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穆阳三贤
日期:2022/8/8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
|||
老穆阳人的回忆,旧穆阳小学总校有座小礼堂,前面有个鱼池,礼堂正面大厅里供着三尊先贤雕像――郑寀、缪烈、谢翱,以此激励后人勤学抱负,这座仰止祠是从镇东北的寨边岗那边移过来。“仰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舝(音:xiá)》: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每年新生入学,或毕业离校,都要到仰止祠默拜圣贤。文革期间,小礼堂及仰止祠被毁。 2016年底,穆阳镇政府在狮子岩公园顶上建造仰止亭,重立三位先贤塑像,随后又在石马兜重建仰止祠。 郑寀 郑寀(1188-1249),字载伯,号北山,出生于穆阳福苑利塆,宋绍定二年(1229)甲科进士,《宋史》有传,南宋理宗朝重要政治人物。史载:“学不烦教督,文不肯蹈袭,家贫,借借里中书手抄口诵,遂贯通百家”。踏上仕途时最初的职务是江西隆兴府(今南昌)推官,相当于法院院长。不久调入京城临安(杭州)当任运干,管理漕运事务的官员,后升任殿中侍御史、左谏议大夫,由于他兼任侍读,出入宫廷,与皇帝接触较多。淳佑五年(1245)郑寀向理宗皇帝献上“韩阳风景”诗: 韩阳风景世间无, 堪与王维作画图。 四顾罗山朝虎井, 一条带水绕龟湖。 形如丹风飞衔印, 势似苍龙卧吐珠, 此处不堪为县治, 更于何处拜皇都。 促成理宗御批“敷锡五福,以安一县”,设立福安县治,郑寀以诗立县的故事从此成为佳话。 淳祐七年(1247),郑寀进入仕途的巅峰,授予同签书枢密院事,成为朝廷“二府”——即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这“二府”中的官员。在宋代,一般把副宰相“参知政事”与枢密院的首脑称为“执政”,而把宰相和执政合称为“宰执”。郑寀掌管部分相权,进入了国家政权最高的决策中枢,还被授予端明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的荣衔,成为福安史上官职最高者,闽东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学术人物之一。 郑寀一生为政清廉,刚直不阿。他担任地方推官,拒绝官官相护、送礼说情,坚持公正公平办案。担任左谏议大夫之后,宰相史嵩之恋权,父亲去世未按制度去职三年回乡“丁忧”守孝,郑寀严格执行“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的“纪检监察”职责,不留情面,向理宗皇帝表明坚定的立场。宰相遣人笼络,他也不予理睬。理宗皇帝感念他为人正直,即便郑寀未“谢恩”告别,依然赐给他“衣带鞍马”,并题扇赠诗: 秋思太华峰头雪, 晴忆巫山一片云。 去国归来犹未得, 诗篇遥赠北山君。 理宗皇帝还御书“北山澄庵”一匾赐之,以示特别的恩典。 郑寀师从朱熹高弟嘉兴辅汉卿,理学精深,著述《北山遗稿》二十卷。 缪烈 缪烈,字允成,一字元光,南宋嘉熙元年(1237)省元。县志称其少有大志,颖敏嗜学,习诵至寝食。从小聪明爱读书,读书读到忘记吃饭睡觉。 古代科举一般三年一次,所谓“三年大比”。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秀才,第一名称“解元”,很多人止步于童试,即使90多岁也称为童生。省部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省元”。缪烈中了省元,这也是很不容易。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甲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每届取进士的数量都不相同,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20-30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薛令之中进士那年是取33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200-300人,甚至500-600人。郑寀中进士那年取557人,他排名甲科第7名进入殿试,宋代进入甲科的进士,官职一般都可以做到副宰相级别。明清时期录取进士,每次100-400人。 嘉熙二年(1238)中进士,曾任福州教授,后升秘书省正字,抚曹侍郎。他孝敬父母、清心寡欲、教子有方,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著有《春秋讲义》十卷,《仲山集》数卷。嘉熙二年在穆阳为缪烈立"省元坊",明神宗万历十年(1583)在穆阳为缪烈立"奕世元魁坊"。他曾游历家乡风光写下了《穆阳八咏》,其中《狮子岩》中写道: 幽岩萧飒商飚起,一天灏气凉如水。 金井梧飞兰谷芳,长江浪冷莼鱼美。 雁字半侧银钩欹,云光净扫光陆离。 桂花岩下香满枝,随意催送到书帷。 碧潭烟敛琉璃滑,素娥乘鸾下天阙。 清晖深射水晶宫,虚明澄澈蛟龙窟。 上下天光一镜浮,冰轮碾破一天秋。 今来古往事悠悠,月自升沉水自流。 表现了热爱家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缪烈择学生谢钥为女婿,谢钥也是至孝之人,为母丧终生行服庐墓而不仕,著有《春秋衍义》十卷、《左氏辩证》等书籍。其子谢翱出生书香门庭,深受家风调教而名高节清。 谢翱 谢翱(1249-1295),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是一位对闽东乃至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明万历版、及清光绪版《福安县志》皆有谢翱传记,记载:“谢翱,字皋羽,谢钥子,穆洋十五都人。”谢氏十七世孙谢宪乾隆二十一年撰文《修三贤祠记》言:“翱公父钥,居穆阳十五都樟南坂利塆,与郑先生寀家居对面”。幼年随父徙居浦城。 虽然年轻时屡试不第,但这丝毫不影响谢翱的文学功力与家国情怀。1276年,对南宋王朝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元军兵临城下,临安失陷。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端宗即位。为了抵御外族侵略,28岁的谢翱毅然投笔从戎,倾尽家财,率乡兵数百人加入文天祥的队伍中,被任命为谘议参军,跟随文天祥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可惜崖山海战之后,南宋气数已尽,谢翱复国无望。特别是文天祥慷慨就义后,谢翱深受打击,从此浪迹江湖。 宋朝灭亡不久,在元朝政府的怂恿之下,元僧杨琏真伽盗取南宋皇陵遗骨修建镇南塔,并将盗墓所得金银、宝器用于修建寺庙。谢翱配合友人假扮采药客上山,冒险用他人骸骨,换取宋高宗、孝宗遗骨,又取重金请人打捞被元兵抛到湖中的宋理宗遗骨,将之转至绍兴兰亭安葬,并移来宋故宫的冬青树种于墓上,作为标志。谢翱作《冬青树引》云:“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表达了抗元复国的信心。至元二十七年(1290),谢翱吊祭文天祥,写下了《登西台恸哭记》的千古名文,表达了对国破家亡和痛失战友的悲怆心情。他在浦江授徒讲学,撰写爱国诗文,传播爱国思想。在他47年的短暂人生中,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战友的深深眷恋,感天动地,成就了这位爱国诗人的艺术地位,《四库全书总目》中对他的评价是:“南宋之末,文体卑弱,独谢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其《登西台恸哭记》被收入《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是今天大学中文系的主修课程,从先秦到清末的历史中,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能在历代文学作品选占有一席之地的,闽东唯谢翱一人。 谢氏第十七世孙谢宪于乾隆二十一年所撰《修三贤祠记》中记述:“……大元时,在穆阳地方建三贤祠(即仰止祠,祀穆阳三贤郑寀、缪烈、谢翱),春秋崇祀。”可见仰止祠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代,穆阳三贤在穆阳历史文化和民众心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穆阳三贤,共同的特点是忠贞耿直,从不向恶势力低头,他们一身正气,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国家,更不缺少一种伟大的英雄气概,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气节。三贤精神对当地的民风,民俗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古时穆阳学子考试前都有敬拜三贤的习惯,而今依旧让人追忆、景仰、弘扬。三贤祠历经劫难,又数度重修,这不仅为了修复历史遗迹,而且重在薪火相传昌明文化。挖掘、整理三贤的生平事迹及相关文史资料,则有教化之功、激励之义。奉祀三贤,永远将他们奉祀在心灵的殿堂,见贤思齐,为穆阳的文明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郑健雄) 福安市老促会 2022年8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