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2年

福鼎市店下镇老区基点村筼筜调查报告

日期:2022/9/6        来源:福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点击数:

福鼎市店下镇老区基点村筼筜调查报告

 

            

筼筜村位于福鼎市东南沿海,晴川湾畔,背山面海,嵛山岛隔海相望。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东接店下石牌村,南与嵛山岛隔海相望,西临秦屿小元当村,北靠店下菰北村村域面积6.993平方公里,距店下集镇16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全村耕地面积1890亩,其中水田1080亩,旱地810亩,共有780户,3069人(中心村330户、1860人),党员64人。2022年筼筜村的村民人均收入达20580元。村民主要经济作物是养殖紫菜、海带、南美白对虾、茶叶。筼筜现有紫菜养殖2000多亩,海带养殖500亩,茶叶700亩,全村共有12家紫菜海带加工厂,6家南美白对虾养殖场。

筼筜村是福鼎革命历史策源地,福鼎党的创建者和革命创始人、领导人,首任县委书记黄淑琮烈士的诞生地。三十年代初这里仅是个百余户的小渔村,1929年村殷富人家子弟黄淑琮在福州读书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胸怀拯救人民苦难的大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于同年秋冬之交,受中共福州市委派遣回到故乡筼筜村,进行宣传、发动,开展革命运动,撒下第一颗红色火种,随即革命烈火顿成燎原之势。在筼筜村先后成立福鼎县境内第一个“农民小组”,第一个贫农团、第一个党小组,第一支革命赤卫队、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第一支海上游击队、第一支肃反队、第一个武装独立营、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中共沿海区委、第一个妇女会、第一个儿童团等革命组织。1933年冬,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派詹如柏在上岙自然村主持成立中共福鼎县委,黄淑琮为首任县委书记、委员谢作霖(后叛变)王勤聪、陈宝鼎、蔡佳城为秘书。从此,福鼎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熊熊的革命烈火如火如荼在全县燃起。筼筜人民坚持进行长期艰苦卓绝英勇的斗争,直至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的贡献。全村遭受疯狂烧杀抡掠,被烧民房40多间,被摧残死亡绝户16户,被杀害革命志士100多人,共有46人被评为革命烈士。筼筜村被冠予“福鼎革命第一村”。1984年福鼎县委、县政府在筼筜立“中共福鼎县委成立纪念碑”。2010年建立“福鼎革命策源地筼筜历史纪念馆”,作为福鼎境内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纪念馆于20211124日重新启动修缮工程,暂定于2022101日开放展示。

     

筼筜村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依山傍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山、岛、海为一体的神奇之地,中心村前有一姆屿。岛上山洞由花岗岩和灰层镶嵌而成,构成奇特,美丽宽广的蓝色大海,金色的沙滩延绵数里数千米宽的海滨浴场,可称全省最大的海滩。“十里长廊”海蚀地貌、形神兼似的神龟岛和景色宜人的西山“小太姥”等景点。极具旅游开发前景。

一、村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村政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12000元,

在实施扶贫之前,2010年店下镇筼筜村的人均收入只有3500元,低于福鼎市平均水平。2011年村被福鼎市列入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后。两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挂点领导宁德市人大谢主任的重视支持下,扎实推进社会经济各项工作,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从2011年的8500元,比2010年增长60.38%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9770元。筼筜村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发挥区位优势,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等综合措施,形成了“干部驻点抓,单位作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格局,达到了“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加强基层,锻炼干部”的目的要求,村财政年收入从零收入到现在逾10万元,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筼筜村一跃成为宁德市扶贫开发典型村。

    

福鼎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尽管区位优势独特,但由于受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与我国其他东南沿海地方相比,福鼎尚属于欠发达地区。还有许多村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店下镇筼筜村就是一个例子。

筼筜村是福鼎市著名的渔村和革命老区基点村,境内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上世纪80年代,渔业辉煌时期,村里出了许多万元户。说起那个时候的渔业,老渔民这样回忆:“尽管捕鱼生活很辛苦,但每年有上万元的收入,姑娘们都愿意嫁给我们村的小伙子。”斗转星移,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渔业连年欠收,很快渔民们的生活出路告急。

2006年那一场超强台风——桑美,肆虐福鼎,更是让筼筜人陷入对从事渔业去留问题的两难抉择中。如何增加上岸渔民的收入?曾是当地政府和村干部讨论最多的话题。那么失去近海资源的筼筜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实施整村扶贫开发以后,经过仔细研究,并且在扶贫开发以及挂点单位的帮助下,聘请专业机构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村庄发展规

划,制定了《筼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发展三年规划》,很快关于筼筜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案整理了出来。

2006年,在福鼎扶贫开发与渔业部门的规划下,已经决定引导渔民向内海养殖业进军,将筼筜村打造成福鼎市紫菜海带特色村,很快紫菜海带养殖在全村推广开来。

    

不过囿于技术和天气影响,紫菜海带养殖业时好时坏。“有些年份风调雨顺,收成要好一些,如果碰上恶劣天气,烂苗现象严重,渔民们的收入要大打折扣。”与紫菜海带养殖打了多年交道的渔民深有体会。

二、产业振兴方面: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和旅游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培植筼筜村紫菜、海带产业升级改造,引导筼筜村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往精加工方面引导,鼓励引导企业和种养大户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2022年我村紫菜、海带产值达1个亿,二是积极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海带、紫菜、南北对虾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三是积极发展旅游行业,利用G228国道经过我村契机和金牌旅游村2000多万的资金,大力发展筼筜渔旅产业,筼筜村特色沙滩“千米金滩”和西山“小太姥”奇形怪状的石头、浓厚的红色文化吸引游客来筼筜游玩,增加村民的收入。

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筼筜交通便捷,筼筜至溪美水泥路长12公里、宽7.5米,还有新建陆岛交通码头和长800米、宽6米地码头联接线公路,这一切都为筼筜的旅游开发打下坚实基础。除险加固一批病险水库和海堤,实施3处,解决1800人安全饮水的水利工程建设,除中心村、上岙、浮岐自然村通自来水外,其余9个自然村尚未通自来水,而闭路电视的只有中心村和上岙自然村。农村电网改造有序推进,实施“造福工程”和地质灾害点搬迁,其中村人口占80%以上。90%的村实现了通电、通电话和广播电视。取得明显成效。

筼筜村是老区基点行政村,2010年被确定为宁德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是福鼎市紫菜、海带最大的养殖基地之一,养殖紫菜10000多亩,海带800亩;有育苗场紫菜、海带7个、黄瓜鱼1个、鲍鱼1个、南北白对虾场7个、海带、紫菜加工厂17家,有大马力远洋捕捞船30多艘,刺网19艘、杂渔具42艘,其他挂机282艘。

三、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保障继续加强。新建改建了村文化场所,老人活动中心。“海云工程”卫生所、卫生室、新农合参保人员2998人,参合率99.9%。村低保30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500吨位码头建设完成、清理溪里垃圾1300平方米。

人才振兴方面:推动筼筜村人才振兴,培养新型农民队伍。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培育新时期职业农民,二、对于外出有意向回来为筼筜村事业发展的人才引进回来,跟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其回乡发展

文化振兴方面:推动文化振兴,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文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一、要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重大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采取符合我村自身特点的有效方式,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二是传承发展提升我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我村的红色文化的保护开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凝结乡愁眷恋,又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在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新生。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生态振兴方面:一是加快筼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从行政村往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投入10多万元持续抓好村环卫经费工程,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不断巩固工程成果,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推进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模式,推进流域周边养殖场升级改造,着力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我村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和海边沙滩等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如筼筜村历史革命根据地和西山“小太姥”“千米金滩”等可以进行精心打造,并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组织振兴方面:推动组织振兴,巩固党的农村执政基础。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目前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刚刚成立,要压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尽快开展村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廉政教育,提升新班子能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执纪监督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提升我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

四、村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108月以来,共实施七个项目一是改造村城门兜至回头湾绿化夜景灯光、宣传网站视屏50平方米,完成投资65万元;二是强力优化投资环境,500吨码头,?1200万元,三是停车场2.3亩,四是五保幸福园1.6亩,五是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清运6处,村委会所在地硬化水泥路,共投资3万元,村至浮岐公路6公里,需投资185万元,村至上岙硬化水泥路0.8公里,六是筼筜溪拦河坝投资5万元,100平方,七是直通沙滩桥一座投资35万元。

首先,与水产研究机构取得联系,攻克紫菜海带养殖技术难关,其次,为了帮助渔民致富,挂钩帮扶单位及驻村干部立足当地实际,发动50多户村民成立福鼎市丰丰农业养殖合作社,开展小额支农信贷工作,力打造筼筜紫菜海带品牌。受益于福鼎紫菜海带公共品牌的推广,筼筜村的紫菜海带销路也越来越好,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全村共有730户,其中420户养殖紫菜,300户养殖海带,目前养殖面积达10000多亩,全村所有收入70%来自紫菜海带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3100元跃升为2014年的12000元。2015年达到13000元。

渔民开始富起来了,扶贫开发挂钩单位又把目标瞄向了事关紫菜海带精深加工成功与否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后,又在宁德市驻村扶贫部门的促成下,筼筜村引进了3家企业,迈出了深加工第一步。

这一项目将使村里紫菜海带精品加工生产能力从现在的15%提高到60%,产品附加值增加了20~30%。筼筜村还选派了10个紫菜经纪人常年活跃在江苏、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将筼筜紫菜海带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还打入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际市场,形成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紫菜产业链。

与此同时,村里从发展群众经济入手,引导科学养殖;争取落实金融部门500多万元的支农贷款,解决了60多户农民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创新生产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紫菜海带养殖比重,建立黄瓜鱼种苗培育基地和南北白对虾养殖场;多措并举,昔日典型的沿海穷村,成为历史。

现在筼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在这条熙熙攘攘的村街上,有的村民簇居在一起聊天,有的在织网,有的小孩在嬉戏……好不热闹,偶尔还有一两辆小轿车从街道穿梭而过。置身其中,俨然是一个小乡镇。

远眺海面,无数细长竹竿挺立浪中,竹竿间的网帘隐约可见,那里便是筼筜村的“海上菜园”。村民们心里都清楚,得益于这片“海上菜园”,村民们的日子才过得红红火火。在筼筜村这样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民超过半数,赚几万元钱的村民更是普遍。

在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许多沿海渔村青壮年劳力都纷纷进城务工,筼筜村的外迁人口却很少。“依靠的是扶持起来的紫菜海带养殖产业,有了产业,才能聚得住人气。”在扶贫工作中,挂钩帮扶单位与筼筜人早已形成默契。

近年来筼筜村两委在上级领导的帮助下,筼筜村各项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接下去村委会继续争取上级的资金继续做好配套设施工程,利用228国道路过筼筜村和筼筜村申请的金牌旅游村大力发展村旅游产业,帮助筼筜老区群众解决生产出路问题”,带领群众不断努力,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振兴村庄,为民造福,把筼筜村打造成一个宜业、宜居的滨海村庄

目前存在问题急需解决如下:

1、中心村唯一一条通往养殖区的桥,建于1996年,现受台风、洪水影响,桥墩下陷,已成危桥,养殖户往来不便,急需在村头修建一座新桥,既改善养殖运输条件,又为今后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新桥预计长28米,宽6米;桥建设需资金60万元。

2、筼筜枯坑小二型拱坝水库,肩负着筼筜的自来水供和农业灌溉,因多年失修,坝体和左侧坝与山体交接面严重漏水,经多次灌浆处理还是会漏水,现在需要重新加固水坝需资金180万元。

3、中心村至浮岐自然村5.5公里公路道路水泥硬化需资金138万元。(黄友进 )

220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