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11年

穷山区 寻富路

——诏安推广科学种植情况调查

日期:2011/10/17        来源:漳州市诏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点击数:

穷山区 寻富路

——诏安推广科学种植情况调查

诏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诏安是原中央苏区县,也是农业大县。现今全县6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尚有50万;县域面积129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18万亩、耕地面积33万亩。这些年,一场绿色革命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悄然兴起。围绕增产增收主题,诏安通过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9.99亿元,比1997年增长146%

 

大体做法:

一是健全推广体系

1997年,诏安启动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全县由县科技领导小组牵头,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逐步充实县、乡(镇)农技推广站、水产技术推广站,畜牧站、林业站人员、器具配备,并通过村推荐、业务部门审核、乡镇聘用的办法,在行政村聘用农业技术员和动物防疫员。目前,县、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职人员400人,村两员500多人。同时,民间还有学(协)会、研究会县级37个、会员2368人,业经登记的生产加工重点户、科技示范户共3000多户。以这些对象为主,县里组织了分专业、多层次的培训,15年间,经过农函大培训学员4706名,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500多期、11000多人次。县每年组织科技三下乡活动,选派技术骨干力量挂钩重点种养场,开展技术服务。把“969155”服务前移,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

1997年,县级直接投入科技活动的经费就达 126万元,之后每年皆有安排科技投入均有递增。为了给科技项目的落实和科技成果的推广提供设施条件,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诏安斥巨资投入农村交通、水利设施和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其中仅梅洲、西潭、白洋、桥东等乡镇5个规模较大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4206万元,项目区总面积1335公顷,按照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结构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支撑。经整治共新增耕地面积149公顷,新增灌溉面积1321公顷,新建田间道路62公里,新建桥梁6座、水闸3处、涵洞6处,新建灌溉渠60千米,整修灌溉沟渠53千米,整修防洪堤2.1千米。

三是树立示范园区

1996年以来,全县设立2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示范区。诏安红星青梅基地被告国家农业部定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815’工程红星青梅示范小区,区内有面积3260公顷的梅园和6家加工企业。其所制定的果梅种植、加工标准体系被作为福建省地方标准。诏安以梅洲、四都、桥东、白洋、深桥、西潭等6个乡(镇)220平方公里的灰鹅养殖基地,灰鹅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年出栏灰鹅120万羽。省级示范园区则是福州超大现代农业集团的梅洲、西潭共366公顷的蔬菜基地。基地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采取统一选育果蔬良种,统一使用生物有机肥料,统一使用高效无农残农药,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产品检测等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措施。

四是开展项目研究

1997年以来,列入部级科研项目的2项,省级10项。其中部级项目稻菇畜结合可持续发展项目:2001年经论证通过,被列入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列入省级科技项目的有八仙乌龙茶综合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化综合技术示范、名优特稀果树种苗基地建设、诏安灰鹅提纯复壮、引种双肩玉荷包优良晚熟荔枝品种、青梅标准化生产与加工科技产业化示范、生物腐殖酸在蘑菇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等。 2006年,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和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在诏安建立产学研基地,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与诏安绿缘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县内建设乡十八湾生态示范茶园开展八仙茶技术改良课题研究。实验如何减轻传统八仙乌龙茶的苦涩味,并针对八仙茶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高,适制红茶的特点,把八仙茶制成红茶,取得成功。

 

主要成就

一是推广了科技成果

这些年,随着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使我县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以丰收计划为例,粮食生产重点推广超级稻良种,旱育抛秧稀植技术和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福薯8号、金山57、岩薯5号、龙薯10号品种和甘薯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中薯3号、紫花851、福克等马铃薯品种和马铃薯稻草包芯技术等,使诏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果蔬生产重点是继续引进推广凤梨释迦、软枝杨桃、台湾木瓜、火龙果和韭菜、彩椒、蘑菇、甜玉米等众多名优特品种,宣传推广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等先进措施。畜牧业方面重点推广灰鹅铁丝网上保温育雏、电孵化、配合饲料添加剂饲养和种草养鹅技术,提高畜禽生产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通过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既节约生产成本,又增加经济效益。

二是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结合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和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广施用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所保证。福州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在诏安建立蔬菜基地,种植蔬菜近60个品种,采用大棚种植200公顷,占总面积的40%。基地周边3公里内无环境污染,采取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所产蔬菜获国家免检上市产品认证。诏安红星青梅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诏安红星农场产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诏安农垦场荔枝、龙眼、杨梅获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月之港茶业有限公司的八仙茶、铁观音、丹桂、金萱产品获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双认证。绿缘茶业有限公司的铁观音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目前,全县有4个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4家企业生产基地及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2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和“AA”级绿色食品双认证。

三是体现了规模效益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地方种植业客观上要求土地利用从分散走向集中,产品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转变。这些年,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单家独户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政府本着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算细账,讲实惠,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由外来的现代农业企业或本县的种植大户承租。承租期510年不等。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象超大集团,单位面积产量、效益要比一般农户高出数倍。同时, 当地农民通过租地,可以按每年600/亩稻谷(按当年国家价格折付现金),超大收取租金,还有500多人受雇为常年工领取工资。 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企业规模生产对土地和人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5万亩。农业企业、种植大户按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使全县种植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形成茶叶、青梅、蔬菜等七大产业。

 

调查结论

从诏安10多年推广工作的情况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土地综合整治措施和丰收计划、培训计划的贯彻和相应资金的投入;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推广体系、网络的建设,起中坚作用的是农业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这些年,农业科技对地方的贡献是明显的,促成传统生产与现代生产此消彼长之势,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

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县财政除了保证工资外,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生产试验、示范和科技推广上,农技设施、设备简陋,加之农技人员业务不精,知识更新滞后,只能采取鉴定靠目测、推广凭经验、服务靠嘴巴的原始推广方法和服务手段,难于科学地开展地力监测、作物养分分析、种子、肥料、农药质量检验等科技推广服务。地方大量单独分散的生产经营形式仍然存在,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与科技推广、市场对接产生矛盾。在农产品价格提升的同时农资价格亦一路攀升,影响群众务农的积极性。因此,使得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不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科技推广对以农业为主而经济尚不发达的革命老区尤其重要,因此要围绕新阶段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特点,以及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大市场的竞争力的技术需求;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化过程,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解决在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矛盾中的技术服务问题,保障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农业推广方式上,从单纯技术服务与行政手段推广逐步向技术服务与农村教育结合的方式过渡,并且从产中服务为主逐步向产前和产后服务领域延伸。在体系建设上,改革运转机制,促进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基础上,继续发挥科研、教学部门作用,并鼓励技术市场发展和科技企业等积极参与,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科技推广体系。同时,增设一批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进行重点农业技术领域成果转化和辐射带动。