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1年

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优高人文大集镇”

--政和县老促会在东平镇调研纪实

日期:2011/10/28        来源:南平市政和县老促会        点击数:

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优高人文大集镇”

--政和县老促会在东平镇调研纪实

 

20111021,县老区建设促进会顾问许正荣、许孝友、杨延贵、杨定基、范强、叶荣奴及常务理事在会长林志孔带领下,深入到东平镇调研,在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杨品长的陪同下,实地察看重新装修布馆的中共政和支部、建松政苏区维埃政府纪念馆及陈贵芳故居。

1、中共政和支部、建松政苏区纪念馆筹建情况简介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建松政苏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光荣称号;中共政和支部、建松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工农武装割剧的建松政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成为闽北大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凤头(凤池)、西表一直是建松政地区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推进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1995年,中共政和支部旧址、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旧址就被南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进一步做好确认中央苏区县工作,2010年初县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召集建瓯市、松溪县共同协商,形成合力,积极申报建松政苏区工作。

2010430,县老区扶贫办,党史办召开专题会议,并邀请县党史办老领导、老促会领导共同研究建馆事宜。7月初,县委黄健平书记、余国荣副书记、王松雄副县长亲自参加研究筹建纪念馆的有关工作,黄健平书记就建馆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一、建松政苏区纪念馆馆址座落于东平镇西表村魏氏祠堂,在原址上装修布馆,内容分为十二板块,分别为:⑴建松政苏区图;⑵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政权组织机构设置;⑶建松政苏区革命历史简介;⑷没革序列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建松政党组织沿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松政苏维埃政权组织沿革);⑸党和国家及省部级领导视察政和老苏区;⑹老领导视察政和苏区题词;⑺西表人民对革命贡献的简况;⑻建松政苏区重点革命遗址、旧址;⑼建松政苏区(政和县)革命烈士英名录;⑽建松政苏区重要革命历史人物;⑾建松政苏区革命历史大事纪略;⑿建松政苏区沙盘。建松政苏区纪念馆于201012月初基本竣工。二、2011年元月开始对中共政和支部纪念馆(东平镇凤头村杨氏祠堂:中共政和支部旧址)进行装修布馆的筹备工作,布馆内容分为十五部分,分别为:红色摇篮——凤池村;⑵政和革命斗争历史概略;⑶中共政和支部的建立及成员简介;⑷《壮志报祖国热血谱春秋》——杨则仕烈士传略;⑸建松政苏区重要革命历史人物;⑹建松政党组织沿革及书记一览表;⑺政和县苏区图;⑻政和县革命老根据地略图;⑼建松政苏区重点革命遗(旧)址;⑽杨则仕烈士格言;⑾建松政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事年表;⑿政和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及革命“五老”人员名单;⒀党和国家及省部级领导视察政和老苏区;⒁老领导视察政和苏区题词;⒂部分革命历史文物展。该馆主体布馆基本完成由于资金问题,如实物展示柜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2、听取了东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杨品长代表镇党委、镇政府介绍了东平镇的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东平镇地外政和县西北部,距离县城34公里。全镇总面积216.59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有7478多户27598多人。东平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早在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建置东平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还保留有传统墟市、畲族文化节、茶灯戏等地方民俗特色活动。东平是闽北著名的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杨则仕、陈贵芳等一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为东平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境内保存有中共政和第一支部、第一农协会、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东平是物产丰富的秀美山川。东平白茶、工夫红茶早就闻名遐迩,享誉海外。东平白酒曾与金门高粱齐名,谓之“南有金门、北有东平”。此外,东平优质酱油、矿泉水、锥栗和宝杨梅均负有盛名,有“华东之最”的百亩千棵楠木林等。东平是风味小吃的美食家园。清香扑鼻的扁肉、滑脆可口的胰子,尤其是爽口香甜的小餎,都是东平最具特色的小吃。东平是交通最便捷的贸易之乡。东平镇地处政和、松溪、建阳、建瓯四县(市)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是连接大武夷、通往浙南的交通要道。2012年底高速建成后,东平镇将是我县通往江浙沪、大武夷新区最便捷的乡镇。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态优高人文大集镇”为发展目标,全镇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2007年度和2008年度全县创业评比当中,均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㈠各项指标持续增长。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78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58%;其中工业总产值2.56亿元,同比增长75%;农业总产值1.225亿元,同比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4320元,比增36.7%㈡工业企业初具规模。工业以竹木加工、茶叶加工、食品酿造为主,现有工业园区面积共745亩,分为当溪洋小区(茶叶加工为主)、白鹭小区(竹木制品加工为主)、平丘亭小区(食品酿造为主),有模企业9家。㈢农业产业平稳推进。烟叶、茶叶两大产业继续加强和巩固。是我县烟叶产量唯一突破万担的乡镇;完成东平、范屯、常布、凤头四片共4000亩高标准现代生态茶园改造,辐射带动全镇19000亩茶园建设。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县道X830线东平至茶桐岭段17公里和县道X834线东平至西津15公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完成镇政府门口至梅屯桥14米大道改造工程;实现了“村村通”水泥硬化目标,建设了乡村客运站3个,建成镇垃圾焚化炉和12个村的垃圾焚烧窑,建成中心卫生院综合楼等等。㈤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断完善计生奖励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建成了敬老院综合楼,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及各种救灾资金、粮食直补款等按时发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三、存在困难

㈠经济发展后劲不足。㈡工业平台规模偏小。㈢企业融资略紧。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㈤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四、未来工作思路

在工业发展上,㈠是持续推进项目开发。㈡是拓宽工业平台建设。㈢是强化招商引资力度。㈣是优化壮大现有企业。

在农业发展上,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突出把茶叶、烟叶这两大支柱产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点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旅游发展上,充分发挥我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优美的人文优势,抓住建松政革命烈士纪念碑、政和第一支部旧址、建松政苏区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旅游”;挖掘千年古镇、文明古街、墟市历史等文化底蕴,宣传畲族文化节、茶灯戏、跑龙灯等特色民俗活动,扩大东平的对外影响力;结合奖山、金峰山、楠木林、界溪水库等一批自然景观,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融入全县旅游发展大局,促进我镇旅游经济的开发。

同时,以大集镇建设为目标,合理规划集镇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完善集镇设施,强化集镇管理,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的新东平。

(记录整理:宋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