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福安溪柄镇:党建引领动力足 “五大振兴”有底气

日期:2022/3/14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福安溪柄镇:党建引领动力足五大振兴有底气

 

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距离市区20多公里,全镇总面积128.4平方公里,下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43个自然村总人口3.6万人。近年来,溪柄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确立以党建为统领,以产业为核心,以生态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先导的五大发展战略,按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紧扣党建引领和产业发展两大主题,聚焦强党建”“高优精”“美宜居”“农文旅”“兴人才五大板块,以点连线、串珠成链、致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长廊,走出一条具有福安风格溪柄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抢占制高点筑牢红色堡垒先锋前哨党建长廊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溪柄镇坚持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把党建引领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党建+”模式。

——构建红色堡垒先锋前哨主战场” 认真组织实施红色堡垒、先锋前哨两大工程,按照地域相通,产业相近的原则,以素有闽东延安之称的柏柱洋为轴心,串联斗面、楼下、坑口、曲濑、立峰五个村,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积极探索村村联盟,村企联建,村民联动的模式,打造融合式党建新格局。

——打造党建领航聚力赋能主阵地” 创新组织相加、双雁齐飞、党员示范工作模式,促进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双向融合,相互赋能,构建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产业链催生经营链,经营链带动致富链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链条。

 

——奏响支部带头党员示范主旋律”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驱动筑牢堡垒,以党员示范引导群众,以机制创新点燃引擎。楼下村突出党建+示范,围绕一引领两增收五美丽目标,激励全村50名党员争做有信仰、有本领、有业绩、有担当、有规矩的五有党员,走出一条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之路。斗面村坚持党建+阵地,按照阵地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实施组织目标管理和党员设岗定责,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乡风文明等工作,形成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立峰村立足党建+治理,坚持党支部统领,党员干部带头,让软约束成为硬杠杠进一步发挥党带群建的优势,有力促进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村民自治等工作齐头并进。坑口村探索党建+产业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采取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农户参与的模式,走出特色葡萄+高优茶叶的产业振兴之路,促进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曲濑村坚持党建+人才,通过内挖+外引模式,汇集乡村振兴强劲动能。

 

                   

二、瞄准绿特优打造特色高效富民增收产业长廊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溪柄镇坚持乡村振兴产业为先的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效优质农业发展路子,在茜洋溪沿河两侧打造特色高效富民增收产业示范走廊,通过实施一批产业园区,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经营主体三个一批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服务措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产销链四链共生耦合,实现一村一品一特色和产业转型提质增效。

——增加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既要绿水青山更要金山银山,自觉扛起绿色发展担当,重视对绿色的呵护涵养,锁定绿色和发展的融合共生,将绿色优势向效益优势转换,将绿水青山兑换成金山银山。该镇在特色高效富民增收产业长廊的坑口、斗面、楼下、立峰、曲濑5个村大力发展新品种茶叶、特色葡萄、紧俏花卉等绿色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共富细胞,促进农民增收。

 

 

——“土里刨食变成特色生金” 想要农民富起来,单靠传统农业是不够的,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终究要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立足优势、紧盯市场,不断推进产业转型高效优质发展,让特色产业发新芽,抽新枝。一方面在示范长廊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精品农业,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品牌化。另一方面跳出农业做农业,给农产品赋予更高的价值,通过抓标准、建基地、办园区、树品牌、强带动、铸链条、促进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将好品质转化为好价格。楼下村立足生态禀赋优势,确立产业支撑、融合提升、园区引领、品牌驱动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特色农业。让土地用起来”“活起来好产业催生出好经济

——“产业之钥打开致富之门” 以特色产业为优势,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在示范长廊的5个村先后成立了以聚丰、汇农、云之富、恒祥、贝牛、怡春、润农、东正、百卉园等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实力主体,创办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以点连线,连线成片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水果、有机茶叶、太空草莓、园艺花卉、中草药材等新兴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布局规模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农户增收多元化,让农民粮袋子”“果袋子”“茶篮子变成了钱袋子。特色产业成为硬支撑带动村强民富,2021年楼下、斗面、坑口、立峰、曲濑、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51.15万元、51.52万元、20.38万元、20.19万元、20.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4万元,呈现出特色产业底色愈发鲜亮,农民腰包愈发厚重的良好势态。

 

 

 

 

三、彰显美宜居建设气质颜值宜居宜业生态长廊

生态宜居宜业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溪柄镇以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生态、宜业生态、文明生态美丽家园为目标,创建宜居村庄、绿美村居,特色田园生态示范长廊,奏响生态立镇之歌。

——“串点成线连线成景” 以全国四好农村公路为脉络,以立峰、曲濑、楼下、斗面、坑口5个组团为重点,以农田林水网建设为辅助,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守宜居宜业美丽村庄的信心与决心,立足,聚焦,着力,促进,通过修一条路、造一线景、惠一方群众,打造绿成线、树成荫、花成景的生态格局,呈现一幅村在绿中,房在景中,乐在民中的醉美生态长廊

——打好生态牌与吃好生态饭” 坚持惟有生态优势与民生为重相匹配,让绿色发展释放更多红利的理念,以沿线整治、沿线美丽、沿线旅游、沿线富民四部曲为重点,创新党建引领生态长廊新模式,注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山水路林村一体打造,注重传统村落保护与提升,以突出特色、优势互补为原则,充分挖掘沿线村落特色亮点与资源优势,打通村与村的联结通道,打造富有柏柱洋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体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可养眼二可养心三可宜居四可宜业,让美丽盆景变为广阔风景,让沿线群众既可靠山吃山亦可靠景吃景

 

 

——“常态化治理长效化管理 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村容村貌美,生态环境美,服务设施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美丽底色增亮工程。坚持常态化治理与长效化管理相结合,发挥标杆示范村带动效应,以春夏秋冬四季战役为抓手,实现村洁、街净、道整、灯亮、树绿、花红、人欢、民乐。立峰村坚持做绿一条线,做清一条溪,做美一片园,通过建设茜洋溪安全生态水系景观美化,全国四好农村公路提升,行道树绿化和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完成屋顶平改坡45户,房屋立面整治63户,建成马厝新村联排别墅21栋。楼下村坚持治标与治本并重,重点整治与常态化治理并举,落实资金1200多万元对500多栋房屋屋顶及墙体立面进行改造,动真格换来高颜值呈现一幅气象新、村庄美、活力足宜居宜业、和谐安宁新景象。

 

 

 

 

 

四、注入新活力搭建产业聚才环境兴才人才长廊

才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溪柄镇锚定乡村振兴人才优先的战略定位,坚持党建引领,实施雁阵齐飞工程,引导各类人才聚拢乡村振兴第一线,充分发挥好人才在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夯实富民强村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实用技能人才培育工程,通过政策引导,采取挖掘一批人才,回引一批人才,打造一批人才,储备一批人才的模式,激励种殖养殖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生产致富能手等发挥资金、技术、经营优势、通过能人+农户”“能人+合作社”“能人+基地的模式,引导和鼓励经营能人、生产能手、能工巧匠携手帮扶群众共同创业,让农村实用型人才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电商物流产业发展,促进示范长廊多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凝聚返乡大军人才合力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归巢行动,建立人才台账,让有知识、有能力、爱农村、既懂农业生产又善于借智借力的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乡贤能人等各类人才回得来留得住,使返乡大军队伍越来越壮大,依靠人才振兴乡村的道路越来越宽广。返乡创业人才既带来人气与活力,同时也给乡村新型业态发展带来更多新希望,2021年该示范长廊的5个村共有25支创业团队260多人从事各种新型业态,年创收600多万元。

——搭建人才施展才华舞台 实施人才回引政策,以曲濑村百卉园为基点,引进刘茂梅、杨建斌、陈春森、陈振光等高级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并指导培训当地30多名村民从事花卉种植生产,人均年收入达36000多元。楼下村引进根雕大师刘解放带动村民发展根雕产业致富,把指尖工艺发展成指尖经济

 

 

五、留住乡土味构筑红绿相映文旅相融旅游长廊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顺风车,溪柄镇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以红色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主导、打造田园风光秀丽、红色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淳朴、人居环境优美的红斗面”“绿坑口”“古楼下”“花曲濑”“美立峰农文旅示范长廊。

——突出主题红色品牌响 该示范长廊中心的柏柱洋斗面村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现有保留闽东苏区革命旧址10余处。近年来,斗面村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开发红色文化主题产品,培育一批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红色精品景区,推出一批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吸收大批中小学生和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注入元素古色品牌亮  楼下村位于柏柱洋西南麓,风光旖旎,名胜蝉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现保留有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狮峰寺以及30多座明清时代的古民居,雄浑壮观、格调典雅。近年来,该村注重乡土文化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峰寺32座古民宅,创办五云书屋”“乡村私塾”“摄影沙龙”“篆刻艺术室,开办汉服秀”“开蒙礼等传承活动,注入文化灵魂”;开辟历史体验”“休闲观光”“生态文旅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古色古香的民俗体验,地方特色的精品美食,琳琅满目的观光乐园让游客流连忘返。

 

——融汇五味特色品牌旺 斗面、楼下、坑口、曲濑、立峰村坚持走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之路,充分发挥各村的自然景观、农特产品、民俗风情优势,积极培育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科普”“农业+文创等新业态,重点打造品味农耕文化,乐享田园生活,体验休闲劳作,品赏精美小食的“1+3+4”农文旅融合新路子。推出了自然风光观光游,民俗美食体验游,自驾徒步健康游,康养休闲度假游,文创科普趣味游五类产品,使该农文旅示范长廊充满农味、原味、戏味、书味、禅味,受到省内外游客的欢迎与追捧。乡村旅游方兴未艾,2021年该示范长廊旅游人数突破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00多万元,助力乡村从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的转变,让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长廊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特邀通讯员:王梓树)

                                       福安市老促会

20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