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老区文苑

《八闽红土地》第十八集 百年树人

福建省老区巡礼之十五:教育事业篇

日期:2011/10/26        来源:本站        点击数:

第十八集 百年树人

福建省老区巡礼之十五:教育事业篇

 

谨以本集献给老区教育工作者们!向所有关心、支持老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人们致敬!

    2009628,一个轰动全省的消息传来:福建省文科理科的高考状元,双双出自福建武平第一中学,文科状元方洋高考总成绩678分、理科状元程美华高考总成绩702分。

    福建省武平县,是革命老区。老区人勤奋刻苦、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一代代延续在老区儿女的血脉里。福建武平第一中学,这座近百年的老校依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拼搏的气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乃至世界各地都留有其校友自强不息的身影和艰辛创业的足迹,他们似芬芳桃李盛开在华夏的百花园中。

    这所学校的辉煌,也反映了福建省老区教育的璀璨成绩,体现了八闽老区人民爱读书,读好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聪慧和意志。

    采访:武平县第一中学王锦春老师

    (农村的孩子,我们要善于发挥他们的优势,他们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他们一进到学校里面,我们就要鼓励他不断进取让他们迅速的成长。)

    老区人民从小就有着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多少八闽儿女为了中华的崛起,四处求学,追求进步。他们渴盼知识的目光穿透了崇山峻岭,飞越了碧水青峰,他们瞭望世界,放眼未来,吸收了马列主义思想,在这块红土地上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这种好学、求知、追寻真理的精神也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后代,如今的老区子女,继承和弘扬了先烈的传统,他们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才能帮助家乡摆脱贫穷和落后,才能让这片红土地美得更加深沉和壮阔。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自己理想的向往,执着而坚定,深厚而坚实。

    采访:武平县第一中学副校长王永新

    (我们老区的孩子除了刚才讲的勤奋以外,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山区的孩子生活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困难,我们一方面要积极的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另一个就是我们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因为只有创新我们才有新的起色。第二个就是通过我们进一步改善学校各种办学条件,包括硬件的条件和软件条件,来提升我们学校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是本。福建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要加快老区的经济建设,只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他们一直把老区的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方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老区教育教学质量和硬件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这些有力的措施换来了福建老区教育辉煌的今昔。

    福建省永定县,从这里曾经走出数百位革命先驱和将领,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革命先烈的血像一面高昂的旗帜,激励着永定儿女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知的脚步。永定县自新中国建立起,就把教育工作摆在第一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永定县的教育更是春意盎然、硕果累累,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尤其是永定一中。当你走进这所全国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时,你就会领略到浓浓的勤奋学习的氛围。

    采访:永定一中教师吴德洪

    (山区的人非常的淳朴踏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他们勤劳刻苦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为我们的家乡人民回来建设家乡,为家乡出一份力。)

   “文风朴茂,甲第巍科得为数郡之冠。”永定,因崇文重教英才辈出而美名远播、人文鹊起。改革开放30年来,永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l978年全县达大中专院校录取线的仅278人,到2008年达5118人,翻了318番。

    寒门出学子,家贫好读书。从边远老区走出的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充满艰辛,他们顶着高山的晨曦出门,翻越层层山岭,才能来到校园。那清亮的山泉就是他们降暑的良药,那遍山的星辰就是他们指路的明灯,寒来暑往,山坳里深深浅浅的脚印镌刻着他们笃定的求学信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政府每年都从微薄的财政收入中,拿出较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教育部门的精心呵护下,福建老区的教育事业不断得到发展,“人才强县”、“科教兴县”成为八闽有识之士的共识,“人人关心下一代,行行造就接班人”的社会意识蔚然成风,老区子女的上学难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许多学校为贫困学子设立了助学金和奖学金;许多社会团体和爱国华侨也向他们伸出了爱心之手。如上杭紫金矿业设立的助学、奖学基金会,龙岩烟草工业有限公司设立的贫困学生奖学金。

    采访:永定一中,  吴小敏

    (奖学金是陈景河,所以我觉得虽然奖金不多,但是对我的学习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不能当一种压力应该化作一种动力。)

    采访:永定金峰中学高三学生  汪月萍

    (我可以领到()兆文奖学金每一学年可以领到一千二百元。三年了高中三年了。)

    这些奖学基金捧在老区学子的手心,温暖炙热,因为这是社会各界关心老区子女读书的一片火热的心。

    当你走进福建省的大山中,当你来到边远的老区,你会发现,尽管许多农民的屋子还显得那么低矮破落,但是,掩映在一片古老陈旧的村落里,最亮眼、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了。老区人说,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老区人民把改变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这份朴实而谦逊的愿望暖暖地沉淀在心底,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从不曾断却。

    在风景旖旎的武夷山市,至今还有用老区命名的中学,武夷山老区二中、老区小学等等。

    这所学校是清流县城关中学,是在福建省教育厅和清流县教育局的积极配合下,在中国老促会重点扶持下,投入近两千万元资金建造而成的。四百米的塑胶跑道,高耸的教学大楼,宽敞明亮的教室,风华正茂、青春奋发的老区学子,这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显示出老区教育蓬勃发展的风貌。

    这所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学,就是福建省著名苏区建宁县实验小学。早在十年前,建宁县还是一个贫困老区县,经过几年的发展,建宁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县委县政府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不忘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提升县里的教育品质,改善教育设施设备,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拿出千万资金建造了这所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学校园。

    福建闽南金三角的著名经济强县晋江市安海镇,是著名的老区。安海镇有一所久负盛名的中学一一晋江养正中学。养正中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在闽南金三角中名列前茅。该校尤其注重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充分依托学校地处福建老区的优势,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领会铁甲峥嵘的革命岁月气息,如在校园中建立了学校革命历史纪念馆,还经常组织学生到井冈山、古田会议址进行革命传统知识教育,让学生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在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长汀县,有一所百年老校——长汀一中。杨成武上将、刘亚楼将军等共和国将军和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从这所学校走出。百年沧桑,铸就了长汀一中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是长汀一中独具的精神特色。

    采访:长汀一中校长:王天飞

    (我们这个学校的办学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l904年算起,从办学的情况来看,现在培养有四万多名的毕业生其中有六位共和国的将军出了两位院士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一所中学。我们做了这么一些工作就是坚持一种理念。成人教育重于成才教育所以我们要求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必须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指导生活上关心行为上规范榜样上示范。)

    进入新时期以来,长汀一中本着为老区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顺应时代潮流,重点突出“改革与发展”主题,开拓创新、奋发进取,逐步成为了一所声重八闽、誉满四海的一流名校。

    采访:长汀一中校长王天飞

    (所以我们对老区后代的子女,我们都在强调说生活上一定要给最优惠的照顾,所以我们减免了不少的学费这里没有一位因为贫困而失学的我们采取的一是学校的减免二是请社会的赞助三是跟一些企业合作让他们来解决一些困难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三红教育就是红军、红旗、红土地。编写了专门的集子,给学生精神食粮、精神鼓励。另外还编辑了长汀一中的德育读本把德育的内容实施的要求都写进去,让我们的学生按照这样的规范去做我们的学生应该说都是好样的。)

    同心向未来,盛世写华章。新世纪伊始,乘着科教兴国的东风,全省老区都采取了各项有力措施,为实现当地的“双高普九”工程,投入巨资,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几年的不懈建设,老区的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区子女上学率已达百分之百,许多老区县的高考成绩在全省都是名列前茅,每年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许多老区子女圆了祖祖辈辈的大学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福建老区的教育步伐与时俱进。从以祠庙、民房为主的简陋校舍,到无线听音系统、投影仪、互联网齐具的现代化教室,几十年的教育发展之路播撒着福建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县市领导部门的心血和关注,他们以更解放的思想、更开阔的视野、更清晰的思路,谋求老区教育的新发展,才能够迎来今昔八闽大地教育的新丰收。

    崇文重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始终是八闽大地广大有识之士的共识,是老区祖祖辈辈认定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正是有了这片红土地上脉脉相传的信念和传统,耕读传家的儒雅和执著才能成就老区儿女淬砺不息、勤学奋进的性灵,才能书写出老区波澜壮阔的教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