为完善;部分个人、公私混合所有的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相对都较难;个别遗址存在无人管理,或年久失修,随意改造,堆放杂物、养鸡养鸭,面临毁灭的情况;部分基层干部因认识不到位及认同感缺失,对修缮保护利用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全市红色文化遗存蕴藏着丰富的史料和感人的故事,但由于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力量不足,未能对这些史料和感人的故事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尤其是对红色文化遗存所蕴含的新时代价值挖掘整理远远不够,没有很好地提升其精神内涵和感染力,更有待向外强力宣传推介,让更多人听得见、看得到、记得住。三是展陈水平有待提高。许多革命纪念场馆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展陈水平较低,大多只有图片展示,没有实物陈列,红色文化元素没有充分展现,缺乏历史厚重感;部分展馆面积较小、展出内容单调、展示手段较落后;一些展馆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与所在地关联的专题馆、特色馆;红色文化商品开发空白,缺乏便于携带、物美价廉的红色文化纪念品。四是资金投入缺口较大。除中央、省、市专项资金投入外,县(区)因财力有限,尚无保护利用专项资金;资金投入与保护利用、史料征集、讲解员队伍配备等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不高、注入资金较少。如涵江区对全区30个当前需修缮保护的革命遗址项目进行逐一认真调研摸底,汇总结果需预算资金2280万元。五是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红色旅游开发利用存在各自为政、点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等;一些红色旅游项目配套设施不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不够,没有形成红色旅游专线,目前大多仅局限于参观革命遗址、红色展馆,缺乏吸引力,人气不旺,经济效益较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文化遗存,承载着革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积极主动作为,推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才能聚集起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正能量。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责任担当,真正把本区域内的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提升政治站位;应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进一步广泛开展革命传统、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应在融媒体平台上设立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栏目,经常性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报道,扩大红色文化遗存在全社会的认知度,让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成为思想与行动上的自觉。

二是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需要政府的引导帮助和政策支持,形成政府主导的积护管理机制。鉴于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涉及党史、宣传、文化和旅游局、民政、退役军人、财政、老促会等多家部门与单位,容易政出多门,影响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一个主管部门或负责牵头单位,健全联席制度,统筹资金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共同下好保护、利用一盘棋。

三是持续投入,扩面增效。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最大难点是资金短缺和持续投入的问题,各级政府应真正把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专项经费,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建立革命遗址保护的长效机制,持续通过“四个一批”“一址一策”的有效做法,统筹用好管好省、市革命遗址专项保护资金,扩大保护利用覆盖面;应在争取县(区)财政资金适当配套投入的基础上,创新思路,鼓励民间资金参与,补足短板,形成多元化、更充足的经费投入来源和保障机制。

四是挖掘提升,宣传推广。保护利用相辅相成,开发利用也是一种保护形式,宣传、党史、文旅部门应深度挖掘整理全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快红色革命标语、文献资料、革命实物、红色故事等的收集整理,进行数字化加工推广;突出红色主题,对场馆展陈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梳理展陈大纲和革命发展脉络,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创新体验项目,增加红色文化展馆的欣赏性、体验性,提升教育化人功能;培育人才队伍,储备一批熟悉规划建设、善于经营管理、擅讲红色故事的红色文化专门人才。

五是融合发展,提增效益。红色文化遗存,广泛分布于广大的乡村地区,是老区乡村振兴中的特色优势资源。当前,应以莆田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十二条产业链为契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把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等一体安排、一体规划设计,形成规模经营,增加经济收入;整合文旅资源,构建红色旅游专线,促进红色文化产业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