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美丽老区村

福安立峰村“美丽经济”可圈可点 善治乐享本固枝荣

日期:2022/11/21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福安立峰村“美丽经济”可圈可点 善治乐享本固枝荣

     溪柄镇立峰村位于福安市东南部,是闽东知名的老区基点村,全村5402388人。近年来立峰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聚焦生态美、业态美、常态美、绿色发展好、产村融合好、乡风治理好“三美三好”目标,以特色产业培基、以新村建设塑形,以文化赋能铸魂,以善治乐享固本,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聚力攻坚、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文化聚心、生态提标、治理提升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特色产业“挺脊梁”

     融合发展“加速跑”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立峰村坚持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兴旺,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过上有盼头的日子,让村子成为有看头的村庄。

     ——特色支撑,十成占九成。立峰村按照“自已的资源自已赚,自已的发展自已干”的思路,立足固本培农、品牌强农、科技助农、驰而不息打好“产业牌”,久久为功走好“特色路”,该村通过成立“云之富”“大岭山”“立农”“立峰”“小美”五个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采取“园区+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建立“三带”(科技带动、合作社带动、种植大户带动)“一自”(农户自营)的模式,先后引进优良葡萄新品种和茶园新技术,大力发展高标准大棚新品种葡萄1500多亩,改造提升茶园800多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有效促进产业提升农民增收,从2018年起全村葡萄人居收入达1.3万元,茶叶人均收入8000多元,仅葡萄茶叶两项人均收入就达到2万元以上,特色产业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九成,“绿色田园”变成“幸福源泉”。

 

 

 

     ——“农文旅+”走出新天地。立峰村坚持以丰富业态为重点,以融合发展为路径,纵向延伸链条,横向拓展功能,为产业发展打开更大空间。“融”中有“特”,另辟蹊径。凸显产业特色,凸显山水气息,凸显文化元素,以“水”为媒,借“旅”发展,探索以“农旅融合乡愁留心,文旅融合文化留心,康旅融合健康留心,研旅融合情怀留心”,走好“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通过激活山水田,赋能人文旅,推进农旅文旅联动共融。“新”含“亮”点,玩出花样。依托“一轴”(溪楼公路中心轴)“二区”(别墅新村区,古韵老村区)“三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研学文化)“四亮点”(马立峰烈士纪念馆,景观湖竹亮化工程,环村步行道,后山公园)打造具有“恬静自然风光,独具民俗风情,回味无穷美食”的一步一景一陶然,乡村旅游底气足美丽村庄。由乡贤发起成立“乡贤汇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引进先进团队打造“竹韵鹿境梦幻乐园”,兴建有轨小火车,水上碰碰车,彩虹管道游乐设施,开展露天电影,篝火派对,自助烧烤,采摘体验活动,让游客入美美乡村,品浓浓乡味,寻淳朴乡情,解淡淡乡愁,把立峰村打造成特色农业吸引、四季有景吸引、满足需求吸引的网红打卡地。

 

 

 

 

     弹好生态“三线谱”

     扎实推进 “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立峰村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文明提升等融合推进、持续用力,实现有颜有品有内涵。

     ——重拳治污,和生态握手。青山绿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立峰村在2017年以前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全村生猪养殖户占260多户,生猪养殖污水排放导致立峰村河段变为黑臭水体,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伤害,也给生态自然景观带来极大破坏。2018年溪柄镇以立峰村为试点,组织实施“环境整治+污染防治+生态构建”联动工程,弹好碧水净土线,生态保护线,问题导向线“三线谱”,奏响重拳治污治水最强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整治小组,开展“治污治水,洁净家园”行动,拆除猪栏面积3000平方米,整治全长800米,涉及范围3万平方米的河道,将不合格劣五类水质提升为二类合格水质。村党支部一鼓作气,扎实开展路域环境,水域环境,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发动群众坚持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主动清理屋前房后废弃堆积物和卫生死角,实行垃圾分类,修建拦水坝、建起石马亭和碧水观鱼台,铺设千米休闲步道、沿河种植观光绿竹,全力打造优美村道,碧水河道,全面提升美化、绿化、亮化程度,铁腕整治生态环境,加速绿色转型,让青山绿水成为立峰村生态新名片。

 

 

 

 

 

     ——颜值新村,与美丽同行。立峰村坚持念好“改”字经,做足“美”字功,凝聚“兴”之力,以美丽庭院,美丽经济,美丽人文“三美并进”推进新村建设。2018年该村按照布局设计协调,居家整齐清洁,庭院净化绿化的布局要求,启动立峰新村建设,打造村民别墅群,第一期工程按照每排7栋,每栋安排2户居民,每栋建筑面积700平米,3层半坡屋顶,建筑成本90万元,内装修90万元的整体要求建设,至2020年已建成联排别墅42栋。启动马厝、寨下、坂边3个自然村房屋立面改造工程,对168户农户的房屋按照景观美、立体美、效果美的要求全部进行改造提升,并将废弃的荒宅改造成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如今的立峰村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道路干净整洁,标识牌匾清晰可见,屋前屋后蔬果飘香,农家小院花团锦簇,农民生活有滋有味,崭新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呈现出欣欣向荣一派新景象。

 

铸魂育人“聚能量”

文明新风“结硕果”

     红色基因是灵魂和血脉,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立峰村坚持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打响“红色立峰”品牌。

     ——有“魂”塑造,续红色根脉。立峰村是土地革命时期闽东苏维埃政府主要领导人马立峰烈士的家乡。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成为新一代立峰人的“考题”和面临的“课题”。该村立足红色根脉强基因,对红色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先后建成闽东革命先驱马立峰纪念广场和马立峰烈士纪念室、纪念碑、纪念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更深地植入这片红土地,融入老区群众的血脉中。让红色文化滋润人心、激励人心、凝聚人心,赋于新时代使命,激励立峰村全体村民精神世界日益充实丰盈,内生动力更加激情澎湃,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守正创新,育文明风尚。立峰村坚持党建引领、榜样带动育新风;以文化人、美德育人倡文明;创新机制、堵疏结合除陋习;通过采取“三个结合”(党员干部表率作用和群众智慧力量相结合,移风易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红色文化底蕴和创新举措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培养公德,淳化民风的作用,从行孝、积善、讲信、从俭、尚勤等方面切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村规公约。从村民生活细处入手,创新方法,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积极探索“文明积分”“道德银行”“红黑榜”等道德约束机制,发挥身边先进人物榜样作用,通过传递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价值追求,引导村民在思想上形成自觉,习惯上形成规范,风气上形成氛围,让文明的种子植根于每个人的心田,营造风清气正,向善向上的新风尚,谱写出一曲老区文化振兴新篇章。

 

筑牢堡垒“大本营”

 

夯实善治“主阵地”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党建强则治理强。立峰村以巩固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主攻方向,在“头雁引领”“红色先锋”行动上持续发力。

     ——党建领航,干群聚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发展,全面提升。筑牢“政治堡垒”,通过实施“红色堡垒”“标兵引领”“创业带富”工程,开展党员干部带头“讲政治比忠诚,讲学习比能力,讲团结比合力,讲担当比执行,讲作风比纪律”的“五讲五比”活动,让红色立峰焕发新的生机。夯实“经济堡垒”,通过支部、党员、乡贤、农户参与方式多样化,出资投入多元化,实现共商筹智、共建筹资,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望迈入30万元大关,集体经济由“空心”变“实心”。建强“服务堡垒”,通过采取党员联系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民情走访到户“五到户”的方式,形成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员争当服务标兵的局面。

 

     ——善治乐享,探索新路径。立峰村聚焦群众关切,把乡村善治作为“稳得住能致富”的固本之策。通过创建“党建+治理”新模式,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开展推选“微榜样”,提供“微点子”,认领“微心愿”,践行“微承诺”活动,坚持服务与治理双管齐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架起“一有求,众呼应,心相近,一家亲”的“连心桥”,构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有力促进该村红色文化陈列馆,新村护栏,船民桥,机耕路硬化,路灯亮化,生态引水工程等6个民生项目如期完工,共建共享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特邀通讯员:王梓树)

福安市老促会   

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