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2年

“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助力老区村融合发展”调研

日期:2022/11/28        来源:南平武夷山市老促会        点击数:

“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助力老区村融合发展”调研

武夷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张珍秀彭 林景

 

202211月,武夷山市老促会党支部、理事会组织支部党员、追寻红色记忆小组成员和乡村振兴策划人员等,到武夷山市兴田镇枫坡村开展“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助力老区村融合发展”主题活动。活动以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为引领,通过座谈、考察、调研等方式对枫坡村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文化资源如何融合发展,助力枫坡老区村的振兴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一、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探讨老区村振兴新思路

武夷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李耀华首先向枫坡村练中书记赠阅《武夷山市革命老区发展史》。随后从实际出发,结合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从《武夷山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中记述的关于在枫坡村成立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的历史和一张老照片(民国十六年五月初五日拍摄的“枫陂区农民协会成立会摄影”)开始,与枫坡村干部、部分村民代表、老党员等就如何利用好枫坡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进行座谈。结合学习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内容,大家针对枫坡村的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古文化的特色畅所欲言,提出了枫坡村未来可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枫坡村的文化亮点:一、大革命时期(19272月),成立了崇安县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二、枫坡村的拔烛桥活动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枫坡村麒麟山上保存了大型古堡遗址。四、村里还保留着古老的建筑、亭子、水井等。

枫坡村地处武夷山市兴田镇南旅游公路边,位于省道303旁,是浦南高速互通口,离镇区5公里,距市区约30公里,周边与兴田村、黄土村、城村村、西郊村相邻。仅有1个自然村——枫坡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539户、2121 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 徐、李、邱、王 。辖区土地总面积17800 亩、山地面积 1.2万亩的是生态村。

如何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融合发展枫坡村文化来助力乡村的振兴?枫坡村处在交通便利的要道上,地处浦南高速互通口,周围有城村古汉城遗址、西郊的“云飞红色收藏博物馆”、南树村革命历史陈列馆以及黄土红色文化陈列馆。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神的引领下,枫坡村可以借力周边文化资源的辅助,从实际出发,做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将自己独特的文化亮点进行融合发展,让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增添色彩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二、枫坡村的红色文化

1.崇安县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

 

       

 

 

这张老照片是武夷山市档案馆从民国档案中发现的,照片上加上的字是:“枫陂区农民协会成立会摄影”,时间是“民国十六年五月初五日”。

民国的档案中的这张老照片,与《战斗在闽北》一书中詹贵老的回忆吻合了起来。挖掘与这张照片有关的故事,翻开《武夷山革命史》、詹贵老的回忆录和其它相关的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后期枫坡农民协会的历史。

根据枫坡村——上梅暴动大南指挥、大南区游击队大队长詹贵老的回忆,这张照片上标注的拍照时间是枫坡村召开农民协会大会的时间。

192610月,共产党员徐履峻(今武夷大布村人。19277月任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19281月任中共崇安县委书记,19289月任第一次上梅暴动总指挥。10月,因敌人进攻上梅暴动指挥部所在地,他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1岁)从福州回到崇安,在国民党左派组织的崇安县农民协会里工作。这其间徐履峻组织崇安县立高等小学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在崇安县南部地区的枫坡、南岸一带去办夜校,传播革命火种。

徐履峻来到了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兴田枫坡村。一天晚上,在徐华邦家中,徐履峻和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小声谈话。在一盏微弱的油灯下,身材高大的徐履峻却蹲在凳子上,边讲边激动地比划着,徐华邦等几个人不停地点着头,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他们在说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因为他们连家里的人都保密。

枫坡徐姓的人很多,人们以为徐履峻来枫坡是认“自厝”(同宗)。而徐履峻则利用“徐氏祠堂”这块招牌作掩护,进行“认亲攀戚”活动,酝酿组织第一个区、乡级的农民协会。他频繁来往于兴田的枫坡十余次。不论在乡亲的堂屋里,在夜校的课堂中,还是在田头地尾,都有他与农民亲密相处,倾心交谈的身影。       

19272月的一天,枫坡村突然热闹了起来,男女老少往村中的“徐氏祠堂”跑去,不一会“徐氏祠堂”门口便挤满了一大群人,大家都仰着脖子朝上看着那面高高地悬挂在“徐氏祠堂”门口旗杆顶上的红旗——“枫坡农民协会”。“枫坡农民协会”的旗帜在春风中迎风飘扬,宣告着——枫坡村正式成立了由崇安县国民党左派人士和共产党组织建立的崇安县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标志着崇安县农民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273月,在枫坡农民协会的推动下,崇安县农民协会成立,会长江章宝,秘书长周子庄。此后,全县各乡建立了农民协会,拥有数千人的农会组织,成为崇安县开展革命运动的一支主体力量。

192764(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村里比过年还热闹。上午农会开了大会,徐华邦在会上讲了话。会后,在董涵球、衷志纯等共产党员策划下,兴田区枫坡乡农民协会数百名会员手持镰刀、木棍走向村头,举行了相当规模的集会游行。参加集会游行的人群高呼“打倒国民党右派”“打倒地主豪绅”等口号。慑于农民协会的威力,当地的地主豪绅惊慌失措地龟缩家中,昔日的威风荡然无存。这一革命行动,给这一带广大农民增添了敢于反抗的精神。下午,农会会员扬眉吐气地又在一起照了相,因为2月成立之初没有能照相,那时行事比较谨慎,而这次的游行让他们看到农民协会的力量与影响力,于是照了张珍贵的合影:会员们在红旗前排成几行,个个面带喜气,心里充满着一股革命的豪情。这一瞬间便成了历史的永恒与记忆。

2.陈耿在枫坡村办夜校与发展党员

19271010日,枫坡村里的农会会员都拿着绑有红绸带的鸟铳或棍棒往县城走去。傍晚,他们象打了一场胜仗那样,兴高彩烈地回来了。一到村子里,就被大家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都想知道城里发生了什么事。大家听说县农会在城里开了大会,徐履峻、陈耿在会上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并领着大伙冲进偷牛贼万钟祺的家,砸烂了这个心毒手狠的大地主的房顶时,个个激动万分。

这真是从来没有过的大事啊!穷苦人第一次看到了团结起来的作用,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力量的伟大,也第一次懂得了崇安已经有像徐履峻、陈耿(今兴田镇黄土村程家洲人。中共崇安县第二任县委书记、第二次上梅暴动总指挥、闽北红军创始人,1933年被错杀于赣东北,时年28岁。1965年追认为烈士)这样勇敢的带头人。直到深夜,村里各家各户都还在谈论着这件激动人心的大喜事。不久,徐履峻、陈耿和安少亮一起来到枫坡,办起了农民夜校。夜校办起来后徐履峻就走了,陈耿、安少亮留下来当先生。那时候,詹贵老和村里其他青少年一样,被家里管得很紧,不让参加。但詹贵老还是经常借口去玩,跑到农会看他们上课、开会。詹贵老从心里佩服陈耿,他胖胖的,个子不太高,但力气很大,有功夫,常把手指往墙上插,还能抠出一把土来。陈耿讲起课来有声有色,说的都是穷人的心里话。

19282月初的一天晚上,詹贵老吃过饭就来到夜校,那里早已挤满了人。农会干部徐良广见詹贵老喜欢念书,就对詹贵老说:“贵老兄弟,来报名念书吧!不要交学费,只要轮流给先生饭吃就行。”詹贵老高兴地报了名,坐到夜校里。陈耿微笑着发给詹贵老三本书,然后拍拍詹贵老的肩膀,叫詹贵老有空常到他房间玩。从那天起,詹贵老就参加了农民协会,进夜校读书,还常到陈耿房间里玩,和他结为知心朋友。

192828日那天晚上,夜校下课后,陈耿把詹贵老留下,关好夜校的大门后,拉着詹贵老到他的房间里坐下,轻声地对詹贵老说:“现在我们中国有两个党:国民党和共产党。国民党看不起我们农民和穷苦人,不是我们穷人的党,共产党很看得起我们农民和穷苦人,为我们穷人说话,是我们穷苦人自己的党。贵老哎,你说哪一个党好啊!”

詹贵老说:“那当然是共产党好。”

陈耿先生又问詹贵老:“你敢参加共产党吗?”

詹贵老站起来说:“有,我就敢!”

陈耿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拍了拍詹贵老的肩膀说:“那好,我去找共产党,找到了就告诉你。”

1928212日,詹贵老跟着陈耿一起去南岸,参加南岸农民协会召开的大会,下午回到枫坡。晚上,陈耿又把詹贵老留下,告诉詹贵老找到共产党了,并说:“我已经参加了,你敢参加吗?”

詹贵老说:“你先生都敢参加,我还不敢?”

陈耿严肃地说:“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

“死也不怕!”詹贵老挺了挺胸膛,坚定地回答。

陈耿对詹贵老进行了党的纪律、党员的任务等方面的教育,并介绍詹贵老加入中围共产党。从此,詹贵老在党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就在詹贵老入党的第二天,一清早,就有个头戴斗笠的陌生人站在詹贵老的门前,向詹贵老打听两个农会先生的住处。詹贵老到农会找陈耿和安少亮,那人见到两位先生,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陈耿,然后三个人蹲到田边谈了一阵,陈耿和安少亮就回房间去了。詹贵老见他们紧锁眉头,脚步匆匆,急忙跟了进去。两位先生已经在整理行装。詹贵老问他们要去哪里,陈耿说:“去年底砸了万钟祺家,他告到上边,现在上边已下令解散农民协会。”说着,陈耿从一本书里翻出一张枫坡农会的照片(这与民国档案里发现枫坡农民协会的照片吻合)交给詹贵老,郑重地说:“这张照片你要保管好。今后,农会的事你不要管,我有事就写信给你……”说完,陈耿紧紧握了握詹贵老的手,就和安少亮一起大步流星地出了村。

3.支持上梅暴动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

192899日,徐履峻和陈耿给詹贵老写了一封信,叫詹贵老和其他三个党员一起赶到南岸过夜。其他三人因要收麦子,没有去,詹贵老就一个人到了南岸,见到了徐履峻和陈耿,还有一位省委巡视员。当晚,在傅顺余同志家里过夜。第二天吃过早饭,他们五个人一起到大埠头徐履峻家。

910日晚上,乌云滚滚,下着大雨。县委在徐履峻家楼上开会,有五十多人参加。除了省委巡视员和县委负责同志徐履峻、陈耿等人外,还有全县各地党、团支部的负责人,詹贵老作为枫坡党支部的负责人(说明枫坡村成立了党支部)出席了会议。会上,先由各支部汇报党组织的发展情况:接着,会议就县农会被取消后,新的农民组织定什么名称的问题进行了谈论,会上正式确定为“民众会”;最后,会议讨论了举行武装暴动的问题。大家对发动东乡上梅、下梅的暴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决定会后徐履峻到东乡、陈耿到北乡、徐福元到西乡、左诗赞到崇浦交界的高洋和岱后、詹贵老留在大南乡,进一步落实暴动的准备工作。

  1928101日在上梅召开全县民众暴动大会,詹贵老等留在枫坡严密监视兴田、黄土的反动民团。

192945月间,民众队编成了红军一队、二队。红军一队由陈耿亲自带领,在东路上梅、下梅一带活动;红军二队由郎庆生带领,在大南西郊、建阳一带活动。詹贵老和徐日荣组织了枫坡村的二十多名青年加入到红军二队,不久,红军的人数多了,就新成立了一个补充队。到6月底,就开始编连了,第一队叫一营,第二队叫二营,补充队为三营。

192910月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55团,团长陈耿。它是闽北根据地诞生的第一支地方红军正规团。全团辖3个营、9个连和一个特务连共500余人。该团的战斗序列为团长陈耿,副团长左诗赞、丁细俤;一营营长郑小午,二营营长吴永明,三营营长郎庆生。

枫坡村不仅成立了崇安县第一个农民协会,而且成立过枫坡村党支部,支持上梅暴动,枫坡青年参加闽北根据地诞生的第一支地方红军正规团——中国工农红军55团等。

三、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拔烛桥”

邱世昌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枫坡拔烛桥”第二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986年开始跟着父亲邱盛文专心学习花灯、剪纸、绘画和书法等制作拔烛桥花灯的技艺。

据邱世昌说,“拔烛桥”是枫坡村独特的民俗活动——闹元宵。拔烛桥活动源于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至今有160多年历史,“烛桥”是有由上下两层木架组成,上可插两支大号蜡烛,下有把手可抓,两头与前后的木架用木插销链接,大的可链接80个,小的也可链接54个,接起来的架子弯弯曲曲似条木龙,拉直来又像山涧溪流的木架浮桥,点燃的蜡烛在夜色中如银河星系中的北斗星座。

枫坡村的“拔烛桥”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查阅《武夷山民俗节庆介绍》可以完整了解“拔烛桥”这一民俗的活动特色。

活动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长者率领“舞灯队”举行。舞灯队由两名年幼的男童提着吉祥灯在前开道,长竹竿吊串的高照灯紧随其后。孩童和姑娘们举着各式各样的自扎花灯居中,上了年纪的壮年汉子,抬着花灯鼓亭,青年小伙子则扛着“烛桥”压阵。这支不寻常的队伍走街串巷,每经一户家门,主人便合家相迎,每到拐弯处,扛烛桥的小伙子就在“呼”“哈”的呐喊声中,相互牵扯着飞奔而过。此时,炮声齐鸣,烟花焰火齐放,队伍中的唢呐声,锣鼓声汇成一片,大地为之震动。队伍到达村中心闹区后,“拔烛桥”最精彩的节目开始。随着执事者的号令一响,长长的烛桥时而翻滚,时而左右摇晃,燃着的烛光在快节奏的动作中,展示给人们的是一条活灵活现的翻腾着的火龙。执事者又一声号令,翻滚着的火龙刹时停住,烛桥按事先的约定迅速分成两节──上村、下村两队,各队都有20多名精悍的小伙子将烛桥从路上往各自的田里拔去,谁能把对方拔到自家的田里,谁就是赢者,来年的丰收必定胜过对方。因此,双方往往要拉到一身的泥水才能见分晓。

这种“拔烛桥”活动一真持续到正月十六日才结束。

通过网络媒体等的宣传,“拔烛桥”活动不仅成为了武夷山民俗活动的一个亮点,而且在武夷山几乎是家喻户晓。特别当“拔烛桥”走进了“魅力中国城”之后,它出现在全国电视观众的视野里。

 

   

四、枫坡村古堡遗址

枫坡村的村旁有麒麟山、火焰山、狮子山,其中麒麟山的古堡遗址一直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所以在考察调研枫坡村时,邱世昌带我们去探访了古堡遗址。

麒麟山古堡遗址是我在武夷山走户外的过程中看到最大型的,很震撼。它与别处所不同的就是,我们所见到两处古堡大门,大小一样,保存得比较完好,但我们却找不到任何文字的记载,据说史志上也没有记载,它就像谜一样地存在,没有人可以说出古堡大致修建于什么朝代,是起什么作用的,有谁驻扎于此?

根据武夷山市文体旅局赵建平老师等人初步勘测提供的资料显示,古堡依山形地势而建,呈南北向哑铃形分布于两座山腰。设东西城门、城墙、城垛、走马道,以及夯土瓦构房屋、水井等军事防卫设施和生活设施,占地在200亩至300亩之间。经实测,城墙高2米至5米,荒石干砌,全长约2.5千米。城垛残高0.5米至0.7米,走马道宽3米至5米。古堡南侧采用三层城墙,为瓮城结构,凸显军事防卫功能。东城门采用内侧平梁顶与外侧券顶两种形式构筑,外侧门厚1.2米、宽1.2米、高1.55米,门券0.65米,通高2.20米,以条石干砌。内侧门厚1.4米,上以2米条石压顶。门券、门臼、门闩孔保存完好。

虽有很多户外爱好者前往麒麟山探访,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没有人去深入挖掘古堡的年代与故事。在与赵建平老师沟通看法时,都觉得其建造的年代应该早于太平天国运动,而且其工程也是比较浩大,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时间,才能完成。赵建平老师说,如果从厨房或食堂,挖掘下去,应该会有破碎的瓷器,从古人所使用的瓷器上大致可以判断出古堡的朝代。这也和我们当时所讨论是差不多的,我们在考察时就说:如果掘地三尺,也许能发现当时他们使用过的一些器皿、陶瓷或者是当年他们所使用的物件、无意中遗落的钱币等。考古人员也许可以从埋在地底下的遗物解读麒麟山的历史了。

枫坡村麒麟山的古堡遗址,布局严谨,功能完备,体量巨大,为闽北所仅见,对研究福建古代崖居、兵制、战争以及农民起义有着重要意义。

很多的故事与历史都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没有流传,没有记录,即便有着流传,那也许已经是一代又一代在流传过程中已经被更改过的或者被赋予了不同色彩的故事。

五、在同一棵树下拍照

我们在论过民国档案中保留下来的老照片时说:老照片上的人,除了那三个孩子之外,其他的人肯定都已经成为了古人,如果这三个孩子还健在的话,他们也已经是百岁左右的老人了。那么还有谁记得当初他们拍这篇照片时候的情形呢?只有翻开历史,从回忆录的记载中去感受那段历史。虽然照片有些朦胧,充满着年代感,但是我们从朦胧的照片中依稀可以看到他们背后是一棵大树。当我们从麒麟山下山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村子旁边的这棵老樟树就是当年这张照片后面的背景,虽然照片上的树有些模糊,但是从树的形状上我们锁定了这棵樟树,于是我们也在相同位置拍了一张合影。

95年已经过去了,村子里那些古老的建筑已经破旧或倒塌或被拆除,而这棵大樟树不仅变得更加的繁茂,变得更加的强大,也见证了村子的变迁,见证了百年的风雨,也见证了我们探索的身影。

六、调研所想

        

通过对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结合枫坡村实际进行的调研与挖掘发现:枫坡村有武夷山最早的红色文化——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有始于清朝咸丰八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拔烛桥,有充满神秘色彩的麒麟山古堡以及枫坡八景中的四角井、潮井、石桥亭等。在调研中,回顾了那段远去的历史、故事与迷一样的城堡,我们找到了村子的红色亮点与古色的神韵!如果枫坡村能将红色、绿色、古色、民俗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然后开发利用,那么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这些文化则会转为人们的精神力量与经济效益,助力乡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