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日期:2022/6/21  来源:厦门同安区老促会  点击数: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彭德清
今年6月10日,为纪念同安英雄、革命先驱彭德清同志逝世23周年,同安革命老区人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举行各种形式纪念同安人民的优秀儿子,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老区的革命精神。
彭德清同志(原名彭楷珍,曾用名陈国华),福建省同安县翔凤里彭厝村人,生于1910年11月14日,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6岁就参加当地的抗捐抗税,打倒土豪的斗争。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赤卫队,1927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共青团同安县委组织部长,泉州特支书记,晋南县委书记,中共同安县委书记,闽南工农红军二支队政委等职,领导游击队转战安溪、南安、永春、晋江、同安游击区,开展反围剿斗争,坚持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在这期间,建立发展中共和共青团地方组织,开辟革命根据地,战斗足迹遍及闽南各地。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闽南抗日义勇军出击大队大队长、新四军二支队指导员、教导总队二大队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七团政委兼团长、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副司令员等职、8年抗战中率部参加“黄桥战役”、“掘港保卫战和解放启东县城的战斗”、“苏中通海战役”、“夏家渡战役”、“望首港伏击战”,出生入死,所向披靡,战功显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苏中军区三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二师师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二军、第二十三军副军长、在此期间,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枣庄、莱芜、孟良崮和淮海战役,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方针,敢挑重担,取打硬仗,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在历次战斗中,攻必克,战必胜,其历史功绩永留史册。
1950年彭德清同志率二十七军入朝参战,他善于根据敌情、我情,灵活用兵,精心谋划,出奇制胜,浴血奋战,战果辉煌,金日成同志对彭德清所率的二十七军能征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取得的重大胜利给予高度评价,授予彭德清同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兼福建基地司令员、政委,炮击金门领导小组成员,海军前指指挥员、交通部部长等职。
彭德清同志政治坚定,品德高尚,具有云水胸怀,松柏气节,为人正直,在担任交通部长期间,为建设沿海港口,发展远洋船队,开辟中美航线,恢复台湾海峡南北通航,促进海上安全和海上救助和打捞工作的发展,加快公路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精心谋划,组织实施,取得巨大成绩。
彭德清同志从事革命工作70余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一身正气,无私无畏,坚持真理,严守纪律,他工作热情,认真负责,深入实际,恪尽职守,关心部属,心系群众,退居二线后,仍始终关注党和国家大事,关注交通事业的发展,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信不移,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表现出一个真正共产主义者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
彭德清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在这片红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像彭德清同志这样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老区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就是老区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它将永远镌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他们的辉煌业绩将永载史册。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弘扬老区精神,铭记苦难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老促会
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