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不改其乐》读后感之一

许集美不改其乐的赤子之心

日期:2011/10/28        来源:炎黄纵横         点击数:

许集美不改其乐的赤子之心

  刘西水 来源:炎黄纵横    

 

 

许集美

读许集美同志的《不改其乐》,深感这是一部图文并茂、不似回忆录胜似回忆录的上乘之作。

许老是1939年入党的,72年,72个春夏秋冬,72回寒来暑往,72番花开花落。许老既是岁月沧桑的亲历者,又是不改其乐的乐天派。

“十年苦斗”是《文稿》的开篇之作,也是许老以赤子之心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克敌制胜10年不改其乐的真实记录。

这里,既有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革命斗争的回忆,也有武装攻打安海,途经安南永前往德化,转战戴云山的叙述,还有成功策动国民党独立第50师参谋长陈盘庚、第325师副师长陈言廉和国民党厦门警备区参谋长林梦飞3位少将起义的介绍。

《文稿》第二部分“风波浪里”,主要记述他在反“地方主义”和“四○五专案”两个事件中的经历。

许老想得很深远。他坦言,把披露冤假错案的历史文献作为《文稿》附件公之于众,“绝不是为了翻旧账,同什么人过不去,而是希望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加快民主法治建设的步伐,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宽容的政治局面。”

平反后,经项南提议,许老先是担任省侨办副主任,从1985年起担任省政协副主席。离休后,仍然担任泉州侨乡开发协会会长,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会长,林则徐教育基金会常务副会长、执行会长,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常务副会长,继续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

72年来,许老不改其乐的赤子之心既经受过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也经受过权与钱、冤与屈的严峻考验。

19766月,莆田地委书记肖文玉同志不幸去世,多位省委领导找许老谈话,要他负责地委工作。他却自愿选择放弃。许老回忆说:“我考虑到自己能力有限,深怕贻误党的工作,经多次请求,省委才派曹玉琨同志任地委书记。”

祖籍南安的华人黄仲咸是许老的挚友,早就知道许老为官清廉,许老也深知黄老爱国爱乡的诸多善举。2002517日,许老专程来到厦门向黄老交心:“老区、山区的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的不在少数,真让人揪心呀!”黄老深有感触地回应:“穷人的孩子有志气,应帮助他们成材。”从2002年至2009年累计,黄老捐资达2500多万元,惠及全省9个设区市的73个老区县(市、区),资助高中、中专学生5万多人次,其中有七八千人考入各级各类高校继续深造。许老手上握有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实权,他深知,乱花钱会毁掉“规矩”,不花钱又违背“教育”规律,因此严格掌握原则,堪称楷模。

人民共和国从老区走来,革命老前辈从老区走来。红旗不倒的老区是许老心中永存的“红色摇篮”,当好老区建设促进派是许老的最大乐趣。1993年初,时任省政协副主席的许老就欣然接受省委的委托,参与筹建省老促会。

省老促会一成立,许老就组织一批老同志对我省老区展开第一轮大规模调研,写下几十份调查报告,其中有40多篇被省委、省政府和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等采用。

1995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许老和伍洪祥会长即联名致信省委书记贾庆林、省长陈明义,建议在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问题时,不要忽略革命“五老”,恳求提高“五老”原有的生活补助。从当年起,历届省委、省政府都作出提高“五老”生活定期补助的决定,并将“五老”的定期补助作为不计入家庭收入的“荣誉津贴”,如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仍可同时享受低保待遇。2005年,省委、省政府又批准对革命“五老”实施大病救助。

2001618日,许老和王直、熊兆仁等老红军、老将军、老同志得知,中央有关部门将从2002年起停止历年拨付我省革命老区资金6600万元的消息后,立即联名致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恳求中央继续保留。结果,中央不仅同意在“十五”期间继续如数保留上述扶持、以工代赈资金,而且决定“从明年起”给福建恢复使用1994年被停的小额贷款资金8000万元。

20056月,在省委召开的省级老同志座谈会上,许老建议省委、省政府如实地向中央反映福建实际情况,争取中央给予我省苏区县和欠发达贫困县与国家中部地区同等待遇,同享扶持政策。经过多方奔走,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规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许老不改其乐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为党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是多方面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许老就对省领导说过:“福建有三面旗帜:一是林则徐,二是郑成功,三是陈嘉庚。福建如能将林则徐的旗帜高高举起,对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将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许老就是高举林则徐旗帜的实践躬行者。他在林则徐教育基金会任职长达12年半。其间,基金会相继资助修复林则徐遗址,协助策划和资助福州市政府建造“林则徐星”纪念碑,资助或特约专家学者编著出版林则徐思想、传记等各类著作20种,联合有关单位与北京、广东、福建、香港等地举办10次林则徐学术研讨会。200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20周年联合有关部门举办颂扬林公精神的文艺演出活动,与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联合举办《林则徐生平事迹与禁毒展览》,与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联办遍及全国40多个城市的禁毒宣传教育图片展览(观众达百万多人次)。此外,还同福州市政府合作在林则徐出生地建立禁毒教育基地,举办禁毒固定展览或巡回展览,先后接待前来接受教育的中央、各省市和机关、部队、街道社区、学校观众以及港澳台、美日新马菲等13个国家、地区490个团体的游客20多万人次。还靠企业家资助创办福建省第一家自愿戒毒机构———则徐戒毒中心,为推动人类禁毒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许老更是全心全意打好“侨牌”和“台球”的实践躬行者。1994年,许老出差到北京,顺途拜访时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的项南,项南问许老能不能找一两个华侨实业家,一人捐助100万美元,扶持西部的文教事业。祖籍安溪县的李尚大、李陆大昆仲都是享誉东南亚的成功企业家。许老回闽后就征求住在厦门的李氏兄弟的几位老朋友意见,大家都倾向于请陆大先生完成这一善举。许老即把大家的意见告知项南,得到项南的赞同。陆大先生获悉后当即慷慨解囊,并派他的公子李振羽赴北京给中国扶贫基金会送去100万美元。许老说:“100万美元就是放在今天,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他做这件事,没有任何个人利益,而是一心一意想为全国的扶贫工作尽自己的一点心力。这是一种大慈悲的高尚境界。”为表彰陆大先生对中国扶贫事业的热心和贡献,中国扶贫基金会特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郑重推荐,由后者报请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801113日在金牛座首次发现的小行星(编号3609)命名为“李陆大星”,李也成为当代福建继陈嘉庚之后在宇宙留名的第二位爱国华侨。漳州市三资企业、外向型经济及创汇农业的发展能有今天的高水平,跟1990年初许老曾二度到漳调研并坦诚建言献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厦门国际银行的发展,第一个外商独资创办的泉州安平开发区,晋江机场改建,南安石井港成为国家二类口岸和对台贸易点,晋江围头同金门民间贸易的发展,等等,都凝结着许老的心血!莆田湄洲岛如今能成为独具特色的对台窗口和台湾、海外信徒朝拜妈祖的旅游胜地,也跟1989年许老带领省政协“三胞”委员通过实地调研,为加快湄洲开放与开发积极建言献策分不开!

人各有志。道不同,志不同,便形成各自不同的心路轨迹。许老常常为自己年富力强之时,长期被人为地卷入政治运动中,没能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做事而惋惜,觉得愧对牺牲的战友,愧对家乡父老,愧对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因此,不顾年过花甲,乃至进入耄耋之年,仍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努力工作,不敢有所懈怠。他在《文稿》自序中说:“王勃《滕王阁序》有一句话:‘东隅已失,桑榆非晚’,讲的也正是我的心情。”其实,这恰恰是年近九旬的许老赤子之心不改其乐的真情,恰恰是许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心路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